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科学工作掀起工作经验传承革命
——“科学工作能力提升计划(百千万工程)”答记者问
2020-12-24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教育部等三部委《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深化教育结构性改革,主动服务社会治理转型与产业升级对各级各类应用型文科人才的需求,加快建设高水平应用型高校,推进应用文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国家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人力资源保障,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与圆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圆通科技)共同设计实施了“科学工作能力提升计划(百千万工程)”,利用圆通制工作标准体系“经验传承”的创新成果,在全国高校部署建设科学工作能力实训示范基地。
不久前,记者就“科学工作能力提升计划(百千万工程)”的实施背景、价值意义、建设方案等院校师生关注的问题,对中心特聘专家牟延林教授和圆通制工作标准研发者王民权先生进行了访谈。
记者:牟教授(教育部规划建设中心首席顾问,重庆市教委副主任),据了解,中心推出了中兴通讯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中科曙光数据中国“百校工程”、中美应用技术教育“双百计划”等一系列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项目。此次,中心和圆通科技针对应用文科人才培养的突出问题,合作推出了“科学工作能力提升计划(百千万工程)”,请问这项工程实施的背景与意义是什么?
牟延林:当前我国高校文科专业普遍存在培养模式单一、培养机制僵化、实训实习资源匮乏等问题,导致文科毕业生人文素质低、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比较弱的现状,高素质文科人才匮乏,现行文科人才培养与国家治理现代化人才需求之间呈现出供需脱节的结构性矛盾。
在此背景下,中心和圆通科技共同推动实施“科学工作能力提升计划(百千万工程)”,就是在中心指导下,应用圆通制科学工作原理,由圆通科技和1 000所高校合作建设“科学工作能力实训示范基地”,并以此为载体,面向学生提供涉及100个行业的工作岗位体验、科学工作训练和工作能力等级认定,同时培训10 000名以上高水平应用文科师资,开展科学工作标准体系研究。该工程体现了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理念,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加快培养能够“治国兴业”的专业人才的重要举措,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和经济意义。
记者:王民权老师(中国工作标准研究院院长,圆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您作为科学工作标准的研发者,如何看待目前的大学文科教育现状?
王民权: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想上大学的学生基本都能够上得了大学,政府实现了大学数量上的供给,非常伟大。同时,为社会输送“熟悉工作清单、权利清单和责任清单,具有能为、愿为、敢为精神”的社会精英是许多大学校长梦寐以求的愿望。但现在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大学毕业生质量堪忧,特别是文科如文法经管类大学生就业面临诸多难题,存在各类文科学生实习难、工作经验积累少、工作能力提升慢、工作上手迟等问题,核心还是高校没有跟进解决大学生工作经验培养和工作能力训练,毕业生因缺乏工作经验和工作能力而引起公众对高等教育质量的担忧,这是高校供给侧改革需要重点攻关解决的问题。
记者:牟教授,您对圆通制的价值和作用有什么评价?
牟延林:圆通制是我国标准化专家王民权先生二十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圆通制的价值是系统解决了多年来困扰教育的诸多核心问题,如何立志问题,如何提取工作经验问题,如何科学存储表现工作经验问题,课程教材与工作内容的关系问题,如何科学移植工作经验问题以及在职人员如何科学工作等问题。
一是提取工作经验。王民权为了研究明白工作经验是什么,从1998年开始先后组建了十多个研究室,边实践边研究,逐步发现脑力劳动的规律,就是工作成功的规律,工作经验的构成要素和工作经验的增值模式,能够实现各种经验的快速提取。
二是表现工作经验。如何将工作经验进行科学表现,他从2005年起进行产品化研究,结合知识管理、网络管理、ISO标准化,创造性地设计出工作经验的科学表现方法和表现手段即圆通制工作标准,适应人类脑力劳动的特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009年,他组织志同道合的300多名专家教授,成立中国工作标准研究院,近年来研究出版《圆通制-科学工作原理》及《圆通制-工作标准系列》等十多本专著,国家标准委专家认为这一成果填补了国际ISO标准体系脑力劳动如何标准化的空白。
三是传授工作经验。为探索工作经验快速植入的规律及与学校专业教育的有效对接,近几年,王民权与陕西多所高校进行合作,通过从单个学生到一个班级再到一个年级的实验和测试教学,成功研究出圆通制工作标准训练教学法,通过近10万名大学生和在职人员的训练应用,效果突出。科学工作标准实训系统,是快速培养大学生工作经验的有力工具和科学方法,对快速提升在职人员的工作能力,也具有积极意义。
记者:人类的学习本质上是基于经验的传承,快速传承经验是提高学习效率的目标,请问工作经验是如何科学提取和实现高效传承的?
王民权:首先,从我研究工作经验构成要素的缘由说起。我于1989年在西北农业大学工作,由于十多名同志调整岗位,大家都对新工作缺乏工作经验,我提议直接购买工作经验,可当时有钱也买不了工作经验,我询问了许多老教授和校领导。大家现在可能不缺钱不缺物质财富,可是没有人敢说自己不缺经验,那么,工作经验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工作经验不能直接获得呢?这个问题促使我下决心进行研究,历经无数次失败之后,直到2006年才研究明白工作经验的构成要素。
其次,研究完成工作经验的要素构成以后,使用什么方式表现工作经验最好呢?2009年,我们研究确定使用“工作标准”进行表现,与“泰勒制”的国际ISO工作标准等作业标准加以区分,能够将脑力劳动成果像物质产品一样进行可视化,将经验和能力表现出来,我们将之命名为“圆通制”,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
最后,如何将优秀工作经验快速传承给大学生呢?工作经验严格来说也是知识,工作标准表现形式也是文字表格的知识表现,但它与大学课本理论教学有质的区别,经过6年多深入研究与实践,我总结出“圆通制工作标准训练教学法”,比传统实习实训模式效率提高5倍以上,通过在校期间日积月累的工作标准训练,学生毕业时就能具备大部分人工作5-10年的工作经验量,成为社会最需要的人才。
记者:“科学工作能力提升计划(百千万工程)”在学校如何实施?
王民权:我国有1 200多所本科院校,1 300多所专科院校,在校生3 600多万人,多数院校都设有文法经管类专业。中心基于高校文法经管类专业总体需要,进行了大量社会企事业单位工作经验和工作能力需求调查,设计了与学校专业规划配套的科学工作能力实训示范基地建设方案,通过产学研合作模式建立“科学工作院”,即建立校内工作标准实训、行业岗位工作标准研究和人才交流三位一体的集成平台。
——工作标准实训平台。包括科学工作体验中心、科学工作训练中心和科学工作评价中心。体验环节主要解决大学生立志和职业定向问题,训练环节主要包括科学工作素质训练和岗位工作标准训练等核心内容,通过真实的工作内容演练,完成优秀经验的快速植入和迁移。
——工作标准研究平台。建立高校教师和行业专家合作研究岗位工作标准机制,不断优化中国工作标准数据库和中国工作能力等级评价数据库,不断将最新的岗位工作标准转化为训练课程内容。加强对社会新兴行业、新兴工作岗位的研究等。
——人才交流平台。提高文科人才供需的匹配度。建立毕业生真实工作内容档案数据库,使用人单位真实了解应聘者的工作能力,完善社会征信系统。同时,对人才进行跟踪服务。
科学工作院不是简单地将社会企事业单位的“形”搬进校园,而是通过科学研究总结,将学生工作经验与工作能力培养所需要的工作标准这个“神”搬进校园,形成“形神兼备”,最终形成具有科学工作体验、训练、评价、工作标准研究和人才交流等提升工作能力需要的“基于胜任工作岗位要求的科学工作生态圈”。
记者:中心和圆通科技将为“科学工作能力提升计划(百千万工程)”提供哪些支持?
刘志敏(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创新发展处处长):中心和圆通科技会全面合作,为学校科学工作研究院平台运营提供全方位支持,充分发挥“科学工作能力提升计划(百千万工程)”对提升大学生科学工作能力和促进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作用。
中心作为国家教育规划的智库机构,将为项目进行顶层设计和战略资源导入。一是理念先导,使项目符合教育改革方向和社会发展规律,符合新业态和新职业的要求;二是模式输出,深化产教融合模式,指导项目校企合作示范基地的遴选、建设、管理和评估,支持开展学生工作能力评价与认证;三是统筹规划,对项目进行整体设计,根据行业和区域发展特点,结合院校实际进行规划布局;四是注入资源,引进政策资源、研究资源、工作标准资源、专家资源等;五是网络系统,建立合作院校联动机制,构建集成性、开放性、创新性的科学工作标准研究网络和人才交流网络。
圆通科技作为工作标准的创建者,将提供原创知识产品支持。一是提供研究课题和经费支持,持续开展工作标准的深入研究,为合作院校不断更新和丰富工作标准数据库,出版行业和岗位工作标准研究成果及系列教材;二是为合作院校提供课程资源、研究资源、标准资源,与合作院校的文法经管类专业建设深度融合,开展以提升学生科学工作能力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通过网络平台,为毕业生和教师提供在线训练服务;三是提供政府、行业协会应用资源支持,进行行业应用创新,不断开发和完善新的行业工作标准;四是建立合作院校人才交流网,为基地提供人才交流服务;五是提供教师培训及重大活动品牌提升支持,为合作院校提供系统化的教师培训。同时,中心与圆通科技还将举办“全国大学生科学工作能力大赛”、工作标准研讨会等活动,不断扩大项目的辐射面和影响力。
记者:近年来圆通制在高校逐步开展应用,取得了一些成果,有哪些经验和做法值得推广呢?
王民权: 我们的主要经验就是在高校建立科学工作标准实训平台,将课堂、社会与职场连接起来,促使文科学生以能力为导向,对接岗位要求,完成知识、经验与能力的转换。
首先,把科学工作院建成一个集成平台。该平台具有科学工作体验、训练、评价、工作标准研究和人才交流等综合功能,平台面向学生职业成长的各个阶段,面向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各个环节,面向学生专业能力提升的不同层面,为学生的职业认知、职业定向、职业准备、职业提升提供个性化、系统化指导。
其次,圆通制要与高校教育教学活动深度对接。近几年,圆通科技与西安交通大学、西安财经学院、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等20多所高校合作建立了科学工作院,与学校文法经管类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衔接。科学工作院基于圆通制科学工作标准的理论基础和院校应用实践,实现了四个对接,即对接就业岗位要求、对接专业深度改造、对接学生职业成长、对接社会行业服务需求。运用圆通制科学工作原理,训练学生从会一事、精一岗、通一行到知百业,完成从入门级、基础级、专业级、精英级的蜕变,推动实验高校着眼于以学生能力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受到师生的普遍欢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科学工作能力提升计划(百千万工程)”是中心和圆通科技在新的战略层面的合作,是在工作科学理论指导下重新设计的系统方案,在全国高校进行推广,造福更多的学生和学校。
记者:按照“三位一体”设计的科学研究院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能力工场”,如何充分开展面向社会在职人员的行业培训服务?
王民权: 科学工作院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面向学校所在地,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科学工作能力培训服务,圆通科技将和相关主管部门对接开展系统性的行业人力资源培训服务。我们建立了基于行业或企业的岗位工作标准体系,形成了提升在职干部工作能力的培训模式,如“村官”工作标准体系、税务稽查工作标准体系、公务员通用工作标准体系、“新三板”上市企业工作标准体系等培训系统,有效提升了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人社部门在职人员的工作质量和效率,深受行业和用人单位的欢迎。
下一步将深化与行业的合作,研究制定工作标准系统,强化社会服务,如与人社部、农业农村部、财政部、税务总局、中国残联等部门合作,使每一个“科学工作院”成为学校服务社会的重要窗口,成为提升全民族科学工作能力水平的重要平台,同时,搭建起大学与社会科学工作的研发交流平台,使科学工作思想造福和服务更多的人。
记者:标准化训练可以高效地转移成熟经验,可是标准化的训练会不会抹杀学生的创造性呢?
王民权:通过训练,学生掌握了岗位工作标准,将工作标准进行内化、固化、优化和泛化,最终完成工作经验的迁移应用,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这是标准与变式之间不断循环往复的深化过程,这样不仅不会抹杀学生的创造性,还是学生创造性工作的基础。通过工作标准训练促使学生掌握工作经验和传统文化经典,将学生的基本功培养得更扎实,促使学生养成自我造血生成工作经验的能力,就是通常所说的举一反三的能力或创新能力。
记者: 经验传承是重要学习渠道,自身积累也是重要渠道,那么我们怎样在工作中凝练出自己的经验?如何从圆通制学会普遍地开展科学工作?
王民权:圆通制科学解释了什么是工作经验,如何萃取工作经验以及如何实现工作经验高效传承的问题,通过对各行业优秀人才的工作经验进行分解、对比、提炼、总结,形成全面系统的工作标准体系,再通过工作标准训练将优秀人才的工作经验快速移植给缺乏经验者,全面提升他们的科学工作能力。
学习他人经验是为了让自己快速成长,真正成为一个具有创造性工作的人,一定要善于总结自己的经验,升华自己的经验。工作经验可分为通用工作经验和专业工作经验,从通用层面上说,就是要知道工作的目标,了解实现工作目标过程中需要的工作路径、方法和措施。通过工作标准训练,脑力劳动者需要学习固化这一科学工作过程,建立自己科学的思维模式和工作习惯;从专业层面上说,就是科学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能力。通过教学,学习者照猫画虎,不断练习优化,逐步在大脑中固化,能举一反三完成类似工作,就渐渐具有了工作经验。圆通制就是要让学生具有科学工作的意识与理念,掌握科学工作的工具与方法,形成科学工作的组织与设计,进行科学工作的自我激励与监管。
记者:在校内建立科学工作院,完成实习实训,会不会给学校或学生增加额外的经济负担?
王民权:科学工作院只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收益就会远远大于支出,与教育教学有效衔接,能互相支撑强化,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一,引导高校人才培养向以提升学生科学工作能力为导向转变。通过植入科学工作原理课和岗位工作标准训练课,与院校专业深度融合,将学生工作能力提升在校内完成,就不需要在校外建立大量实训基地,学校将已经在校外建立的实训基地改造成校外工作观摩验证基地,大量节约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资金和社会人力资源浪费,使高校掌握学生实习实训的主动权。合作院校可通过国家拨款、院校自筹、企业捐赠等方式,实现科学工作院的建设,院校承担学生必备的工作能力培养费用,超过教学计划规定的工作能力训练费用,学生和家长也能够承担,不会增加学生额外经济负担,相反还会节约大量实习时间和实习费用。
第二,要将先圣孔子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的教育经验应用在今天,鼓励学生确定职业意向,在就业前通过圆通制工作标准的真实演练,提升工作能力,实现大学为中国社会输送熟悉工作清单、权利清单和责任清单,具有能为、愿为、敢为精神的社会精英的愿望,打破传统用人观念中在社会工作十年二十年以后才是精英人才的误区。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走上职业成长的快速路,易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通过科学工作院与合作院校建立专业、课程对接机制,搭建工作标准研究和人才交流平台,将岗位工作标准的研究成果转化为课程内容,并通过专业建设和课程训练不断优化岗位工作标准,实现持续的交互跟踪服务,因此它不是对高等教育做简单增量,而是一个深刻的教育供给侧改革,从这个意义上说,对支撑教育改革是一个很好的“跳板”,大大缩短了人才供应与现代治理和产业升级对人才需求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