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建议
2020-12-24庞玉梅
庞玉梅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关系着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因此,当前补农业短板,优先发展农业,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迫在眉睫,以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和乡村发展不充分的矛盾,推动农业农村更快更好高质量发展,为促进乡村振兴奠定扎实基础。
一、现阶段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
(一)农业持续向好发展
首先,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2019年粮食总产量6.64亿吨,比上年增加594万吨,多年持续保持在6亿吨以上的高位增长,而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1 606万公顷,比上年减少97万公顷。各类新型经营主体茁壮融合成长,目前有家庭农场54.9万家,合作社216万家,产业化经营组织8.7万家。农业结构持续优化,各地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作物,调减低质低效作物种植,扩大大豆、杂粮等优质高效作物种植规模。各地在保障粮食稳产同时,耕地轮作休耕试点生态修复和增产提质明显。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明显增加,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超过4万个。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持较高水平,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抽检总体合格率稳定在97%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良好,休闲农业、农产品电子商务、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等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各地以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为龙头,截至2019年上半年,全国已创建114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示范带动创建1 000多个省级和一大批市县级产业园,建设552个农业产业强镇。乡村产业提质增效明显,有效推动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其次,互联网技术在农业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一是大数据为精准农业提供有关土壤、农田和空气状况等实时数据,既保护环境又确保收益和可持续性;种植业升级了全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系统,建立了农药质量追溯体系;畜禽业编制了产品信息代码,兽药产品全面入网;渔业实施水体环境实时监控、饵料自动投喂、水产类病害监测预警等;种业建立完善“中国种业大数据平台”,每年提供700多万条种业生产经营数据、130多万条品种田间测试数据、1 000多万条种子市场和品种田间数据,基本实现20多个业务一网通办,“种业通”手机APP为用户提供了一键查询功能。二是应用互联网技术电子商务平台、微商平台、视频直播和手机APP等,广西涌现出“巧妇9妹”甘有琴、“桔乡里”赖圆圆、“贝江村”蒙可畅等一批网红电商代表,将家乡农特产品销售到全国。
第三,科技创新在农业领域得到有效应用。例如:碧桂园无人农场,机器人代替人类从事生产活动、无人机给农作物喷洒农药等,使农业向自动化转型;阿里云ET农业大脑生猪养殖,解决了人工大规模养殖向深度拓展和降本增效的问题,形成了更智能、更精细的养殖模式;京东植物工厂水培蔬菜基地,产量是常规种植的3-4倍,比常规种植方法节水90%以上;恒大智慧温室、杭州市有机产业协会的“智慧农业”等打造绿色农产品供应链,建立从田间地头到家庭餐桌全链条的产、运、销三个基础环节的农产品监控体系,使农产品更健康更安全;科技创新大型管理项目“绿色增产增效技术体系”生产率上升,水稻、小米和玉米平均增产10.8%至11.5%,科学的种植使肥料用量下降,节省不少资金,保证小块土地种植业可持续发展。
(二)农村建设取得新进展
首先,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明显。乡村道路建设得到继续加强;农村新型能源得到进一步发展;饮水安全:目前65.3%的自然村实现了饮用水集中净化处理;农村绿色发展:统筹山水田林湖草系统治理实现了投入品减量增效,农业废弃物得到有效处理和资源化利用,175个县开展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586个畜牧大县整县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农村人居环境:目前,近30%的农户生活污水得到处理,农村居民使用卫生厕所的户比重为56.0%,83.6%的户所在自然村实现了垃圾集中处理。截至2019年上半年,累计清理各类农村生活垃圾4 000多万吨,清理村沟村塘淤泥3 000多万吨,清理村内残垣断壁近400万处。这些举措使得村容村貌明显改善。
其次,智慧乡村得到稳步推进。一是数字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2018年底,全国完成4.3万个贫困村光纤建设项目,行政村通光纤比例达96%,行政村4G网络覆盖率达95%,贫困村通宽带比例提升至97%。二是农村电子商务得到稳步发展,截至2019年6月,农村网民规模达2.25亿,占全国网民的26.3%,2019年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到3 975亿元,农村地区收投快递超过150亿件,高于全国快递业务总量的20%,全国农村网商达1 300万家。三是乡村信息服务体系日益完善,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截至2018年底,全国共建成2 843个数字文化服务县级支中心,32 179个乡镇基层服务点,32 719个乡镇公共电子阅览室,14 136个数字文化驿站;至2019年6月,“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注册用户数达425万个,其中农业专家和农技人员35万人,农民390万人,上线农民培育课程4 600多门,“农科讲堂”专家讲座视频80个,累计在线解答农民问题2 550万条。
(三)农民减贫增收,农村消费较快增长
近年来,商业化发展推动了我国农村非农就业上升,同时,产业扶贫成效明显,贫困地区优质农产品出村进城,很大程度减少了农村贫困人口。截至2019年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551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 109万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 021元,比上年增长1 404元。农民收入的增长有效带动农村消费,2019年,全国乡村消费品零售额60 332亿元,增长9.0%,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3 328元,名义增长9.9%,乡村消费潜力不断释放,实现了小农户家庭经营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四)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
全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确权登记颁证基本完成,“三权分置”取得新进展,土地经营权流转面积5.12亿亩,占二轮承包地面积37%。农村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改革试点得到高度重视并进一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范围不断扩大,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和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到得顺利推进。
二、现阶段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乡村产业提质增效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有待深化
由于自然灾害袭击和成本上涨等因素,加大了粮食稳产的难度,近两年生猪产能持续下滑。我国农业的高度分散种养殖和传统经营,产业化程度低,生产效率低,产业链延伸短,农产品附加值低,农产品标准化、品牌化有待加强。农业结构有待持续优化,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有待加强,农业全产业链社会化服务体系有待建立健全。对小农户家庭经营融入现代农业全产业链的扶持有待持续。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不高,产销脱节,市场流通体系有待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待提高,农产品追溯体系及其信息采集、记录监管仍有待完善。各生产要素在相关产业和城乡流通、配置受到制约,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有待持续深化。
(二)农业科技支撑作用有待加强
科技创新是当前我国突破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瓶颈的必要手段。新形勢下我国农业农村受制于自然资源分布、环境气候、落后的基础设施和生产方式等多种因素,发展不充分不均衡。农业农村经济建设及发展具有区域性,难协调发展,农业科技资源配置不合理,农业科技人力、物力、财力投入有待加大,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利用效率有待加强。
(三)现代农业农村设施建设及其投资有待加强
财政资金投入农业农村领域力度不够,涉农资金使用结构有待优化,农业经营管理机制有待完善,现代农业农村设施建设及其投资短板问题突出,包括高标准农田建设、重大水利工程和配套设施建设、农业科研基地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建设及在农业领域应用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智慧气象等现代信息技术设施建设等。
(四)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
抗自然灾害能力弱,生产成本增加,农民从事单一种养业增收难,农户经营方式大多采用传统经营模式,脱离市场导向,加大了农产品价格下行或滞销风险,经济效益不稳。农民工文化水平低,技术技能型劳动力转移输出少,对先进科学技术和农业生产新理念等接受能力差,严重制约了农民增收。近期,外向型、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受到严重冲击,导致农民工返乡回流明显增多,农民工就业困难增收难。
三、推进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推进农业三产融合高质量发展
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要在保存量稳产量的基础上提升质量,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做好畜禽类产品水产品生产和市场监测预警,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二是加快新型经营主体包括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小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农业大户+龙头企业”等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的培育,创新多元化利益联结机制,鼓励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土地入股等形式发展适度规模生产经营,并融入全产业链社会化服务体系。三是发挥乡村资源包括人文历史、生态优势、服务特点等内容发展多样化特色农业,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综合化多元化进行农业生产,拓展农业产业优势,加快农业向集约型现代农业转变,加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的认证及管理,增加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加快健全农产品生产经营全过程监管追溯体系,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大力发展农业品牌,深入挖掘农产品附加值,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加快农产品产销对接。发展农产品多级加工、仓储、运输、销售、交换、保险、信贷、技术等农业全产业链,不断构建完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壮大新产业新业态,引导乡村适宜产业向县域经济有序转移,鼓励实体乡村产业向小城镇集聚发展,促进要素自主有序双向流通,深化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
(二)加快现代农业农村建设
首先,加强现代农业设施建设。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支持加工园区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加快高标准农田、高效节水灌溉设施建设。加强数字农业农村建设,建设数字农业试点、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完善农业资源数据库包括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数据、农业自然资源大数据、农业生物资源大数据、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等。加快启动和发展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建设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供销合作社、邮政快递企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产地分拣包装、冷藏保鲜、仓储运输、初加工等设施。其次,深入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开展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湖等农业资源休养生息制度,支持耕地有序休耕、轮作的生态修复型模式。加大力度对水土流失区、地下水漏斗区、土壤重金属污染区的治理。推进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继续实现投入品减量增效和农业废弃物有效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推行农业绿色生产,构建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政策支持体系,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推动农业资源环境向生态保护型转变。第三,进一步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加强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和改善村容村貌。加强农村饮水、道路建设,电网改造、危房改造,宽带网络向村社延伸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农村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养老等公共服务水平。建立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持续推进平安乡村建设,健全自治、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农村治理体系。
(三)解决现代农业农村建设投资问题
加大财政资金在现代农业农村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优化涉农资金使用结构,安排适当资金进行奖补激励,激发激活农村发展内生动力。引导和鼓励工商资本下乡,支持信贷、保险等市场化方式投入,开展融资活动,改善融资环境,着力提高这些资金助推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切实保护好企业家合法权益,撬动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到现代农业农村建设中。
(四)加强互联网技术应用
加快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5G网络、智慧气象等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做好监测统计和分析预警,发挥好数据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在管理和决策方面的支撑作用,为农业生产经营方向精准定位,高效整合农业资源,优化农业发展模式。加快建立健全农产品生产经营全过程监管追溯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创新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农业产业模式,继续推进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加强应用互联网技术自主开发平台,打造农产品品牌,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五)强化科技支撑作用
强化科技研发创新和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一要加快构建专业农业科研机构,加强现代农业科研基地和设施建设,加强对科研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素质教育,鼓励支持企业发展农业科技,出台优惠政策扶持农业科研企业研发创新。二要加快农业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装备创制和推广应用:加强生物种业领域农业生物技术的创新研发和推广,大力实施种业自主创新工程,实施国家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工程,推动更多农业科技成果应用到田间地头;加快现代农机领域大中型、智能化、复合型农业机械研发和推广,以改造丘陵山区农田农机化,积极推广机器人和网络技术在农业中运用;应用高科技打造农产品生产、加工、物流、销售的农业全产业链并发展壮大新业态,深度拓展农业降本增效渠道,推进智慧农业发展进程;加快先进全智能精准环境控制技术、大数据、物联网和智能机械自动化等科技在绿色投入品领域的应用,全天候、全季节生产,实现全过程集约化、标准化、智能化,全方位打造高产高效绿色优质的高科技农业。
(六)推进农业农村人才振兴
一是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和技术技能,培养造就一批爱农业、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不断深化农村科技特派员制度,加强培育高素质的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加大对农业生产企业专业人员的培训力度。二是创新教育培训模式,深入推进教育培训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全媒体资源手段融合发展、农民德育智育体育融合发展、农民素质教育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融合发展,提高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性。三是落实相关政策,激励各类人才到农村大显身手,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七)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
一是进一步推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拓宽农产品销路。二是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创新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农业产业模式,扩大农民就业;鼓励农民转变就业方向,从劳动密集型向科技支撑产业型转变,从依靠政策保护向市场竞争转变,提高其工资性收入;鼓励农民从单一生产经营向全产业链创新创业转变,鼓励农民通过订单农业、入股分红、托管服务等方式,融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分享农业产业链增值。三是应用现代化管理手段、组织方式,以及现代化信息技术及先进装备改造生产,减少对抗自然灾害风险和市场风险,增加有效收入。四是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农村集体股份合作,使农民分享股份分红收益。
(八)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深化农村改革,以激活主体、要素和市场,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一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加快制定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配套制度,稳步并严格谨慎推进农村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制度改革。二是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全面完成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任务,推进股份合作,强化资产管理,促进农村集体资源资产保值增值。三是健全农业农村发展支持保护制度和政策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