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鄂西吊脚楼传统民居聚落营造技艺与经验启示

2020-12-24王红英陈哲羊翔宇湖北工业大学湖北武汉430000

安徽建筑 2020年4期
关键词:鄂西吊脚楼土家

王红英 ,陈哲 ,羊翔宇 (湖北工业大学,湖北 武汉 430000)

吊脚楼传统民居聚落是在长期农耕文明社会发展中形成的,是纪录鄂西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构成了我国丰富多彩的人居环境生态文化。党的“十九大”提出要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展开鄂西传统民居聚落研究,对当前生态宜居、人文风情诱人的村庄环境建设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1 传统民居聚落营造技艺

1.1 空间布局

鄂西山区的土家人常年居住在山高谷深的武陵山区地带,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土家人倚山就势的建筑理念。为适应山地地形,土家人选择将斜山坡上的一部分土石方开掘,用来垫实建筑后半部的基地,在建筑的前半部分,采用穿斗式的构架手法做吊层,营造出半架空的吊脚楼。

相传土家族、苗寨代代相传的匠师们建造房屋从不使用图纸,往往根据具体基地条件结合人们的需要制定出相应的建造方案。其中最基础的属“五柱四瓜”式,由此衍生出的还有“三柱四瓜”式、“五柱六瓜”式和“七柱六瓜”式,甚至可以做到“七柱八瓜”式。其造型独特,类型多样,但不管怎么变,至今仍保持“一明两暗三开间”的固定模式,而且必须保证三开间上屋的其中一间作堂屋。这种布局方式既体现出土家人对传统民风民俗的继承和延续,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法天祭祖”的礼制文化。

吊脚楼民居在平面空间布局上分为“一”字型、“L”型、“凹”字型和“回”字型这四个基本形制,此外还有“现代”型和“复合”型等等。在平面布局的选址上首先以满足土家人生产生活的需要为前提,其次根据家族人口、具体地形环境从而衍生出各种不同的类型。原则上一切布局都围绕堂屋进行,根据需要进行增设和添加。这种灵活布置平面空间的布局方式形成了如今极具地域特色的鄂西土家族民居体系。

1.2 材料与构造

在各民族建造的历史初期阶段,本土资源的丰富程度以及材料的可利用率成为建筑材料选择的首要原因。当某种材料因其自身特点和优选性被族群长期使用后,这种材料的使用就会成为一种代代相传的习俗,久而久之积累下来的丰富经验自然就会成为本土文化的一部分。木材在我国传统建筑中作为主要用材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土家先民对于木材的使用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常言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鄂西山区土家人常年居住在地势险峻的武陵山区地带,周围多山水和树木,在人均资源利用率极高的过去,木材作为可再生资源自然成为土家人建造房屋的首选用材。

鄂西土家吊脚楼属于整体构架体系,即将构筑物顶部的庇护部分和底部的支撑部分通过上下串通的方式连接起来。根据构筑物的承重体系,又可分为穿斗式、抬梁式、插梁式以及混合式的吊脚楼。

在土家族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术体系下,营造出来的建筑空间反映了古人对生命和宇宙世界的思考,对各种社会行为起到约束作用,体现了传统社会中封建的等级制度。土家族传统建筑体系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背景之中,结合本土资源、乡土文化以及杰出的民族工匠水平的优秀产物。

1.3 建筑装饰

土家人对建筑装饰部位的营造主要体现在坡顶、山墙、悬柱、柱基、栏杆、门窗等各个地方,大部分采用木刻、石砖雕的装饰手法,少部分采用色彩淳朴的彩陶和泥塑。鉴于吊脚楼纯木质构造的特殊属性,匠人们在营造手法上还是以木雕为主,其疏密相间、层次分明的排列布局,活泼灵动的结构造型,体现了先人们高超的艺术装饰才华。装饰部位在色彩上很少选用鲜艳的颜色,相反选择将材料本身的色泽和纹理暴露出来,小范围使用亮色进行点缀,清新典雅,超然脱俗。整体建筑与大自然充分融为一体,栏杆上雕有“回”、“万”、“亚”、“喜”等形状,悬柱及横枋上雕有各种象征吉祥寓意的图案。建筑内部的装饰主要体现在门窗、梁枋、楣罩、琴枋、雀替、撑拱等方面。其中窗格雕花装饰造型最为突出,种类繁复,有分格类、连锁类和波纹类,这些笔挺古板的直线经过各种组合排列后形成错落有序,刚柔并济极富韵律美的装饰图案。

2 传统民居聚落经验启示

2.1 与大自然和谐共生

鄂西传统民居聚落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居于山水之间”是中国人对居住环境的不懈追求,山地建设也逐渐成为建设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相较于平地建筑,山地建筑设计则在空间设计中加大对中国传统“三远”之思的考量,此外山地生态环境体系比平地更为复杂,因此在设计上需要考虑更多的因素,充分利用自然与地理的多方位条件,将顺势而造、就地取材等理念充分融入到山地建造之中。

由土家祖辈世代遗传下来“适应自然、顺其自然”的营建思想,反映了土家人古朴淳厚的自然观和生态观。秉承“天人合一”的理念,在面对大自然的考验时,他们始终怀着谦卑和恭敬的态度,在遵从原生态性原则的前提下对自身的居住环境进行改善。

2.2 优选乡土生态材料

鄂西地区降雨量充沛,木材资源丰富且终年潮湿。土家人为了适应当地湿热的气候环境,将建筑的底部进行架空,上层供人居住使用,通风防潮的同时节约了建筑用材,而且还能防止蛇鼠虫蚁进入室内,此外下层还可圈养家禽牲畜,堆放杂物,可谓是一举多得。在建造传统民居时原则上通常采用就地取材的办法,使本土丰富的筑房材料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一般很少使用本土以外的建筑材料,建材分为木、土、石、竹几种,既节约环保又极具民族地域文化特色。

从两个方面来看建筑材料对于现代建筑学的启示,第一,传统建筑材料的继承性发展,传统建筑材料其构建理论饱含历史文化底蕴,这是现代建筑结构特色所不具备的;第二,现代新型建筑材料思辨的替换过去的有可改进性的材料,新型的现代建筑材料与高精的现代建筑技术是传统建筑材料与技术无可匹及的,针对于传统建筑中因技术不足而无法突破的问题进一步的改进完善。应该尽可能的将现代高科技的建造技术与这些能体现地域特色的建筑材料结合起来,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架起桥梁。

2.3 地域性建筑装饰艺术

吊脚楼的建筑细部营造独具匠心,匠人们让建材自身朴素的色泽和纹路显示出来而不大面积涂抹鲜艳色彩,这种由大自然天生赐予的材料质感其本身就极具巴楚特有的“土气”美,土家吊脚楼朴实淳厚、内敛含蓄的沉稳品性与它全木质的营造结构相辅相成。工匠们在屋顶、门窗、栏杆这些特别能传达民族传统文化底蕴的重点部位,进行简约大方、经济美观的艺术装饰处理,也客观反映出土家族、苗寨等少数民族文化的成长历程与历史积淀。

近年来,许多建筑师赋予传统元素以新的生命力与姿态,并试图将其与现代营造技术相结合,随着传统、民族、地方性的建筑元素受到更多建筑师的青睐,一种不失传统韵味又具有时代风格的建筑形式也应运而生。传承并不意味着简单的复制和照搬,现当代建筑设计中应该更多专注于传统装饰元素的发展应用以及意境艺术氛围的营造渲染,只有这样的设计才能将传统元素的继承性和古为今用的创新性进行有机的结合并为之发扬光大。

3 结语

鄂西吊脚楼传统民居聚落作为传统山地建筑、山地聚落的优秀代表,它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底蕴,代表着先人们杰出的智慧。然而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传统建筑正在遭受着巨大的冲击,传统建筑的营造技艺不断地被现代化的建筑模式和新型材料所取代。在现代人居环境建设中,我们应该吸取传统建筑的营造技艺手法和生态建筑理念,在发展中传承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内涵,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促进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鄂西吊脚楼土家
鄂西高速机电信息化管理系统
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吊脚楼
Stilted houses in harmony with nature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吊脚楼
传播与传承:全媒体视域下的土家“啰儿调”
维持型家庭:农民家庭的生活实践及现代化适应策略——以鄂西C村的经验分析为例
苗族吊脚楼在民宿设计中的应用
吊脚楼(外三首)
小学课间操跳“土家花灯戏”
明清两朝地方文献辑录的土家语词汇分析
鄂西旅游演艺产品创新开发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