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坑降水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应用探析

2020-12-24阮春晓安徽省核工业勘查技术总院安徽芜湖241000

安徽建筑 2020年4期
关键词:井点深井降水

阮春晓 (安徽省核工业勘查技术总院,安徽 芜湖 241000)

0 前言

基坑降水技术主要指利用集水明排、井点降水等施工方法将施工区域的地下水引流至他处,以降低地下水位的施工方法。在高层建筑、地下工程施工中常见流砂、管涌、坑底失稳、坑壁坍塌等事故,对于地基、地下管网以及建筑物构成一定损坏,采用基坑降水技术降低地下水位,能够为工程质量与安全提供保障。

1 工程概况

以某地下室工程为实例,该地下室共包含2层,负一层、负二层分别作商业用途与停车库,建筑面积分别为9914㎡和11100㎡,其中地下二层共包含170个停车位,并且涵盖消防通道、地面水箱等构造物。

在钻探过程中,初步测得地下水位为1.4~3.4m,待终孔24h后测得地下水位埋深为0.8~3m、标高为0.41~2.53m,以此确定勘察期间的地下水位数值。该建筑工程施工场地的地下水为松散层孔隙水与风化基岩裂隙水,含水层集中在第3层粉砂层与第2层中粗砂层;基层多由泥质粉砂岩组成,节理与裂隙较发育,含水量较低;在含水层之上分布有覆土层,具有微透水性与隔水效果,地下水属于承压水,补给来源包含大气降水、地下水循环等,主要依靠蒸发、地下迁流实现水体排泄,受季节性因素影响较大[1]。综合来看,该场地的地下水用水量较为丰富,含水层上覆土层具有微透水性与隔水效果,地下水具备一定水头压力,基层含水量较为匮乏,结合施工区域的地质条件与工程建设情况,拟采用深井井点法开展基坑降水施工,该方法适用于井深深度超出15m,井内用抽水泵无法满足需求,用水量较大的基坑环境,在施工过程中将抽水泵等设备放置在基坑外,可有效保障施工质量与效率。

2 基坑降水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应用探讨

2.1 深井布设方案设计

综合基坑等效半径、降水影响半径、含水层厚度、基坑水位降深等参数,计算得出基坑涌水量为2415m3/d,基于基本间距原则将降水井的间距设为18~19m、井深为20m,依照梅花状完成降水井的布设。由于该工程中地下室计划修建7部电梯,因此共需设置7个降水井与52个井点,沿基坑附近设置排水沟或截水沟,将抽出或拦截的水直接排入市政排水系统管网中,避免地下水渗入基坑内形成积水,并且围绕基坑四周设置16个水位观测孔,便于实现对降水情况的实时观测与有效调控[2]。

2.2 降水井结构与参数

选取φ375钢管作为降水井内部构造的原材料,配合φ30梅花型外冲孔,经由试验后发现单孔抽水量为47m3/d,选用φ400钢笼设计井管,为深水井质量提供保障。其相关参数设计情况如下表所示。

2.3 深井降水施工工艺

2.3.1 施工工艺环节

在利用深井降水技术开展具体施工时,其工艺要点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定位成孔:采用测量仪器定位控制点,依据降水方案设计图纸确定具体井位,待钻机就位后采用正循环钻井工艺完成成孔处理,将成孔设为φ600mm、井位误差控制在10cm以内,并且在钻井过程中控制好钻压、转速、泵量等技术参数,依据孔段差异分别选用自然造浆或人工造浆护壁,保障成孔垂直度误差不超过1%。

②清孔与下管:在深井井管沉放前完成清孔作业,在钻孔达到标高后提前进行清理,再进行提升,调整泥浆密度、清除污物,防止泥浆内部含有泥块,并利用吊筒反复上下取出洗孔;在下管环节,需保障井管安放的垂直度,确保其过滤部分处于含水层适当范围内,利用铁丝、竹板进行固定,保障下管过程中始终处于垂直状态。

③填砾环节:提前下放钻杆,针对孔径为600mm的降水井,将管径设为273mm,使钻杆与孔底距离保持在0.35~0.45mm之间,利用钻杆内泵进行泥浆传束,边冲孔边调节泥浆,使孔内泥浆沿滤水管外侧孔壁、井管呈环状间隙进行反浆,使孔内泥浆密度保持在1.04左右;待填砂高度到达孔口后停止填充,并且采用返水快投法进行管外填砾,封闭井口后从管内送入清水,待水流返回后即可迅速均匀撒入砾料,使其中的杂质、细砾沿循环槽排出。

④洗井环节:在下管填砾后利用清水及时洗井、滤除沉渣,保障孔口返浆达到17s,为消除降水对主楼围护桩的影响,需在挖除第一层土前利用水泵直接抽水,待挖除第一层土后在距孔口1m处利用粘土进行密实填充,保障降水保持良好势态[3]。

2.3.2 其他工艺要点

①采用真空泵进行真空抽水:为减少抽水对周边维护的影响,待完成第一层土开挖后截除高出的井点管,清除井点管附近1m高左右的沙砾,并选用粘土进行封闭,每3口深井联通1台真空泵进行真空抽水;每隔2~3h抽水一次,直至抽干为止,倘若单次出水时间未达到30s,则需更改为每隔4h抽一次,并且及时利用黏土完成上部孔口的封闭处理,保障真空泵的运作效果。待观察井安装完成后,需每隔2h抽一次水,直至抽干、抽出清水为止,并且每间隔24h针对水位进行观察,采用测绳测量、做好书面记录。

②安全注意事项:在降水井施工过程中,严格依据操作规程与工程作业要求开展具体施工,保障在起落钻具时下方不得站人,并且由专人负责完成用电设备的安装,将自动控制箱放置在距地面1.2m以上位置,做好接地处理,并选取防水胶布完成电缆接头的包扎。在挖孔桩作业环节需配备照明设施,在孔口、孔内分别悬挂电灯与照明灯,便于孔内人员作业与地面作业人员视察孔内施工情况。

2.4 相关技术措施与降水效果检查

2.4.1 周边地面沉降的补救措施

在基坑降水施工时常见周边地面沉降问题,对此可采用回灌技术进行处理,在降水井点与建筑物间设置若干井点,在降水井点抽水过程中利用回灌井点向土层注入水,构成隔水帷幕,以此防范地下水流失问题,保持地下水位不变,有效规避地面沉降现象;还可以选取砂井作为回灌井,沿砂井方向设置一道砂沟,用于排放水、使其回灌至地下。

2.4.2 控制降水速度

选取建筑物临边位置适当增加井点间距,调节抽水量、减缓降水速度,同时针对出水含沙量、含土量进行严格控制,防范因地下沙土过度流失引发建筑物开裂等问题。针对黏土层厚度较大部位,考虑到黏土自身的透水性能较差,对此可采用水枪、套管打孔等方法填充井内利用粗砂,借助不同规格的砂桩促进底层水的有效贯通。在抽水过程中注重及时检查井点管有无淤塞问题,判断管表面潮湿度与流水情况,在死井数量>10%的情况下需利用高压水冲洗的工艺方法保障降水顺利完成,最大限度削弱其对于降水效果的影响。

2.4.3 降水效果检查

将深井井点降水技术应用于建筑工程施工中,主要用于保障地下室基坑的干燥度与承载能力。待完成基坑开挖处理后,针对边坡支护进行检测,确保位移速率不超过2mm/d,坡顶总位移不超过40mm,地面沉降数值小于50mm,并且保障地下室基坑的干燥度达标,在短时间内不会形成收敛问题,为工程安全性与地基稳定性创设有力保障,提升基坑降水施工整体效益。

3 结论

基坑降水技术的核心在于地下水处理与稳定边坡,通过处理积水保障土质、防范土体移位问题,依靠稳定边坡防止沙土流失,提升土体承载力。在具体施工过程中还应结合工程地质结构进行技术方法的科学选取,细化土壤成分分析与基坑涌水量计算,保障井点管布设的合理性,为工程质量与施工安全提供保障。

猜你喜欢

井点深井降水
轻型井点降水在河道护岸基坑开挖中的应用及优化
四川盆地极端降水演变特征及拟合
乳化炸药垂直供应技术在深井矿山中的应用
井点降水在深基坑降水中的应用探析
绳短不能汲深井——保持“本领恐慌”
Cloud seeding
高层建筑地下室轻型井点降水施工技术
深井厚煤层大倾角综采工作面安全高效回采关键技术与应用
英国深井煤矿关闭
“SEEPS”降水预报检验评分方法在我国降水预报中的应用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