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数字时代动态艺术设计类课程建设

2020-12-23刘金宝

美与时代·上 2020年9期
关键词:数字时代艺术设计

摘  要:通过对数字时代艺术设计教育中的一些现象分析表明,当今设计教育在一些方面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为了适应数字时代的发展节奏,艺术设计类课程建设应建立动态课程规划改革理念,使艺术设计类课程建设在高速发展时代与行业保持高度契合。

关键词:数字时代;艺术设计;动态课程

随着5G技术的全面应用,大数据时代的三要素即数据、计算、数据传输已经齐备,标志着社会充分进入了数字时代。数字时代的社会发展需要新的艺术设计类课程,更需要新的课程规划理念。

一、数字时代的特点

数字时代是“一个信息的存在方式正在越来越趋向于数字形式,并以数字技术作为运作规则的时代”。数字时代又称着电子信息时代,“由于电子信息的机器语言是用数字表示的,一般人们形象地称为数字时代。”[1]总体看来,数字时代有以下特点。

首先,突出一种“万物皆可为数”的理念。“随着互联网技术在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广泛传播与应用,实物数字化已经成为最重要的时代特征之一。”[2]随着物联网的进一步发展,实体的物件与人的行为交互,产出海量有价值的数据,这些数据成为各个领域争相开发使用的必要资源。

其次,在摩尔定理作用下,数据信息呈指数级增长。摩尔定理指出,集成电路中的电子元件数量每1.5年翻一番。这种呈指数级增长的情形在整个电子信息行业同样实用,也推动着整个社会加速发展。从摩尔定理提出的1965年到现在,这种加速的情形从未改变,在可预期的未来也同样如此。

再次,在规模法则作用下,人类的生存节奏也呈加速态势。规模法则指出,城市的人口数量越大,人均能耗越低,人均产出越高。现代网络使规模效应更易形成,这种规模效应在中国的作用尤其突出。在中国城镇化率超过60%的今天,在规模效应与摩尔定律同时作用下,城市生活节奏明显加快。社会要求更多的创新以解决数字时代的新问题,人们不得不时刻调整生存策略适应时代要求。

鉴于数字时代的以上特点,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不得不转变课程规划理念以适应数字时代。有学者指出,“大学应该尝试着以更快、更加频繁的速度调整课程设置,以便与变化的速度保持一致。”[3]30-31

二、当前艺术设计教育中的一些现象

与前数字时代相比,艺术设计教育发生了一些明显的改变,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

首先,传统的实体设计大规模地向着数字设计转移。传统的实体设计主要指设计过程的部分实体化和设计作品的实体化。在数字时代的设计中,设计过程和设计作品均主要以数字化的形式完成。有的设计如UI设计、网页设计等全部实现数字化;有的设计则可以实现只在设计成品的最后一步由数字转为实体,设计过程与设计验证均在数字世界中完成。在当前艺术设计教学中,数字设计已经在部分课程中得到了广泛推广。

随着虚拟仿真实验室的广泛应用,很多设计课程的教学环节可以在虚拟的数字场景中进行。虚拟仿真实验室具有一次硬件平台建设,长久使用的特点。在艺术设计的所有专业中,依托相关的软件服务资源,课程均可能部分地实施虚拟场景教学。学生的多个学习过程,如:设计考察、设计过程、设计验证、设计评价等,均可以在虚拟仿真实验室里完成。用虚拟仿真室验开展教学工作,在部分课程的教学环节中,确实具有一定优势。在可预见的未来,在摩尔定律的作用下,硬件成本进一步降低,将会有更多的课程使用虚拟仿真实验室教学。同时,也会创造出一批新的适合依托虚拟仿真实验室的课程与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过程也将与数字世界联系得更加紧密。

其次,当前与设计类课程相关的网络资源与应用程序非常丰富,使设计服务的获得更加便捷。随着网络世界的急剧发展,网络资源的细分更加多样,出现了数量众多的专门为设计服务的网站或应用程序。这些网站分门别类地为受众提供多样的图形图象的下载,为学生的快速学习和提升提供了方便。其中的一些应用程序,能够快速地提供设计预览服务,加快了设计的进程。如酷家乐家装设计程序,能够快速地渲染3D设计效果图,非常便于与客户的适时互动。这些为设计教学带来了方便,同时也改变了设计教学的方式方法與课程内容。

再次,各种设计相关专业软件逐渐多样,功能细分更加明显。高校在培养计划的建设规划中,每一专业一般会为学生们开设3至4种软件的课程。这个数量与当前行业中的各种软件数量相比,极其有限。很多设计类的高校毕业生的从业都是从学习新的行业实用软件开始的。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设计教育受到极大的冲击,使之不得不做出变革。艺术设计专业是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在人才培养时不能局限于基础思想的长远培养理念,而应进一步强调与行业的互动。以室内设计为例,有观点认为,在“数字时代,室内设计的行业变革不再是局部完善的,而是结构性的、甚至颠覆性的。……设计教育的变革恐怕不应局限在原有体系的修修补补,而需展望未来、大破大立!”[4]这种现象在其它所有设计类专业中同样存在。世界数据化进程越深入,艺术设计类课程的时效就越短,课程更新变革的频率就越高。针对以上现象,该文提出动态艺术设计类课程建设的理念。

三、动态艺术设计类课程理念的构想

首先,以课程管理为重心代替课程内容为重心。在以前的大学课程规划中,规划的重心是制定符合时代要求的培养计划与课程教学大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培养计划与教学大纲的要求,根据实际情况,做适当调整开展教学活动。这一课程设计的重心是教学大纲内容的制定,并以大纲为引线管理教学过程。在这一模式下,一次制定的教学大纲往往会使用5年以上。在时代快速发展的今天,大学教授课程的内容时刻受到行业的挑战,许多大学中开设的课程,在学生毕业时已经显得不合时宜了。这种现象在跟行业联系特别紧密的艺术设计专业中表现得尤其明显。所以,大学课程的管理模式需要新的变革。改变的方式可以是,以课程的产生和运行中的过程管理为重心,替代以教学大纲内容的制定为重心。高校可以计划制定一套严谨的新课程的产生和运行的制度,使该制度成为与行业发展联系紧密的新课程产生的基壤。教师在这套制度中,设计开展新的课程建设,设计符合时宜的课程内容,或开设新的课程。新课程的内容适时地与行业发展新动态相呼应,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与社会发展脱节。有学者指出,高校应该“围绕专业内涵,结合学科优势,设立社会急需课程。”[5]有的高校也在践行这一理念,比如贵州民族大学新建的头条学院与VR学院[6],就是高校与社会紧密结合的实例。这一理念,在动态课程规划机制中将得到肯定。

其次,同步建设规划适合数字时代的动态课程质量评价体系。随着课程管理重心的转变,课程质量评价将成为教学质量监管的重要抓手。课程评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传统的课程教学实施质量评价,主要评价教学过程的优劣。二是课程生存情况评价,这是动态课程质量评价的核心内容。这部分要以行业或社会最新技术和动态作为部分课程存在价值的评价标准,确保同时期课程库内的大部分课程是行业或社会适时需求的课程。

其三,部分课程的新开和淘汰机制的建设是实现动态课程规划的重要措施。要保证动态的课程库与时代高度契合,就必须建立新开课程和淘汰过时课程的机制。根据动态课程质量评价体系的标准,引导教师研究符合时宜的新课程,确保高校继续作为创新发生的摇篮之地。同时,劝导主讲过时课程的教师更新教学内容,或停止当前课程的授课,加入创新团队。

其四,设计类课程的开设同样要考虑到强化综合素质培养的理念。在数字文明时代,社会工作岗位也将呈现一种动态变化的趋势。随着进步,在同一时间内,将有无数的工作岗位将永久消失,或被人工智能取代,也将有许多新的工作岗位产生。传统的一种工作岗位工作一辈子的现象将会大规模消失。在未来,为了获得不错的工作岗位,人们将不得不采用动态的技能学习机制,使自已跟上时代的节奏。有学者指出,在未来学生需要掌握“3R技能:阅读(Reading)、写作(Writing)、t和算术(Arithmetic),以及4C技能:创造力(Creativity)、协作(Collaboration)、沟通(Communicaion)和编程(Coding)。”[3]190强化综合素质培养的理念是为了让学生具有持久的竞争力。在新的动态课程设计中,要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的互动参与方式,有目的地培养综合能力。同时在培养计划制定时,可以采用学分制与选课结合,优化课程配制,以部分选课来调整或改革现有课程。有的高校“要求艺术类学生在校期间修满6—8个学分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课程,以此扩大艺术类学生的知识面,拓展艺术与设计的思维能力,并开设了一些便于学习的科技导论类选修课程,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多方位提高学生的智商。”[5]如此,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综合学科素养。

最后,新的动态课程要强调学生学习方向多样性培养。目前,我国高校艺术专业教育具有同质化现象。有学者指出“艺术专业是如此地面目相似,这可能一方面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另一方面则是缺乏个性、缺乏创新的表现。……艺术教育体系的‘格式化或‘模式化,使不同层次、不同地区、不同性质高校的艺术专业,培养模式高度趋同。”[7]在数字时代,大数据与网络会进一步强化“长尾理论”。长尾理论描述的是社会需求的一种状态,即对小众的、冷门的商品与服务的需求数量急剧增长,其市场份额将与热门产品相当。所以,多方向、多技能的选择也将成为未来课程建设规划的目标之一。在制度的引导下,由市場决定增加亟需课程,并淘汰无法跟上时代节奏的课程,实现课程库的动态变化机制,以满足多样的“长尾”需求。

四、结语

数字时代是高速发展的时代,高校艺术设计教学必须适应时代要求,艺术设计类课程建设也应进入高速时代。动态课程建设理念是适应当代现实情况做出的思考,目的是使艺术设计类课程与时代保持高度契合。在艺术设计教育的变革中,动态课程建设理念不失为变革的方向之一。

参考文献:

[1]朱凤丽.数字时代高校新生课余时间管理研究[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20(02):13-20.

[2]何书卿.浅析数字时代的艺术作品形象流变[J].大众文艺,2020(08):96-97.

[3]托马斯﹒弗里德曼著,谢谢你迟到——以慢制胜,破题未来格局[M].符荆捷,朱映臻,崔艺,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

[4]聂影.数字时代的室内设计行业研究[J].设计,2020(11):108-111.

[5]郭晓.多层次 大融合 应用型——访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院长何新闻教授[J].艺术教育,2012(11):24-26.

[6]桑杰,郑勇华.贵州民族大学数字媒体艺术本科专业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J].新闻研究导刊,2018(09):232-233.

[7]张欧,王湉.高校艺术教育改革的民间艺术学取向[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2(01):110-114,121.

作者简介:刘金宝,博士,长江师范学院美术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数字时代艺术设计
《自然生活》
基于数字时代的广播电视无线发射问题研究
数字时代新闻类高校学生创业指导探讨
数字时代下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转型
数字时代室内设计中绘画作品的运用
档案数字化管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书封与现代艺术
河北师范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环境艺术设计辩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