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全育人”视域下理工类院校隐性思政教育探析

2020-12-24王殿君刘应

贵州农机化 2020年3期
关键词:理工类三全育人隐性

王殿君,刘应

(贵州理工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03)

0 引言

三全育人和隐性教育是习近平为提升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水平,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的新要求。 隐性思政教育是实现三全育人的重要路径,而三全育人是隐性思政教育开展的保障,二者是理工类院校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指路明灯。

1 “三全育人”视域下理工类院校隐性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思政课是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全方位发展的核心环节。 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将是思政课跨越式发展的保障,同时也是隐性思政教育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

(一)隐性思政教育是指引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的核心

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育人,立德和树人是教师育人的根本任务。 北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周纪一》中写道:“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习近平总书记2018 年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曾引用过这句话,德与才缺一不可,以德为先、德才兼备是作为选拔和培养人才的重要原则,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立德树人的核心环节,理工类院校要坚持全员全程全方位培养德与智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并逐步实现内涵式发展。 2019 年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家庭、学校、个人以及全社会等多方协作、全员参与[1],并且学校各方面制度、校园文化建设等都要加强对学生的隐性引导,这是保障立德树人贯穿思政教学全过程以及学生生活各方面的关键。

(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发展的有效路径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拓宽路径、不断创新。 思政课堂是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渠道。 理工类院校在人文学科建设方面相对薄弱,但无论是哪门课程,都要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探索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联性,实际上也就是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原则。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都需要个人、学校、社会同步努力,贯穿整个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并不是学生毕业就结束,也不是学生步入高等教育阶段才开始,而是应该具有持续性和系统性。 所以,坚持“三全育人”和隐性思政教育为纽带,不断提高思政课程的水平,促进课程思政的发展,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相互影响、共同发展。

(三)为新时代培养全面发展的理工类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新时代人才培养坚持全面发展的原则。 理工类院校为国家培养大量的栋梁之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动力,但是除专业知识技能以外,还必须具有一定的人文素养。 马克思提出社会主义社会最终会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在共产主义社会下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1848 年《共产党宣言》发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进一步完善[2]。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新时代,思政课在培养高素质人才中占据的地位不断提高,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要充分发挥每一门课程的课程思政作用,课前课中课后、校园、家庭生活乃至社会宏观及微观环境等,都是隐性思政教育的重要环节。 “三全育人”与隐性思政教育的核心理念都是培养具备专业技术同时又拥有深厚人文素养的人才。

2 理工类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困境

思想政治教育关乎学生思想道德和政治素养。 无论是理工类院校还是其他综合性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都面临着机遇和挑战,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繁荣。

(一)学生对思政课兴趣淡薄,思政课教学缺乏创新

在理工类院校中教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挖掘不够深入、细致,教学缺乏创新力度。思政教师教学水平较低、教学目标不清晰、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教学手段单一等问题普遍存在。 思政课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手段,但是思政课的课时量偏少、教学内容却很多,而且通常还是几个专业合并为一个大班授课,这样就增加了教学难度,难以针对学生的个性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创新也存在很大困难,思政课堂必然就会缺乏吸引力。 理工科学生通常比较注重专业理论知识,而忽视思想政治素养的重要性,并且学校对学生思政课学习的考核都是期末考试或者考察为主,考核方式比较单一、传统,且局限于课本知识,所以,多方面原因促使理工类院校思政课教学效果不明显、学生普遍缺乏兴趣。

(二)思政教师队伍专业性有待提高,师生关系淡薄

理工类院校思政课队伍教学水平偏低,师生关系不紧密是一种普遍现象。 许多理工类院校思政教师并非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专业。 辅导员、班主任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作用,但其专业性也不强,理工类院校有许多辅导员没有系统学习过教育学等课程,甚至还是理工类专业毕业。 许多理工类院校缺乏系统、科学的教师评价管理制度及考核评价机制,思想政治教育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使师生关系没有形成良性、和谐的局面,师生关系较疏远,思政教师通常上完课就走,与学生的交流十分少,这就导致老师不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和学习情况,不利于思政课教学的开展与创新。

(三)思政课的发展缺乏良性的校园文化和制度氛围

校园文化和完善的制度是促进思政课水平提高的基础。 理工类院校一般都将教学重心放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忽视人文学科建设和发展。 一方面,学校大多数教师都是理工类专业,无论是在教学中,还是教师个人人格、专业素养等各方面对学生的影响,都会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关注。 另一方面,学校对思政教师队伍的培养重视度不高,或者只是停留在形式上的重视,并没有针对思政课教师建立完善的培育和管理监督、激励制度,对思政课教师的培养投入也不够,导致许多思政教师缺乏专业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甚至还会出现缺乏上进心、工作不积极等,这些都是思政课提高质量的阻力。

3 理工类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的路径

新时代我国政治、经济、文化、民生、生态等方面都取得成就与突破,未来还会继续发展,最终必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无论国家、社会、还是学校、个人对思政课的发展都寄予新期待。

(一)多样化教学手段,坚持隐性教育贯穿思政课教学

思政课教学手段改革要以学生为核心,发挥信息化社会的优势,以互联网为重要依托,实现全过程育人。 如何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让广大青少年学子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这是一个具有时代价值的深刻命题,大学生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发挥巨大作用,不仅要培养其专业知识素养,还要注重人文知识、思想政治素养、审美教育等,全方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是隐性教育的核心目标。 结合互联网采取现代化、多样化的教学,例如利用雨课堂、微课、翻转课堂等。 学生不仅在课堂上学习,课堂以外要利用好线上教学,学生或者教师以个人兴趣为导向,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开阔眼界与知识面的同时增加课堂趣味性与知识性。

思政课要坚持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实现“三全育人”理念要求的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所谓隐性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在受教育者无意识之下的教学方式,这样既可以淡化学生的角色意识,使其更加容易接受思政课的相关理论知识,同时也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系统化、全面化。

(二)完善思政教师培养制度,建设高质量思政师资队伍

思政教师肩负引导青少年学生系好人生第一颗扣子的重任,任重而道远。 专业化和高质量教学是首要要求,首先,要讲政治,精专业。 讲政治是思政教师的首要素养,思政队伍从遴选、培养、考核、评价等各个环节都应把政治素养摆在第一位。 精专业是思政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如何做到精专业呢? 需要国家、学校、教师个人等多方努力,针对思政教师尤其是不专业的思政教师学校应组织系统培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信仰。 此外,要建立相应的监督管理措施以及科学的教师评价机制和激励制度,密切关注思政教师的思想变化,避免出现思想懈怠、消极落后的思想,对于不合格的思政教师及时清退。 国家和学校要加大对思政队伍建设的专项资金投入,用以保障思政教师科研、学术交流、进修培训等。 其次,教学技能和科研能力是提高思政教师水平的核心要求。 要站稳讲台,就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先进的教学手段,缺一不可。

(三)发挥学生主体地位,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转变师生关系,提高学生在思政课堂的参与度,是提高思政课影响力的重要手段。 首先,定期召开师生座谈会,了解学生心理动态以及学习兴趣等,听取学生对思政课堂的意见和建议,并且辅导员要时常与学生家长保持联系,真正实现全员育人。 还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比如志愿者服务等有利于学生身心成长的活动。其次,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早已无法满足新时代对思政课的要求。 此外,校园文化在隐性思政教育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就在于校园氛围对人的熏陶是隐性的教育存在,对人的教育影响是深层次的,其教育实效具有可持续性。”[3]思政课的教学效果要实现质的转变,就必须注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具有浓厚人文氛围和思政元素的校园文化建设。

4 结语

新时代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许多成就与突破,当今国内外环境复杂多变,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机遇与挑战。 理工类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要顺应时代要求,“三全育人”与隐性思政教育相辅相成,将二者协同渗入思政教学改革中,坚持新教学理念,学校、教师和学生等多方协作,让广大青少年学生提高思想政治素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猜你喜欢

理工类三全育人隐性
让“隐性课程”会说话
浅析书籍设计中的“隐性”表现
论高中语文隐性知识教学策略
分部积分法在少数民族预科理工类高等数学教学中的探索
3300多名本科新生清华报到 理工类超八成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对理工类职业的四个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