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交通动脉瘤破裂的急诊介入栓塞治疗(附36例报告)
2020-12-24冯巍商东升胡丙宇袁喜平
冯巍,商东升,胡丙宇,袁喜平
(松原吉林油田医院 神经外科,吉林 松原 138006)
0 引言
目前绝大多数颅内动脉瘤在临床上的发现原因是动脉瘤破裂,形成了典型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根据CT影像判断后,进一步进行血管检查,继而明确动脉瘤破裂的诊断。前交通动脉瘤破裂在临床上较常见。因为前交通动脉复合体的相对复杂性,以及瘤体处于相对远心端,使得介入栓塞治疗有一定的难度。我们回顾分析了我科收治的36例前交通动脉瘤破裂并采用急诊介入栓塞治疗方法的病人,并进行总结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研究我院2017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收治的36例前交通动脉瘤破裂并采用急诊介入栓塞治疗方法的病人,本组男13例,女23例。年龄47-72岁,平均(53.16±8.18)岁。全部病例均经头颅CT或头颅CTA检查。明确蛛网膜下腔出血及颅内动脉瘤破裂临床诊断。
1.1.1 出血形式:单纯蛛网膜下腔出血24例(66.66%),合并血肿5例(13.89%),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脑室出血7例(19.44%)。
1.1.2 Hunt-Hass分级:I级11例(30.56%),II级12例(33.33%),III级10例(27.78%),IV级3例(8.33%)。
1.2 治疗方法。36例病人经CT明确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立即行头CTA检查,明确前交通动脉瘤诊断后,急诊全麻下行介入栓塞术。如判断术中需应用支架辅助则顿服阿斯匹林及氯吡格雷各300 mg。术中采用Seldinger穿刺法行右侧股动脉穿刺。将导引导管置入优势侧颈内动脉,视具体情况决定是否应用中间导管。微导丝携微导管超选进入动脉瘤(如需置入支架则先行支架导管进入载瘤动脉)。自微导管相继置入相应规格的弹簧圈,将动脉瘤栓塞。视术中具体情况决定支架释放时间。术后常规腰大池引流、降颅压、抗凝、抗血小板、神经保护、控制血压等治疗。
2 结果
36例病人致密栓塞18例,大部分栓塞16例,部分栓塞2例,使用支架辅助8例。因合并急性脑积水行脑室外引流4例。合并脑梗死3例。死亡5例,死亡原因为动脉瘤再破裂1例,肺炎2例,颅内感染1例,脑出血导致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1例。复发6例。
3 讨论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具有高病死率、高致残率的特点。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文献对于已经破裂的动脉瘤建议早期干预[1-3]。对于破裂的前交通动脉瘤,除手术难度外,出血后病情较重,合并症较多也是一个特点。本组病例Hunt-Hass分级为3、4级13例。高Hunt-Hass分级也预示着预后不良的可能性较大。
3.1 关于栓塞的程度。毋容置疑,动脉瘤的致密栓塞对于防止术后复发有重要意义。力求致密栓塞是每个术者对于动脉瘤介入手术的要求。但需视具体情况而言。对于已破裂的前交通动脉瘤,特别是宽颈动脉瘤,瘤颈处的弹簧圈的塑形相对困难。如追求致密完全栓塞,则需行支架辅助治疗。支架的置入对于急诊动脉瘤治疗来说有相当的风险。因为动脉瘤已发生破裂,术前不能对病人口服足量的双抗药物。术中支架置入主要依靠替罗非斑。这样术后血栓形成的机率相对较大。因此我们认为,对于已破裂的前交通动脉瘤。介入术中不必强求完全栓塞。如术后复发,可二期手术解决。本组病人复发6例均为未完全致密栓塞的病人,但病人生命得以挽救,二期手术效果亦满意。
3.2 支架应用相关问题。相当一部分破裂动脉瘤为宽颈,术前评估即必须应用支架辅助。支架置入需在充分的抗血小板条件下进行。但抗血小板机制一旦启动,术中动脉瘤破裂后的止血工作将变得非常困难。传统的做法是在术前口服冲击量的双抗药物:阿斯匹林300 mg+氯吡格雷300 mg,如病人昏迷,不能服用药物,则在留置胃管后经胃管注入上述剂量药物。我们采用的方案则是术前不经消化道给药,原因在于:①经消化道给药,需要起效时间,与绿色通道的快速进行背离。且昏迷病人,即使消化道给药,患者消化功能弱化,使得药物起效不充分,很难保证手术时药物起到足量效果。②在动脉瘤未得到治愈的条件下,加用大剂量的抗血小板药物,增加出血风险及出血后果。③一部分术前评估需应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的病人,术中采用多种技术组合实际上并没有应用支架,如术中双微管技术的应用、球囊保护的应用、微导管支撑载瘤动脉等技术都使得最终裸栓完成。因此我们没有采用术前给药。而是术中根据具体情况决定,一旦术中最终确定必须应用支架,则应用替罗非班临时进行抗血小板的治疗,按患者体重给予替罗非班持续静脉泵入。术后24小时替换为传统双抗,口服药物及替罗非班有6-8小时的桥接时间,即在口服阿斯匹林、氯吡格雷后,6-8小时再停止静脉泵入替罗非班。从临床效果上看,如术中能很好的完成支架贴壁,术后血栓发生的机率并没有增加。
对于支架的选择,每个术者有着各自不同的经验。支架类型的选择与动脉瘤的大小、载瘤动脉的直径及走行有关。但对于急诊破裂的动脉瘤,需要考虑在未充分抗血小板的情况下的血栓因素,从这个角度上讲,避免相对的密网支架、采用低致血栓性的激光雕刻支架更有优势。对于血管迂曲较重,激光雕刻支架难以完全贴壁的情况下,则需选用金属编织类型的支架。在支架释放的过程中,尽量保证动脉瘤内已经有一定量的弹簧圈盘入。这样一旦动脉瘤破裂,瘤体内的弹簧圈会起到一定的止血作用。支架释放对血管的牵拉有可能造成动脉瘤的破裂,因此我们全部采用先支架半释放,然后置入弹簧圈,再全部释放。
3.3 高Hunt-Hass分级病人的治疗。Hunt-Hass分级越高提示病人预后越差,因此很多学者提出对于4、5级的病人暂不建议手术治疗[4]。从本组病人来看,死亡5例病人全部属于3、4级。患者昏迷程度深,提示脑损害重,单纯的介入栓塞解决了动脉瘤破裂的问题,但蛛网膜下腔出血导致的一系列脑损害需继续治疗及恢复[5]。但不可否认,相当一部分病人在入院时属于Hunt-Hass分级较高的病例,但随时间进展,这部分病人意识恢复的速度也较快。因此,绝对的用Hunt-Hass分级来作为手术禁忌证我们认为是不可取的。还要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及家属的意愿而定。
3.4 术后脑室外引流VS腰大池引流。本组所有病例术后均采用了引流脑脊液的方法,多数病人采用了腰大池引流术。4例因急性脑积水采用了脑室外引流术。脑室外引流术适合于颅内血量大,脑积水形成,特别是合并脑室内积血的病人。其优点是引流充分,还可以从引流管直接向脑室内注入尿激霉以溶解积血。缺点是创伤相对大,感染机率增加。腰大池引流作为常规治疗,也得到了多数学者的肯定[6]。我们一般在栓塞术后进行,因为考虑到术前腰大池引流可能增加动脉瘤再破裂的机率。
3.5 术中动脉瘤破裂。本组病例4例出现了动脉瘤术中破裂。破裂原因与动脉瘤壁菲薄、瘤位置、术者操作均有关。前交通动脉瘤瘤顶指向多变,术者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微导管塑形。有时微导管头端需更小的微调,甚至需反复微导管或导丝多次塑形。对于术中破裂的预防及处置。我们认为一是尽可能应用中间导管,增加微导管及微导丝的操控性;二是一旦微导管刺破动脉瘤发生破裂,不要急于回撤微导管,在瘤外盘几环弹簧圈,形成压迫张力,再回撤微导管,将剩余弹簧圈盘在瘤内。使弹簧圈形成哑铃形状。这样能最大程度的减少瘤体出血。
综上所述,动脉瘤早期手术干预很重要[7]。尽管急诊介入栓塞的风险、并发症机率要高于择期手术。但避免的动脉瘤在入院后的二次破裂。总体效果比较满意。急诊介入栓塞应该成为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破裂的首选方法[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