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劳动精神嵌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创新路径思考
——以贵州理工学院为例
2020-12-24刘应
刘 应
(贵州理工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3)
0 引言
劳动的本质在于发展人,解放人。 劳动精神在当今社会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理论特色和实践特色。 富有强烈的主体性、文化性、创造性和奉献性等特征。 新时代昭示新使命,新使命召唤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当前,我们应该着手考虑的是坚持什么样的劳动观念、秉持什么样的劳动态度、倡导什么样的劳动精神等一系列问题。 高校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如何加强劳动精神的内涵式渗透,有效地嵌入思政课的教学中是当下教学改革面临的重大课题。
1 新时代劳动精神的科学内涵
2018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号召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1]第一,崇尚劳动是价值旨归。 劳动精神的培养和塑造更多需要的是全社会每一个人从心里面推崇和热爱劳动。 当今社会,劳动精神已经是亟待需要持续不断注入的一种强大精神力量和智慧结晶。 无论时代条件如何变化,我们始终都要崇尚劳动,要让劳动者成为时代的主角,让劳动更光荣成为时代的最强音。 第二,尊重劳动是科学要义。 尊重劳动是一种高尚的美德,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外显。 尊重劳动就是尊重自己。 如同我们这个时代尊重知识一样,整个社会应尊重和保护劳动本身、劳动者以及劳动者的劳动。 第三,辛勤劳动是基础保障。 是求真的一个过程。 劳动精神要求我们要勤劳而且肯于吃苦。 劳动精神最亮眼的底色就是实干、奋斗。 辛勤劳动要求我们要实实在在的、脚踏实地的劳动。 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是需要不断辛勤的劳动。 广大的青年要把辛勤劳动和艰苦奋斗精神一以贯之地践行下去。 第四,诚实劳动是底线要求。 是我们追求善的一个过程。 要求我们要拥有“德”的优良品质。不可带有欺骗性的劳动。 劳动是一个集合了真善美为一体的过程。 诚实劳动是这个社会最底线的要求,同时也是刚性所需。 它要求我们在整个劳动过程中要保持正直、善良、诚实、健康的心理。 第五,创造性劳动是时代使命。 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擅长创造的民族,历史的辉煌和今日的成就都离不开劳动创造。 劳动核心与关键在于创造。 低层次的重复劳动不如创造性劳动。 因此需要我们拥有创新性的思维和挑战性实践,通过脑力劳动萌发出技术、知识、思维的创新,从而高效地提升劳动效率,产出超值社会财富或成果的劳动。
2 当前贵州理工学院思政课教学的现状
2.1 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不足
亲和力不足主要体现在思政课教学中师生之间缺乏交流互动,导致老师与学生之间存在很大的代际差异。 课堂是老师与学生双方共同合作完成的,只有不断地加强双方的情感交流,用生活的话语去讲解枯燥的理论。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思政课的亲和力才能有所改善。而针对性不足主要体现为大多数思政课教师不注重教学方式的创新,依旧采用传统的照本宣科式的教学,不注重目的性、针对性的教学。 如何讲好一节思政课,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用充足且易懂的案例来支撑教学。 面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我们需要针对他们的学科特点来进行课程讲解。 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真正实现思政课入脑入心。
2.2 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视还不够
理工类院校在思政课这类通识课上对实践教学的重视度还远远不够。 目前,我校开设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三门思政课程中设置了实践教学环节,有相应的学分要求。 同时还有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1 个。 但在具体实践教学过程中会出现老师和学生参与度比较低,组织困难,经费紧张、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等问题。 这和预期的实践教学效果相去甚远。 写出来的实践报告也是千篇一律。
2.3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融合度不强
推动思政课教学的内涵式发展,还需要解决好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2]当前,学校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方面融合度还不够,还缺乏相应的具体实施细则和管理办法。 同时也需要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通力合作,相互学习和交流。 积极提升理工类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通过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和渗透思政课的相关元素,不断丰富和拓宽学生们的知识视野和历史视野。
3 新时代劳动精神嵌入思政课教学的实践路径
人的全面发展视域下,新时代劳动精神如何嵌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实现教育教学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一是实现以劳树德。 提升大学生的劳动素养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目标。 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在思政课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们去积极参加劳动实践。 不断向新时代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学习。 树立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艰苦奋斗、锐意进取的优良品质。 积极培育青年学生深厚的劳动情怀和强烈的担当意识,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崇高信仰。 二是实现以劳增智。 劳动是人类智慧的源泉,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能够达到知行合一。 在高校思政教学中要重视实践教学以提升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观察事物的能力。 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 深化对劳动价值观的理论和实践认同,同时思政课教学中要设置相应的实践教学课时和学分,纳入到老师对学生智育考核评价的参考体系中。 加强劳动教育,让知识理论服务于实践,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三是实现以劳强体。 健康是人的第一要素,注重校内、校外劳动实践。 劳以强体、动以壮志。当前,高校要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的锻炼,设置勤工助学岗位,鼓励和动员大家参加运动会。 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增强体质,加强他们的耐心、体力、协调性、合作意识等方面的培养。 同样还需要引导青年学生关注社会现实问题、身体力行参与劳动实践,加入大学生志愿者活动队伍当中。 四是实现以劳育美。 劳动创造了美,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去发现劳动的创造美,培养鉴赏美的能力。 要善于在劳动实践中注重以劳育美、以美育人,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提升劳动技能是一种创造美,提倡文明校园的构建,在生活和学习中提倡垃圾分类也是一种文明美。 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树立劳动最光荣、最美丽的真理力量。 在历史文化、先进事迹和艺术学习中体验劳动之美。 五是实现以劳创新。 劳动使人进步,劳动促进创新。 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诸多讲话中,出现频率最高就是“劳动”和“创造”。 创造性劳动意指要创新劳动。 通过劳动实践不断加强创新思维训练,创新技能提升和创新团队的培养。 创新劳动关键在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知识、技术、思维的整合来提升劳动效率,产出高质的劳动产品。 在高校的思政课教学中通过创新意识和创造力两个方面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要不断健全与创新劳动体系相适应的教师和辅导员队伍以及管理制度。 配齐配好教学设备和实践基地。 完善劳动实践评价制度等。
4 结语
高校是培养富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的主阵地和主战场,思政课又是大学教育的基础。 如何理直气壮的讲好思政课,进行教学革新,新时代劳动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是契合时代发展的需要。 注重劳动实践,倡导实践育人和以行导人是实然之为和应然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