高原地区螺旋CT 肺动脉造影应用于老年肺动脉栓塞诊断的临床价值
2020-12-24尼玛卓嘎
尼玛卓嘎
(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西藏 拉萨)
0 引言
肺动脉栓塞是临床上一种较为多见的心肺血管疾病,指的是外源性/内源性栓子栓塞肺动脉,亦或是栓塞肺动脉分支,继而致使循环障碍的一种病理生理综合征[1]。此病有较高的死亡率,如果可及时确诊、及时治疗,能明显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所以,强化对肺动脉栓塞的鉴别与诊断,意义重大。现为了解螺旋CT 肺动脉造影在高原地区老年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作用,本案将对我院所收治的55 例肺动脉栓塞患者进行螺旋CT 肺动脉造影,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4月到2019年4月肺动脉栓塞患者55例,其中,男性21 例,女性34 例;年龄在50~79 岁,平均(59.2±6.6)岁。症状主要表现为:胸痛、胸闷、呼吸困难等。
1.2 方法
采取西门子SOMATOM DefinitiongAS 64 层螺旋CT,对55 例患者进行检查。其中,扫描参数设定:100 kV 的管电压,0.9 的螺距,0.6 mm×64 mm 的采集数据容积。增强扫描采取双筒高压注射器,通过静脉注射的方式注入60 mL 的碘帕醇,速率设定为4 mL/s。将肺动脉作为监测血管,对触发扫描进行动态CT 监测,阈值设定为100 HU。在注射完对比剂之后,再对其予以30 mL 氯化钠注射液,速率为4 mL/s。扫描开始时引导患者取仰卧位,扫描范围由肺尖到膈面;扫描方式为:足先入,自头侧向足侧出床。深吸气后,在屏气状态下结束检查。在实际检查过程中,通常会因诸多因素而对采集图像质量造成影响,如快速注射、设备所发出的“吸气-屏气”的提示音,继而影响患者检查的配合度。通过长时间的临床实践证明,采取“延迟7 s”扫描法,可以更好地确保检查的准确性。
完成扫描后,将所获取的数据传送到工作站予以后处理。后处理所采用的技术主要有多平面重组、容积再现以及最大密度投影等[2]。
1.3 影像分析
安排2 名资历深且有丰富肺动脉影像检查经验的医师,采取双盲法对所得图像加以评估,了解患者肺动脉分支受累状况。
2 结果
2.1 肺动脉栓塞位置情况
依据栓子所在位置可分成两种类型,即中央型、周围型。本研究55 例患者中,92 处为中央型,且其中包含2 处主肺动脉、19 处左肺动脉、17 处右肺动脉。25 例左肺动脉多支受累,18 例右肺动脉多支受累。192 处为周围型,主要为左右下叶基底段。
2.2 肺动脉栓塞直接征象
在284 处栓塞中,中心型充盈缺损105 处,其所占比重为37.0%;偏心型充盈缺损122 处,其所占比重为43.0%;附壁环形19 处,其所占比重为6.7%;完全闭塞型38 处,其所占比重为13.4%。
2.3 肺动脉栓塞间接征象
在55 例患者中,有23 例肺动脉高压,所占比重为41.8%;15 例为肺梗死,所占比重为27.3%;10 例为心影增大,所占比重为18.2%;24 例为胸腔积液,所占比重为43.6%;7例为心包积液,所占比重为12.7%。
3 讨论
近些年来,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升,肺动脉栓塞的发病率也开始出现逐年增长的态势,且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乃至生命安全。但由于此病的临床症状及其体征表现不具备特异性,在临床诊断过程中极易发生漏诊或误诊的现象,继而影响疾病治疗的最佳时机。所以,选择一种科学、有效的检查方式,提高肺动脉栓塞疾病的诊断准确率,至关重要。现今,多层螺旋CT 肺动脉造影的运用,极大地提升了肺动脉栓塞诊断的准确率。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上,采取螺旋CT 肺动脉造影检查,具有一定的优越性,时间分辨率高,扫描速度快,可在一次性屏气之下实现肺部的扫描,降低呼吸伪影[3];有强大的后处理技术,如MPR、VR 技术,可全方位、多角度的对病灶加以观察,继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病变显示率[4]。
肺动脉栓塞的影像学表现为直接与间接征象,其中,前者的表现往往是管腔内充盈缺损/闭塞,这是其临床诊断的重要参考依据。而间接征象往往表现为肺梗死、胸腔积液、肺动脉高压。而按类型可将充盈缺损分成四种类型,如中心型、偏心型、完全闭塞型和附壁型。其中,中心型是指栓子处于血管中心,栓子附近是高密度对比剂[5];在影像学上表现为“轨道”“漂浮”征象。在本次研究中有37.0% 属于中心型充盈缺损。偏心型是指栓子处在管腔的一端,对比剂充盈处于边缘[6];本研究中有122 处偏心型充盈缺损,比例为43.0%。附壁环形指的是血管中心存在对比剂充盈,附近围绕低密度栓子,本研究中附壁环形充盈缺损19 处,其所占比重为6.7%。完全闭塞型是指栓子将血管腔阻塞,且并未发现对比剂充盈,在本研究中有38 处,比例为13.4%。在间接征象方面,主要表现为肺动脉高压、肺梗死、心影增大、胸腔积液、心包积液。高原地区往往海拔高且低温、低压、缺氧,因而当地居民在饮食上更偏向于高钠、高脂[7]。正因为如此,高原地区居民的各项指标(如血色素、红细胞、血脂等)均明显高于平原地区的居民,特别是男性,其血液往往呈现高凝状态,而这正是诱发肺动脉栓塞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8]。因此,肺动脉高压在高原地区是一种常态现象。在本研究中肺动脉高压所占比例最高,达41.8%。
综上,相较于平原地带,高原地区存在更多引发肺动脉栓塞的危险因素,所以,进一步强化多层螺旋CT 在高原地区老年肺动脉栓塞疾病的鉴别与诊断,具有极大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