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瑞华调中理筋法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经验总结
2020-12-24王兴超师瑞华
王兴超,师瑞华
(北京按摩医院 推拿一科,北京 100035)
0 引言
胃脘痛,又称胃痛,是由外感邪气、内伤饮食情志、脏腑功能失调等导致气机郁滞,胃失所养,以上腹胃脘部近耻骨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多见于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胃神经官能症,也见于胃粘膜脱垂,胃下垂,胰腺炎,胆囊炎及胆石症等病[1],往往兼见胃脘部痞满、胀闷、嗳气、吐酸、纳呆、胁胀、腹胀等症,常反复发作,久治难愈[2]。胃痛有虚实之分,在笔者跟随师瑞华老师学习的一年中,见到脾胃虚寒型胃痛居多,西医多诊断为慢性胃炎。师老运用调中理筋法治疗此病证,收效明显。此法包括调中法和师氏理筋法,两者相合,调理中焦气机,疏导脾胃肝肾功能,手法独到,效果明显。
1 病因病机
师老认为,胃为阳土,喜润恶燥,为后天之本,而寒邪、气郁等日久导致脾阳受损,继而脾胃虚寒、运化阻滞、胃失濡养发为胃脘痛。临床上多见胃脘隐痛,喜暖喜按,伴呕吐反复,迁延日久,劳累过度或饮食不慎即发。神疲倦怠,畏寒肢冷,面色恍白。舌质淡或胖,苔薄白,脉弱。
2 调中理筋法
师老认为治疗本病证的关键在温胃止痛,激发并恢复脏腑功能。师老运用调中理筋法包括调中法和理筋法两部分。其中,调中法以温胃止痛,调和脾胃功能,通畅胃腑。理筋法以激发脏腑功能,恢复人体自身生理机能,两者相辅相成,正本清源。
2.1 调中法。①患者仰卧位,医者站其旁双拇指分推肋弓,即开三门3 到5 遍。②点揉中脘、天枢、气海、关元穴位。点揉要轻柔,点按时,发力由轻到重,患者微微感到酸胀感觉时,持续20 秒左右,之后缓慢放松,每个穴位反复3 次,两侧天枢穴可以双拇指同时点按。③单掌或双掌顺时针方向摩腹3 分钟左右,至腹部有温热感为佳。④点揉两侧日月、京门、章门穴位,(对于更年期的女性患者,因为其肝郁因素居多,可以改为提捻胁肋),点揉两侧内关、梁丘、足三里、三阴交、公孙穴每一个配穴点揉时,只要有酸胀得气感觉即可。
2.2 理筋法。①患者俯卧位。医者站其旁掌揉膀胱经一线,重点在脾胃肝胆肾等背俞穴上反复3 到5 遍。②在肝胆脾胃肾的背腧穴附近寻找筋节,运用拇指或者肘部在这些筋节上面做理筋法,方向沿着膀胱经一线走形,力度以患者能够忍受为佳,施术3 到5 遍。
2.3 操作注意事项。师老强调“十快九不深”[3]即手法操作要缓慢,频率小,提高渗透力。因本证的出现,多由于患者素体虚弱或久病迁延而成,治疗本病不可速愈,故患者要严格遵照医嘱,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积极配合治疗,方可收货满意疗效。
3 典型病例
张某,男,27 岁,因间断上腹部隐痛5 年,加重2 天来诊。患者5 年前进食冷饮后出现上腹部隐痛,喜温喜按,曾于当地西医院诊断为“慢性胃炎”,服用抑酸保护胃黏膜药物后疼痛稍缓解。此后上述症状间断发作,多于天气变凉、饮食寒凉有关。2 天前因食用冷饭后感觉上腹隐痛,喜暖喜按,得热饮则安。纳差,无嗳气、泛酸,四肢倦怠不温,大便稀薄,脉细数,舌质淡,苔薄白。既往无慢性病史。查体:身体消瘦,神志清楚,血压:135/80 mmHg,心肺听诊未及异常。腹平软,无肌紧张及反跳痛,上腹部轻度压痛,麦氏点无压痛,莫非氏征(-),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6 次/分。双下肢不肿。
分析:此患者有反复发作的胃脘痛病史。身体消瘦,喜暖喜按,得热饮则安,神疲乏力,四肢欠温,是中焦脾胃之气受损,日久累及脾阳,而成为脾胃虚寒之证。
师老使用调中理筋法治疗1 次,患者感觉腹部隐痛减轻,有温热感,矢气增加。如此经过10 次治疗,患者感疼痛消失,饮食如常。复经过7 次巩固治疗,患者康复停止治疗。3 月后随访无复发。
4 讨论
4.1 调中法。调中理筋法体现了师老在治疗内科脾胃疾病中的整体观。调中法不仅仅注重在疏通胃腑,恢复其以通降为顺的生理特点;亦重视调和肝脾,使气机调和,理顺脏腑的升降功能。中脘穴为胃之募穴,天枢穴为大肠之募穴,募穴为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且胃与大肠腑气相通,以通降为顺,又此两穴位位于腹部脾胃局部,点按之可以直接刺激胃肠之蠕动,对于胃肠受纳腐熟水谷、传化糟粕功能的恢复作用良好。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之运化腐熟,全赖肾阳之温煦,故肾阳不足,可致脾阳不振,脾肾阳虚。反之脾胃虚寒,日久必损及肾阳。气海、关元、三阴交的使用,增强肾气[4],对于后天脾胃的恢复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点按胆经募穴日月、脾经募穴章门、或者提捻两侧肋弓以疏肝和脾,通畅中焦气机;同时配合远端的内关、足三里、公孙等穴位以及后备的背俞穴,上下配穴、前后配穴综合运用,使中焦气机流畅,脏腑功能恢复。
4.2 理筋法。经络内联脏腑,外络肢节,通过其沟通内外的作用,师老将理筋法运用到了内科脾胃病的治疗当中,师老指出,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患者,在其后背的肝胆脾胃肾等俞穴附近会有大小不等的筋节,这些筋节或如米粒状散在、或如条索样存在,应手柔韧,其形成,多与脏腑之气被遏,不得宣通,或经脉不通,气血流通不利,久而久之,凝聚成节。在按压时,往往会有酸胀感向腹部放射,同时,患者也往往会感到脘腹疼痛顿减。所以在这些筋节上面运用理筋法,沿着筋节所在经络或者邻近经络的走形方向,进行理顺。使得经脉舒利,气血流通。同时,激发脏腑功能,促进胃肠蠕动。
调中法跟理筋法相配有取“俞募配穴”之意。俞募配穴是临床治疗胃腑疾病的主要配伍[5],在临床上更多用于治疗慢性胃腑疾病,临床及实验研究均表明俞募穴配合应用的疗效优于单用俞穴或募穴[6-7]。胃为“六腑”之一,募在阴,擅治腑病,因此调中法取穴以募穴为主,重在调顺气机;俞为阳,以俞配募取“从阳引阴,从阴引阳”之功,理筋法取穴以背俞穴为主,重在通经活血,调中、理筋两者相配既气血共治,又俞募相配,阴阳同调。
师老将调中法与理筋法配合运用在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治疗中,手法功力深厚,独具特色。本手法具有见效快,无副作用,患者易于接受的特点,可以为推拿治疗胃脘痛的各位同仁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