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标准化建设理论的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研究
2020-12-24郭广春马晓琼
郭广春, 周 静, 马晓琼
(1.安徽工程大学 团委,安徽 芜湖 241000;2.上海政法学院 政府管理学院,上海 201701;3.安徽工程大学 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一、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标准化建设的必要性
校园文化活动及社团活动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对拓展学生的眼界和能力、丰富其社会体验和生活十分有益。高校学生社团是高校党委领导下群众性学生组织,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遵循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的基本导向,在繁荣校园文化,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目前,随着高等教育形势的发展变化、青年大学生学习成长需求变化、学生社团规模快速发展以及新媒体时代的到来,高校学生社团建设出现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高度关注、持续改进、规范发展。高校学生社团虽然总量大且人数多,但在社团设置、组织建设、管理服务、工作制度和阵地建设等方面显得不够科学规范,制约了高校学生社团质量提升,且不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拓展和“三全育人”在高校的落实。
标准化是指在经济、技术、科学和管理等领域中,对复杂的事物及其概念,通过制订、执行相关标准以达到统一,从而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标准化理论最早产生在企业领域,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公共领域开始引入标准化理论。标准化既是经济活动又是社会活动,在规定产品的性能和其他特性时,为了判断物品是否同规定相符,必须按照相关要求进行测试。标准化不仅能简化目前的复杂性,而且能预防将来产生不必要的复杂性。标准化活动是克服过去形成的社会习惯的一种运动,需要各方面的协调配合[1]。高校学生社团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围绕“政治性、群众性、先进性”,借鉴标准化建设相关理论,对其运行过程中的相关制度、活动、工作等进行规范,形成一种标准化的模式和体系。
二、调查研究设计
关于学生社团建设情况,课题组进行了调研,按照网络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我校在校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问卷涉及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所在社团主要经费来源、选择参加社团的标准、参加社团的数量、关注学生社团的类别、参加社团的目的、参加社团的形式、所在学生社团活动人员参与度、是否知晓学生社团制度内容、社团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学生社团看法、不经常参加学生社团活动或退出学生社团的原因、对学校社团了解程度、理想中的社团、对参加各种社团举办活动的态度、更喜欢参加哪种形式的活动。在253名被调查对象中,男生169名,占66.8%;女生84名,占33.2%。大一学生144人,占56.9%;大二学生78人,占30.8%;大三学生31人,占12.3%。大一新生是参加社团的主力军,因此调研以大一学生为主。社团骨干90人,占35.6%;社团会员130人,占51.4%;非学生社团会员33人,占13%。
三、高校学生社团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存在的问题
第一,高校对学生社团管理的难度较大。从调研结果来看,高校学生社团的总量较多,甚至呈增长的趋势。在新媒体时代,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工作面临着极大的挑战。首先,新媒体已经成为青年大学生的常用工具,这从管理的长度和宽度上都给学生社团管理带来了较大的挑战。作为学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领的“新的领域和阵地”,学校必须主动利用、加以研究并采取措施进行管理引导。从调查情况来看,由于新媒体使用申请的门槛较低,各种各样的新媒体平台较多,管理上存在着盲区和漏洞。同时,由于在校大学生流动频繁特别是学生社团会员流失等原因,一些QQ群、微信群等无法及时注销,成为了“僵尸号”“僵尸群”,对其监管一旦不到位就可能带来一些风险,给别有用心的人以可乘之机。学生社团类型较多,很多学生社团会开展跨校交流活动,甚至跨领域的交流。一般来讲,学生社团交流活动包括学校部署安排的交流活动,挂靠单位、指导教师指导的交流活动,以及高校学生社团相互之间的交流活动。按照学生社团管理规定,社团与挂靠单位以外的校内外其他单位进行联络或者联合开展活动时,须事先上报校团委经批准后方可进行,但是在具体的操作和运行过程中,仍然会有一些问题和漏洞。通过调研发现,一些学生社团参加校外的联谊交流活动没有向校团委报备,他们有时候是以个人身份、有时候会以社团身份参加,学校团委也很难完全掌握每个社团成员的活动,特别是一些社会公益、兴趣爱好类的学生社团。很多高校已经实现了“社团建团”的目标,但是,学生社团团支部建设与班级团支部建设相比,存在自身建设还不够规范和团支部的作用发挥不够等问题。很多社团团支部的“三会两制一课”落实得不够,学生社团骨干和会员一般也会认为在班级已经参加,重复参加没有意义。
第二,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机制不全。健全的学生社团管理制度对推动学生社团发展、规范学生社团管理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目前的高校社团管理制度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学生社团建设发展的需要。近年来对于高校学生社团规范化建设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从学生社团的数量、结构、定位以及指导挂靠单位、指导教师的选聘考核等方面进一步修订完善相关制度规定。高校学生社团一般都会有自己的章程,但是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不少学生社团负责人不熟悉学生社团章程,认为学生社团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制度不完善,管理不好”的占34.9%。高校学生社团制度意识不强,对自身发展目标定位不清晰,个别学生社团名不符实,导致社团成员无法找到存在感而退出社团。由于高校学生社团数量众多,且相互之间发展不均衡,高校对学生社团骨干遴选重视不够,没有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和管理程序,缺乏民主机制,导致学生社团骨干素质参差不齐。学生社团骨干组织开展工作主要依据经验,成员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社团内部活动质量无法保障。学生社团在执行财务管理和接受赞助制度方面也有较大的差异,一些学生社团经费开支随意性大,经费使用不透明、使用效益不高等问题,阻碍了社团的发展、影响了其成员的积极性。
第三,高校学生社团活动质量不高。不同类别的学生社团发展差异较大,这不仅与共青团组织以及挂靠单位、指导教师的指导相关,也与学校自身学科专业发展和长期积累的校园文化特别是“第二课堂”文化氛围有关。学生社团活动是增强凝聚力、提升影响力的重要载体。但不少学生社团存在开展活动“贪大、贪多,质量不高”的问题。很多学生社团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时,与学生社团自身的宗旨不相符,与学生社团成员能力发展的需要不相符,与学生社团成员的兴趣爱好不相符,“为活动办活动”的问题普遍存在,导致社团成员活动参与积极性不高。学生社团开展活动难以跳出文艺体育、素质拓展、志愿服务的圈子,学生社团“第二课堂”聚焦不够、影响力不够。与此同时,一些学生社团不注重自身凝练总结,往往是“届届传承个个重复”,缺乏创新的精神,很难形成影响广泛的学生社团活动品牌。从问卷调查中学生参加学生社团的目的来看,为了锻炼能力占86.36%,为了兴趣爱好占77.73%,为了结交朋友占66.95%,学生参加社团的目的性很强,但是学生社团活动如果不能实现学生预期愿望,就会直接影响学生参与社团的积极性。“加入社团后发现与想象的不一样”是学生退出学生社团的主要原因之一。更为关键的是,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载体,社团却很难做到将学生社团活动与学生思想成长紧密结合起来。
第四,高校学生社团资源保障不够。高校学生社团发展和日常运作需要强有力的资源保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智力资源,即专业指导教师或专业管理团队;财力资源,即充足的社团活动经费;空间资源,即学生社团日常活动场地。从问卷调查结果看,这三方面都存在明显问题。高校学生社团数量众多,涉及面广,涉及领域宽泛,多数学生社团缺乏专业的指导教师,导致学生社团的专业能力水平较弱,文化底蕴不深,发展质量不高,影响力不够。高校学生社团活动经费普遍紧张,虽然不同高校对经费的支持力度存在差异,但是总体上学校对学生社团的经费支持力度有限。问卷结果显示,72%的学生社团主要经费来源是收取会费,59%的学生认为学生社团发展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资金紧张,没有能力组织大型活动”。目前,很多学生社团活动没有专门的场地,一些学术科技类社团依托学院、专业和相关部门的实验室、办公室,但是总体上来讲,大多数的社团没有固定的场地,他们往往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临时借用教室来开展一些交流、学习活动。
(二)原因分析
首先,高校对社团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社团作为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组织,是学校有效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但在实际工作中,高校对社团建设的重要性认识并不充分。有教师认为,社团是学生因兴趣而聚集在一起的团体,目的只是满足和发展学生兴趣爱好,并且认为社团活动会影响到第一课堂教学秩序、耽误学生学习成绩,因此,很多教师对学生参加社团活动并不支持甚至反对。
其次,高校对学生社团建设管理规范性不够。学校在社团管理规范性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校级层面管理制度也较为健全。但是,由于宣传、培训和监督检查方面存在问题,社团管理规定在学生社团内部落实不到位、执行不严格。学生社团内部管理缺乏规范且制度不完善,其管理水平更多决定于社团骨干的管理能力和素质,导致社团持续性发展无法得到有效保障[2]。
最后,高校对学生社团建设的支持不到位。从调研情况来看,目前学生社团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是资源不足,包括指导教师队伍、资金支持和活动场地三个方面。在没有稳定的专业化指导教师队伍的情况下,社团的科学可持续发展很难实现,同时资金和场地问题困难导致学生社团骨干的工作精力分散严重,难以聚焦到社团内部管理、内涵建设上来。
四、高校学生社团标准化建设的路径分析
(一)组织设置标准化
高校学生社团设置要与社会形势发展、青年学生的行为方式结合起来,既要把握学生的现实需求又要明确具体的标准,要从思想性、实效性、发展前景等方面予以考虑。在当前高校学生社团数量较多的背景下,要对当前学生社团的状况进行全面调查研究,对同质性的社团进行有效整合,要对发展状况不佳,已经不适应形势发展的学生社团进行整顿、合并甚至取消。与此同时,要着重建设彰显“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的优秀学生社团,帮助其传承、发展、创新,在学生社团当中发挥示范作用。
(二)思想教育标准化
宣传教育工作是加强学生社团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既要全方位又要多渠道,把思想政治教育引导融入学生社团管理的各个环节。要重点从组织、媒介、过程等方面制定规范的教育引导标准。高校学生社团团支部相对于班级团支部具有自身的特点,需要结合学生社团发展实际设立相应的团支部建设标准,要围绕“三会两制一课”来抓学生社团团支部标准化建设,不搞面面俱到,确保重点突出。学生社团网络新媒体平台多,涉及面广,要规范抓好其建立程序,坚持新媒体账号登记制度,学生社团建立新媒体必须在校团联会备案,建立的群组要按照学校规定运行,此外,还要抓好分工联系,由高校团委、学生会、社团联等分工分层进行管理,确保学生社团新媒体有序发展。学生社团的对外交流如何全面把握是一个难点,既要重点抓好组织化的对外交流,也要关注个体化的对外交流,关键是要设立负面清单制度,在年审、评优、定级等工作中落实“一票否决”制度。
(三)制度建设标准化
规范建设高校学生社团关键还应抓好各项规章制度,以完善的、科学的规章制度作为支撑,高校学生社团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高校团委、学生会以及社团联在履行管理社团职能时,不仅要按照学校党委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团管理的指导性意见,还要注重建立健全本级的具体管理制度,重点是强化执行落实。高校要根据学生社团不同特点,帮助其不断完善社团章程、明确定位,从而建立更加有效的内部运行机制和规章制度,在学生社团的年审、活动报批、经费管理、骨干遴选等方面做到有章可循。要进一步优化评价与激励机制,对优秀的社团要大力表彰和扶持,那些工作运转和活动不力、偏离章程、组织涣散的社团要及时整改乃至解散。要注重建立完善社团接受赞助制度,严格社团赞助管理,强化意识形态管理,重点抓好接受社会赞助监管审批,切实从学校合作共建单位、优秀校友企业等方面争取学生社团赞助费,并指导其合理使用经费[3]。高校要在建立健全学生社团管理制度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类别学生社团的特点,分类编写学生社团标准化工作手册,以更加具体的标准管理学生社团,提高学生社团建设质量。
(四)骨干培训标准化
高校学生社团骨干的素质是学生社团健康发展的关键。高校学生社团骨干一般是在某些方面有特长的学生精英,他们的思想素质、行为方式等对学生社团会员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建立完善学生社团骨干培训标准显得非常重要。对学生社团骨干专门建立培训机制,将其纳入到“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培训的内容之一,坚持每年分类开展社团精英训练营,开展专门的教育培训,如以学生社团管理政策和制度为主要内容的规矩意识教育,以学生社团活动策划等为主要内容的组织能力培训。与此同时,选拔优秀的学生社团骨干参加上级组织开展的各类培训交流活动,同时要打通学生社团骨干与其他学生组织骨干之间交流的渠道。
(五)管理机制标准化
在高校党委的领导下,高校团委、学生会是履行学生社团管理指导职能的主体,但这对当前高校学生社团建设来讲是不够的。高校要科学统筹建立学生社团挂靠单位和指导教师选聘制。制定具体的挂靠单位管理制度,与高校的“三全育人”工作结合起来。建立由党委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团委具体组织的挂靠单位考核机制,切实发挥学校党政部门、群团组织等各方面的力量。高校要根据教师的研究专长以及学生社团的基本特点和发展状况,主动为学生社团配备留得住、站得稳的专业指导教师,以准确把握学生社团的发展方向。高校人事、教务、学工、团委等部门要发挥工作合力,建立标准化的高校学生社团指导教师管理考核机制,制定高校学生社团指导教师选聘制度、明确高校学生社团指导教师工作职责、赋予高校学生社团指导教师工作量,将教师指导学生社团建设与其职称评聘、考核奖励等结合起来,使指导教师能积极投入到社团建设、管理和发展上来,从而提升社团建设的质量和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