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传统文化根基探究

2020-12-24陈选华蔡宁静

关键词:利民爱民思想

陈选华,蔡宁静

(1.安徽工业大学 发展规划处;2.安徽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2)

习近平总书记履新之始就将“人民”作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核心,在“敬民”的话语坐标下,强调亲民有真感情、爱民有真措施、利民有真成效[1]1。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任何一种思想的产生都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与文化渊源,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深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批判地吸收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

一、民本思想的内涵

“本”原义为根据,引申为事物在空间上的基础或时间上的开端,是其他事物赖以存在的不可缺少的条件。“民本”就是以民为本,其思想内涵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重民爱民

民心向背关系着国家的盛衰存亡。管仲强调政权的成败在于民心的顺逆,政权要稳定长久,就必须推行顺乎民心的政策。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认识到民众的重要性,在《荀子·哀公》中有“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大略》中有“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晏子认为最高尚的意愿,莫过于爱民,即《晏子春秋·内篇问下》中提到的“德莫高于爱民”。

(二)富民利民

只有人民富裕而安居乐业,国家才会繁荣而富强。历史上有建树的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富民利民,据余继登《典故纪闻》记载,明太祖朱元璋曾对大臣们说:“保国之道,藏富于民,民富则亲,民贫则离,民之贫富,国家之存亡系焉”。关于利民,清代经学家万斯大在《周官辨非》中指出,“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强调对民有利的事再小也要推行,对民有害的事再小也要废除。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原君》中也指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群其害”。

(三)安民恤民

只有体察人民疾苦,为人民排忧解难,才能保证邦固国宁,君主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与爱戴。《孟子·梁惠王下》中提出“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强调执政者如果以顺应民众的快乐为快乐,民众就会为执政者的快乐而快乐;如果把民众的忧苦当作自己的忧苦,民众也会为执政者的忧苦而忧苦。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及郑板桥《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中的“些小吾曹州县令,一枝一叶总关情”,都体现他们 “心忧天下、心忧百姓”的恤民之情。

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对传统民本思想精髓的继承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确定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习近平总书记从民本思想的角度强调人民至高无上的地位,展现大国领袖的人民情怀[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对传统民本思想中重民爱民、富民利民、安民恤民的继承。

(一)重民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议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引用《史记·殷本纪》中的“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强调要重民[1]3。“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最大危险就是脱离群众”[3]。我们党来自于人民、根植于人民,是在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中成长壮大起来的。群众路线一直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人民是党的根基、党的血脉、党的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将党风廉政建设与反腐败斗争作为重要任务常抓不懈,始终自觉接受人民监督、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勇于接受人民批评,通过信访举报制度、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舆论监督制度等渠道,充分保障人民的监督权,坚持权为民所用,生动诠释了民本思想中的“重民”。

(二)爱民

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的主旨演讲》中,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说苑·政理》中的“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4]5,强调要爱民。无论何时何地,在习近平清新质朴的话语中,我们总能深切感受到他对人民群众的挚爱与关怀。心里牵挂人民,奋斗为了人民,为民情怀可见一斑,他说:“对于我们共产党人来说,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要像爱自己的父母那样爱老百姓,为老百姓谋利益,带老百姓奔好日子”[3]。与陕北乡亲们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七年知青岁月使他与人民群众结下深厚的情谊,从不满16岁到陕北梁家河插队时的迷茫到22岁“要为人民做实事”的坚定目标,“人民”二字在习近平的心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从梁家河到中南海,从大队支部书记到党的总书记,虽然职位有变动,但他一如既往保持着亲民爱民的朴实作风,特别是对困难群众的关切,不畏山高路远,访贫问苦,始终强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生动诠释了民本思想中的“爱民”。

(三)富民

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演讲》一文中,习总书记引用《管子·治国》中的“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4]7,提出发展的最终目的是造福人民,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体人民,强调要富民。“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5]。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十八洞村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与村民一起商量脱贫致富奔小康。党的十八大以来,一方面,对脱贫攻坚做了新部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进人民福祉,让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人民群众实现物质上的富裕;另一方面,强调坚持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并指出,文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热爱人民、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推动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使人民群众实现精神文化上的富足。生动诠释了民本思想中的“富民”。

(四)恤民

在《摆脱贫困:干部的基本功——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一文中,习总书记引用张居正的“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1]11。强调要安民、恤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基层,去民患、解民忧,为群众办实事。从“让人民生活的更加美好”到“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美满”。不断促进教育公平、不断利用多种渠道创造就业机会、不断推进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设、不断改善老年服务产业发展、不断加大医疗保障和医疗救助,努力让人民拥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6]。体察人民疾苦,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生动地诠释了民本思想中的“恤民”。

三、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对传统民本思想的超越

传统民本思想中的精髓为当代治国理政提供了启示,“但是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传统民本思想无法摆脱君主专制主义时代的束缚,存在着深刻的自身无法解决的内在矛盾”[7],因此,传统民本思想本身也存在着局限,而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对传统民本思想实现了超越。

(一)概念界定上,实现了“被动群体”到“自由主体”的转变

在对“民”的概念界定上,传统民本思想中的“民”是指被排除在君主、大臣之外的“庶民”,被看作是与“君”相对立的社会群体,主要包括社会底层的普通百姓,作为被统治的对象,其社会地位低下,再加上统治者采取的一些顺应民意的政策蒙蔽了民众的双眼,民众安于现状、逆来顺受,处于一种被动状态。而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突破了民本思想中“民”的狭隘界限,拓展其内涵与外延。“在中国现阶段,人民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8],人民平等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自身对政治参与意识不断高涨,具有积极向上的主动性。

(二)权力主体上,实现了“以君为本”到“以民为本”的转变

传统民本思想虽然提出“民贵君轻”,但仍摆脱不了其严密的封建等级制度,“以民为本”只是“以君为本”的糖衣,为了笼络人心、维护君权形象的一种手段,最终仍是站在君主的立场上。君权至高无上,不可侵犯,统治者才是国家的主人。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打破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突破了“民”与“君”相对立的局限,继承了马克思的人民主体思想,认识到人民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尊重和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人民可以有效行使自己的权力,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强调人民才是国家的主人。

(三)权力约束上,实现了“人治”到“法治”的转变

传统民本思想中所提到的“爱民、重民、利民、恤民”等思想,是为了让统治者认识到人民对稳固统治的重要性,然而这仅仅停留在道德说教层面,缺乏一套规范的法律制度对君主权力进行约束,统治者重民、爱民、利民、恤民的程度取决于其自身的态度和道德素质,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因而只是一种理想层面的“人治”。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用明确的制度规范权力。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通过法治约束权力,治理国家,更具有强制性和针对性。

(四)最终诉求上,实现了“要民服务”到“为民服务”的转变

传统民本思想虽然不断强调重民、爱民、安民、恤民,但其民本思想带有强烈的功利色彩,看似是以人民为中心,但实际上最关心的是人民为国家提供哪些服务,人民虽然得到皇室分配的土地,却要承受繁重的劳役。而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打破了专制统治,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想民众之所想,急民众之所急,既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也是社会主义运动的现实规制[9],其最终目的是造福人民,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这一价值诉求,深深扎根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强调政府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政府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政府人员的角色是人民公仆。

猜你喜欢

利民爱民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新型捕收剂BK610和BK612在利民选煤厂的应用
李爱民美术作品
思想与“剑”
触摸俄罗斯
果树大容器育苗技术的研究
垃圾分类:虽然“繁琐”但利已利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盐城利民的黄龙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