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后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特点
2020-12-24黄春梅
黄春梅
(广西昭平县人民医院 儿科,广西 昭平)
0 引言
在临床中,支气管哮喘属于常见的一种慢性气道炎症疾病,参与的有细胞因子、多种细胞、炎性介质等,病患受到气道高反应性的影响,会出现呼吸困难、咳嗽等多种症状,且具有反复性发作的特点[1-2]。近年来,由于受到肺炎支原体感染而出现支气管哮喘的病患人数越来越多,相关工作人员也对其更加重视[3]。为分析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后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特点情况,本文就特定时间到我院就诊的患儿开展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取在2015 年5 月至2017 年4 月到我院就诊的320例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后支气管哮喘患儿,均为春夏发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其中男性、女性例数分别为189 例、131 例,年龄1.5~6 岁,平均(3.46±0.49)岁。
1.2 方法
对320 例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后支气管哮喘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血清学检测:在入院时采集2 mL 静脉血进行检测,方法为颗粒凝集法,对IgM 抗体进行检测,如果滴度在1:40 及以下,则为正常;如果滴度在1:160 及以上则结果为阳性。
2 结果
2.1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后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特点情况分析
320 例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后支气管哮喘患儿在临床中均伴有气喘、咳嗽以及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伴有不同程度发热情况的患儿有99 例(30.94%)。气喘等多项症状的多发时间段为凌晨以及夜间,且情况较为严重。发热的时间较长,持续时间多超过5 d,且伴有三凹征、气促等现象,往往需要予以吸氧等措施干预。当哮喘发作的时候,其会伴有呼吸困难症状,且无法保持平卧,伴有弥漫性哮鸣音、散在哮鸣音,其中弥漫性哮鸣音主要的是呼吸相,通过听诊,发现其呼气相得到延长。
2.2 检查结果分析
急性感染标准:双份血清抗体(IgM)滴度上升,且≥4倍,1 周为间隔时间,血清抗体为1:32 及以上。
慢性感染标准:双份血清抗体(IgM)在1:1.6 及以上,第2 次检测的结果较第1 次高,约≥2 倍,1 周为间隔时间。
经过实验室检查,患儿抗体结果为阳性,急性感染以及慢性感染的例数分别为206 例、114 例。
2.3 治疗情况
所选择研究对象均接受:阿奇霉素,10 mg/kg/d,连续治疗3 d,然后停止4 d,之后继续服用3 d;平喘:布地奈德1 mg+0.2 mg 硫酸沙丁胺醇,行雾化吸入治疗,q8 h,连续治疗3~5 d,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选择是否需要服用孟鲁司特。
2.4 转归情况
患儿服用药物之后(1~2 d)其体温便明显下降,而且能够有效将喘息症状进行控制,7 d 之后症状得到显著改善;经过14 d 治疗,临床症状得到显著改善的有305 例患儿,经过相关检查,提示不存在双肺哮鸣音;便可停止使用激素类的治疗药物,当病情得到改善之后,需要服用控制类的药物,ICS 剂量应该最低,但是有效维持量是基础性的前提,然后使用阿奇霉素进行维持治疗,时间约为3 个月。本次研究中没有坚持治疗的患儿有15 例;经过6 个月随访,坚持治疗的患儿在半年内没有出现复发以及发作情况;在治疗10 d 后复发的患儿有15 例。
3 讨论
在小儿呼吸道感染疾病中,肺炎支原体是非常常见的一种病原体,而近年来更是呈现出上升的趋势,患儿在临床中的症状往往并非十分典型,多伴有干咳的现象,且多发生于春夏季节;一旦合并哮喘,患儿的支原体感染症状更是较难被发现,还会增加哮喘的严重程度,且具有迁延不愈的特点,在临床中的误诊率较高[4-5]。肺炎支原体是一种微生物,且是细菌以及病毒之间的一个种类,其传播途径多为呼吸道。导致发生支气管哮喘的原因较为复杂,但多认为其同呼吸道感染等因素存在关系,除此之外,其还会导致发生气道慢性炎症,增加炎症反应,以及出现气道狭窄现象,病情严重者还会引起支气管哮喘。由于临床症状并不典型,所以在诊断的时候存在较大难度,仅仅表现为反复咳喘[6-7]。而血清免疫学检查方式则能够对其进行有效诊断,主要是通过对血清中的IgM 抗体进行检测。如果经过平喘以及抗生素治疗后,仍然无法对症状进行有效控制,则应当尽早行血清学检测。在治疗方面,由于肺炎支原体是没有细胞壁的,所以应当行大环内酯类药物干预,例如阿奇霉素、红霉素等[8]。
综上所述,在临床中,导致发生支气管哮喘的一项重要原因便是支原体感染,但是患儿的症状表现并不是十分典型,因此可通过血清学检查方式进行诊断,并予以大环内酯类药物进行治疗,帮助对感染进行有效控制,从而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