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尿激肽原酶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缺血半暗带的影响
2020-12-24张雨
张雨
(吉林省人民医院 神经内一科,吉林 长春)
0 引言
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病灶中心坏死区周围存在一个缺血边缘区,即缺血半暗带(IP),及时挽救IP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关键。人尿激肽原酶(HUK)可以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临床预后,本研究在结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及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的同时,通过PWI和DWI观察IP体积情况,探讨其对有动脉狭窄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缺血半暗带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4例确诊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纳入研究。由于HUK为非医保药物,故采取非随机对照实验方法进行分组:同意使用该药物者为HUK组,不愿使用该药物者为对照组。HUK组14例,其中男10例,女4例,年龄34~75岁,平均(53.42±8.87)岁;对照组10例,其中男8例,女2例,年龄34~69岁,平均(53.36±10.59)岁。纳入标准: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诊断标准,定位于单侧颈内动脉系统;发病在72 h以内;MRA提示病灶侧大脑中动脉或颈内动脉重窄(狭窄率70%)或闭塞;脑CT、MRI排除脑出血、肿瘤、外伤;年龄18~80岁,NIHSS评分4~20分。
1.2 观察方法
HUK组应用HUK 0.15 PNAU,将HUK溶解于100 mL 0.9%的氯化钠注射液中,静脉滴注30 min,1次/d,连用7 d。所有患者均给予一般治疗,同时动态监测患者血压。采用NIHSS评分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7 d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定;采用mRS评分于治疗后3个月对患者神经功能残障程度进行评定;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及治疗后7 d行PWI和DWI检查,由相应的软件计算出DWI梗死面积及TTP延迟区面积,根据Pullicino公式计算出相应体积,IP体积=TTP延迟区体积-DWI梗死体积。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软件对两组治疗前后数据比较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所有参数以( ±s)表示,并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研究结果
2.1 神经功能缺损及残障程度评定
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较同组治疗前下降,但HUK组下降明显,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3个月,HUK组患者mR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变化及mRS评分比较( ±s, 分)
2.2 病灶体积
治疗后,两组患者IP体积均较同组治疗前减小,但HUK组减小明显,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DWI及IP体积变化比较( ±s, cm3)
3 讨论
本研究对应用HUK及一般药物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即NIHSS评分,数据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较同组治疗前下降,但HUK组下降明显,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这与刘振琪等[1]的研究相似,其研究显示,相较于治疗前,治疗后患者神经功能评分均明显下降(P<0.05)。本研究还对两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进行mRS评分,数据显示,HUK组患者mR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杨星昱[2]的研究显示,HUK组的mRS评分显著低于银杏叶组(P<0.05),与本研究结果相似。以上研究结果提示,HUK不仅能显著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而且能降低患者残障程度。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是:一方面,通过舒张小动脉及微小动脉,改善缺血脑组织血流灌注,减轻组织缺血损伤;另一方面,通过抗炎、抗氧化等作用[3],减少神经细胞凋亡,从而改善急性期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远期恢复水平。Liu L等[4]利用转基因技术将HUK基因转染到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中,发现HUK能够减少活性氧类产生,从而发挥神经保护功能。
目前临床上多采用DWI和PWI判定IP,DWI早期可显示急性期中心坏死区范围,PWI可反映急性期缺血区的血流灌注损伤[5]。通常认为两者不匹配(PWI>DWI)的区域,代表可能进展为中心坏死区的脑组织,即IP[6]。TTP是PWI中的反应缺血较为敏感的指标[7],可以反应缺血范围。因此本研究将TTP-DWI不匹配区作为缺血半暗带范围。本研究纳入的24例患者,TTP均大于DWI,存在IP。已有研究[8]通过对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大鼠进行静脉注射HUK后发现,HUK能显著缩小脑梗死面积,改善神经缺损程度,但该研究不足之处是没有对IP体积进行测量。本研究通过计算得出IP体积,数据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IP体积均较同组治疗前减小,但HUK组减小明显,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提示HUK与一般药物相比,可以显著缩小IP体积。
综上所述,应用人尿激肽原酶能够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神经功能缺损及残障程度,这可能与挽救缺血半暗带有关,其具体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