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基层党组织提升组织力路径探究
2020-12-24吴新菊
吴新菊,刘 明
(1.福建中医药大学 人文与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122;2.福建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7;3.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 党建部,福建 福州 35000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了“组织力”概念,随后在多个重要场合和重要讲话中都提到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问题,强调基层党组织是党执政大厦的地基,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1]。这为新时代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指明了方向。
一、新时代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内涵
高校基层党组织除了要承担一般基层党组织的基本任务外,根据《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第十条规定,其重点任务还有“保证监督党的教育方针贯彻落实,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强思想政治引领,筑牢学生理想信念根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保证教学科研管理各项任务完成”[2]。高校基层党组织在完成这些职责和任务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影响力就是其组织力。
基层党组织是党的执政之基和力量之源,政治属性是其根本属性,政治功能是其基本功能。作为一个与政党的政治属性和政治功能紧密联系的政治概念,不能单纯从管理学角度或其他某一方面来片面理解,而必须从政治高度全面把握组织力的内涵。鉴此,高校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可以定义为:为了完成法定职责和任务,凭借自身构建起来的组织体系与组织资源,以政治功能充分发挥为核心,对党员及组织自身、对师生及群团组织进行引领、组织、凝聚、号召的综合能力体系,主要包括一个核心和四个方面。政治领导力是核心,对组织内部的党员、党组织,以及组织外部的师生及群团组织产生重要影响能力,主要包括对党员的教育管理监督能力、对党组织的自身建设能力、对师生的组织宣传凝聚服务能力和对高校群团组织的领导能力四个方面。从作用对象和范围来看,前两个方面属于内部组织力,后两个方面属于外部组织力。
第一,政治领导力是核心。政治领导力是指“坚定政治立场,把握政治方向,保持政治定力,驾驭全局的领导能力”[3]。政治领导力是基层党组织“是其所是”的本质标识,规定和影响着组织力的提升。对于高校基层党组织而言,就是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提升政治领导力为统领,确保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和政治道路上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发挥政治引领作用,加强保障监督。
第二,对师生党员的教育管理监督能力。高校基层党组织教育管理监督师生党员的能力强弱直接影响到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进而反映出组织力的强弱。教育党员就是要抓牢抓实师生党员政治理论学习,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增强师生党员的党性修养;管理党员就是要强化师生党员日常管理,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健全师生党员退出机制,稳妥处置不合格党员;监督党员就是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加强师生党员监督管理,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让“咬耳扯袖”成为常态。
第三,对高校党组织的自身建设能力。这里所说的党组织自身建设能力主要是指组织覆盖力。高校组织覆盖力是指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有效、全面覆盖到学校所有党员、师生及群团组织的能力,具体包括党的组织的有形覆盖和党的工作有效覆盖两个方面。高校要充分结合自身特点,创新组织设置方式与活动方式,做到有师生党员的地方就要有相应的党组织,使党的组织能有形全覆盖到所有师生,以确保每一位师生党员都能纳入党组织的有效教育和管理。同时,要建好建强师生党支部,选优育强党支部书记队伍,做到哪里有党的组织哪里就有健全的党组织生活,哪里就有党组织和党员作用的充分发挥,推动党的工作全面覆盖到学校所有师生及各个方面,以此扩大高校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影响力。
第四,对师生的组织宣传凝聚服务能力。师生是高校基层党组织开展群众工作的主要对象。对师生群众的组织力主要表现为“组织师生、宣传师生、凝聚师生、服务师生”[4]的能力。具体来说,组织师生就是要发挥组织自身优势和力量,最大限度地把广大师生组织起来,引领带动师生投入学校中心工作;宣传师生就是要把党的教育方针及上级党组织的决策部署以“接地气”的方式传达给每一位师生,并使之转化为师生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凝聚师生就是要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团结引领广大师生在促进学校各项事业健康发展中凝聚起磅礴力量;服务师生就是要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的本领,把服务做到师生的心坎上,为学生成长成才和教师教书育人保驾护航。
第五,对学校群团组织的领导能力。学校群团组织主要包括学校工会、共青团、学生会以及研究生会等。这些群团组织是党密切联系和服务师生的重要平台。高校基层党组织必须承担起相应的领导责任,坚持和加强对群团组织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指导和支持群团组织依法依规独立自主开展工作,充分发挥群团组织参与学校民主管理与民主监督、维护师生合法权益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二、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现实境遇
(一)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弱化
当前,一些高校基层党组织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职能收缩问题,“党要管党”变成“党只管党”,“权力的过渡让位”,使基层党组织自身丧失了该有的组织资源和组织权威,导致原有的组织优势和组织力量无法充分发挥,这极大弱化了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在具体实际中表现为:有的党员和干部的理想信念动摇,甚至“滑坡”,在重大原则问题和大是大非面前政治立场不坚定、旗帜不鲜明。有的缺乏政治意识,学习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不坚决、不到位,没能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师生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引领带动师生投入学校中心工作的动力不足。有的缺少精神定力,做思想政治工作能力不强,没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机融入教师教学科研和学生学习生活,对师生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不够有力。有的对群团组织的政治领导不够有力,对群团组织的“赋权”和“增能”不够,党建带动群建、团建的引领带动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高校基层党组织的设置方式过于单一
高校基层党组织普遍能严格按照党章和党内法规的要求设置师生党支部,基本实现党组织有形覆盖到所有师生党员,但往往存在“空壳组织”现象,即有组织没有组织生活的情况,同时在党的工作有效全覆盖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具体表现为:现有高校党支部设置方式相对单一,无法规避每种设置方式的自身缺陷,这极大地限制和影响了党的工作开展和党组织作用发挥。如,以年级为单位设置学生党支部,不仅存在着低年级因党员数太少而无法组建,到了高年级又因党员数太多而不利于开展党内活动的问题,而且往往因专业、班级、上课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使支部工作开展起来困难重重。以院系内设的教学、科研机构为单位设置教师党支部,虽然组织机构稳定性好,但往往组织活力欠缺,业务工作和组织生活相互剥离,教师主动参与组织生活的积极性不高。
(三)高校党支部职责履行不到位
高校党支部担负着教育管理监督师生党员和组织宣传凝聚服务师生的基本职责。当前,一些高校党支部对师生党员的教育管理监督失之于宽、失之于软,对广大师生的凝聚力和号召力不强,服务师生的意识和能力有待提高。具体表现为:存在重入党前教育、轻入党后再教育的现象,政治理论学习“走过场”,教育方式和载体虽有多样化,但效果提高不明显;有的“三会一课”制度执行不到位,党内政治生活有娱乐化、庸俗化倾向;有的主题党日活动形式多于内容,以团学活动代替党日活动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对师生党员的约束不够有力,日常管理监督流于形式,存在一些盲区和空白点;有的组织优势发挥不明显,吸引、凝聚和号召广大师生的能力有限;有的服务师生意识不强,服务能力与师生日益多样化的需求还存在明显差距,服务工作常常陷入没想法、没动力、没能力、没成效的窘境。
(四)高校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不达标
部分高校在党支部书记选配和培养上,既未“选优”,又未“育强”。具体表现为:在党支部书记选任方面,仍有相当数量教师党支部书记离“双带头人”标准存在着一定差距。在党支部书记培育方面,对党支部书记的专门性、针对性培养较少,相应激励和保障机制也不健全,导致部分高校党支部书记工作动力不足,履职能力有限,党支部工作引领带动师生的能力难以持续提升。
三、新时代高校基层党组织提升组织力的路径
(一)以增强政治功能为核心,不断提升政治领导力
通过强化政治功能来提升政治领导力是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全面提升最为核心、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强化政治功能,前提是要明确基层党组织的职责和任务。根据党章和《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的有关规定,高校基层党组织必须承担八项基本任务,党支部还必须同时承担一项重点任务。这些法定的职责和任务是具体而明确的。政治功能的发挥必须要以有效完成这些法定职责和任务为先决条件。因此,高校基层党组织必须强化管党治党主体责任,认真履行“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进一步理顺院系党政关系,明晰院系党组织和师生党支部各自的工作职责和重点,不断增强有效履行职责能力。
首先,要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学习宣传党的教育方针及上级党组织决策部署,并为其贯彻执行发挥保证监督作用,在人才引进、课程建设、教材选用、科学研究等教学科研管理中的重大问题上把好政治关,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其次,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建好建强马克思主义学院,扎实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抓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守住学校宣传舆论主阵地,抢占网络思想舆论主战场,以立为本、立破并举,加强学校意识形态工作。再次,要围绕立德树人创造性地开展师生思想政治工作。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为首要政治任务,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契机,持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坚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师德师风、教风学风为切入点,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和实效性,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思想引领作用。最后,通过政治领导、组织领导和思想领导来切实加强和改进党对学校群团组织的领导,把群团工作纳入党建工作总体布局,加大对群团组织的“赋权”和“增能”,不断提升党建带群建的引领带动能力。
(二)以创新组织设置方式为基础,不断提升组织覆盖力
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覆盖力,推动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有效、全面覆盖,这既是新时代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先决条件。
新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出现新情况,教师教学科研发生新变化,学生学习生活呈现新特点,高校基层党组织必须适应这些新情况新变化,按照有利于高校基层党组织开展工作和发挥作用、有利于教育管理监督师生党员、有利于组织宣传凝聚服务师生、有利于调动和整合一切力量促进学校改革发展等“四个有利于”原则,积极探索和创新高校基层党组织的设置方式与活动方式,确保党的组织能有形覆盖到所有师生党员。
首先,要规范高校基层党组织的组建方式。“高校院系级单位要根据工作需要和党员人数,经学校党委批准,设立党委,或党总支,或直属党支部。”[5]“凡是有正式党员3人以上的,均应及时成立相应党支部。”[2]其次,要积极探索依托学校最活跃、最具有创新能力的组织来设置师生党支部。按年级或院系设置学生党支部,按院系内设的教学科研机构设置教师党支部,这是当前高校最常用也是最常见的党支部设置方式。但这种基于传统“行政建制”的党支部设置方式简单、呆板,已经无法适应学校在组织结构、管理模式、学科设置、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新变化,也无法满足新时代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覆盖力提升的迫切需要。因此,高校要积极探索学校党建工作向最活跃且最有创新能力的组织拓展,有效扩大基层党的组织覆盖和党的工作覆盖。学生党支部可以依托学生公寓、社区、团学组织及见习实习基地等进行设置;教师党支部可以“依托重大项目组、学科组、课题组、创新团队、科研平台、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等进行设置”[6]。把“支部建在项目上”,即以学术竞赛、创新创业项目、社团项目等为依托,以参与项目的学生党员、提供指导的教师党员为党支部成员。以项目为单位设置党支部,基于共同目标和任务的引领,能有效凝聚师生党员的智慧和力量,能充分发挥学生的首创精神和教师的教育引导作用。不少高校已对“支部建在项目上”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一些成功经验和做法,高校基层党组织必须重视在制度层面对这些成功经验和做法加以确立、巩固和推广。当然,无论是哪种组织设置方式都有其不可避免的缺陷,但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减少或弥补这种缺陷所造成的不良影响。总之,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设置方式,高校基层党组织一定要立足于具体现实,探索和寻找最适合自身发展的党组织设置方式。
(三)以强化党支部职能为重点,不断提升组织战斗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明确指出了党支部的主要职责,即“党支部要担负好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引导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7]。高校党支部必须强化职责担当,提高履行职责能力,把广大党员和师生群众紧紧团结凝聚在党组织周围,提升组织力。
切实履行好直接教育管理监督党员的职责。教育管理监督党员是党支部的基础性和经常性任务。以学习教育为带动,通过健全组织生活、落实组织制度、丰富组织活动等方式,推动软弱涣散党支部的转化提升。加强学习教育,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师生头脑,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运用好“学习强国”、主题教育网站等网络平台资源,依托“两微一端”网络新媒体,构建线上线下有机联动的多形式、多层次、全覆盖的经常性学习教育体系。健全组织生活,认真执行各项组织生活制度,坚持以“两学一做”为主要内容,突出政治学习和党性锻炼,经常性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和实效性。落实组织制度,规范院(系)党组织会议和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完善院(系)党政集体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进一步理顺党政关系,维系党组织的整体向心力,以更好领导和指导党支部工作;坚持并利用好“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谈心谈话等组织生活制度,严格党内政治生活锻炼;大力推进党内民主、党务公开、党内激励关怀、不合格党员处置等工作制度,不断推动高校党支部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丰富组织活动,要根据师生的思想和行为特点,结合时代主题和社会热点,不断丰富党支部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切实履行好组织宣传凝聚服务师生的职责。要以先进典型为带动,着力服务师生成长、凝聚师生力量、提升服务能力。强化典型带动,充分挖掘、培育和宣传身边的先进典型,以高校党组织“对标争先”建设和“双创”工作为重点,积极创建一批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标杆院系和样板支部,遴选出一批叫得响、立得住、师生公认的先进典型,充分展示党组织和党员良好形象,示范引领、辐射带动广大师生自觉学习先进、争当先进,形成良好舆论氛围。服务师生成长,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培养能担当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搞好服务,把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搭建教师教书育人和学生全面成长发展平台,教育引导广大师生听党话、跟党走,切实把师生的思想和行动都统一到学校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上来。凝聚师生力量,要发挥党支部和党员的作用,把广大师生紧紧团结凝聚在一起;做好师生思想政治工作,释疑解惑,统一思想,凝聚人心,积聚起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正能量。提升服务能力,增强服务师生的宗旨意识,进一步健全党内外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建立党员联系服务师生的工作体系,不断增强服务师生的本领;积极搭建服务平台,创新服务载体,打造服务品牌,通过党建带群建、党建带团建,把服务师生融入学校群团工作的各个方面。
(四)以加强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为关键,不断提升组织号召力
党支部书记是党支部的“领头羊”。全面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必须要抓住这个关键,选优育强党支部书记队伍。
把好党支部书记选任关。要严格按照“双带头人”标准,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既要把符合条件的学术带头人选拔为教师党支部书记,又要把具有较强党务工作能力的教师党支部书记培养成为学术带头人,双向提升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和教学科研工作。要从具有较高政治理论修养的大学生党员中选拔学生党支部书记,同时要把具有丰富党务工作经验的辅导员、骨干教师吸收、充实到学生党支部书记队伍。
提升党支部书记履职能力。首先,突出政治训练,加强党性锻炼,聚焦“短板”,精准发力,把经常性教育与个性化教育结合起来,以精细化培训和全程化教育来不断提升培养教育的精准度和实效性。如,对学术强但党务经验不足的教师党支部书记要通过理论学习、专题辅导、业务培训、实践锻炼、岗位挂职等方式,增强党性修养,提高政治素养和党务工作能力;对党务强且有学术潜力的教师党支部书记要重点在教学科研、团队组建、访学进修等方面创造有利条件,助力其学术能力和水平的尽快提升。其次,要加强院系党组织对师生党支部工作的领导和指导,要把学院党建工作及其队伍建设纳入学院发展规划,定期研究部署,定期检查落实。要以工作论坛、交流会及分享会等形式,搭建校院两级交流平台,促进党支部书记之间的工作交流和经验分享;通过政治理论知识竞赛、党务技能比赛、优秀典型评选等主题活动,以赛促建、以评促建,充分展示党支部书记的良好形象,全面提升党支部书记的政治素养和业务水平。在激发党支部书记动力方面,要坚持激励与约束并重,落实职务职级“双线”晋升政策及相关激励保障机制,健全党支部书记工作考核机制,推行党支部书记向院系党组织述职制度,不断激发党支部书记成长潜能和工作动力,确保党支部书记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工作有条件、待遇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