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外培训工作中的跨文化交际礼仪
2020-12-23刘晴
【摘要】在援外培训工作中,跨文化交际礼仪异常重要。笔者从事援外培训工作一年,深入研究援外培训工作中跨文化交际礼仪的潜在风险以及防控措施,现将援外培训工作中的跨文化交际礼仪进行梳理。
【关键词】援外培训;跨文化;交际礼仪
【作者简介】刘晴,山东外贸职业学院。
在援外培训工作中,我们既要向受援国表现出应有的尊重和友好,又要在受援国面前维护好中方的国格与人格,因此,学习和研究各国、各民族的礼仪显得非常重要。
中国是礼仪之邦,早在奴隶社会的西周,“礼”便作为一种积极的社会规范。《礼记·王制》中记载,“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而在英文中,“etiquette”代表礼仪,意为日常生活和交往中人们需遵守的规定或准则。随着国际间交往的日益频繁,不同国家、种族、民族之间的人民联系也日益密切,由此产生的交际礼仪冲突也逐渐地显露出来。
在援外培训工作中,引起跨文化交际礼仪冲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中西方根深蒂固的价值观以及传统的文化习俗和历史背景差异决定的。第一,西方社会崇尚独立的个人价值观,而中国人崇尚集体主义精神。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西方人更加注重个人隐私和独立,讲究个人空间,不希望被干涉;而中国人的集体观念比较强烈,对个人主义的观念相对并不清晰明确。第二,西方文化中习惯从个体本位出发,个人意识相当强烈;而中国人非常重视团体、群体作用。西方人认为,尊重个性和个人自主的权利是向对方表示尊敬,中国人则更加强调团体、群体的面子和荣誉感。第三,中西方社会规范不同。一种文化里约定俗成的社会规范可能是对另一种文化的侵犯。日常生活中的寒暄、问候等各个方面都受到本民族传统文化和规范的制约。例如,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热情好客的中国人喜欢为客人夹菜以示热情,在交际场合或酒席上会劝客人多吃菜、喝酒,并且常常会互敬烟酒,而在西方的餐桌礼仪中,这被看作是侵犯个人权益和隐私,在援外培训中学员是难以接受的。
由中西文化碰撞产生的跨文化交际冲突是多方面的,例如隐私冲突、客套语差异、餐饮习俗差异等。由于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与习俗不同,中外双方在相互沟通交流过程中,往往因不够了解对方的风俗文化或国际惯例而不能得到充分地理解与交流。外事无小事,若中方工作人员因文化差异造成受援国学员误解,不仅影响个人或承办单位的工作,还将会给国家声誉甚至涉外安全带来不良影响。因此,本文将从仪容仪表、礼貌用语、态度及惯例等方面,将援外培训工作中需要注意的跨文化交际礼仪进行梳理。
一、 注重仪容儀表
仪容仪表不仅关系到个人形象,更关乎国家尊严。援外培训工作是一项严肃的政治活动,涉及诸多正式外交场合,在这些正式场合下,尤其需要注意自身的衣着、举止、态度。
首先,穿着方面。援外培训工作通常涉及开班结业仪式、宴请、课堂讲座、参观考察等正式外交场合,工作人员在这些正式场合下须着正装,例如衬衫、西裤、套装、套裙等,切忌穿着休闲服、运动鞋等休闲服饰。同时,援外培训工作中包含文化体验活动,如茶艺表演、京剧表演、风景名胜体验等,工作人员可穿非正式服装。此外,培训班中涉及赴企业、工厂参与专业实践,工作人员须提醒学员身着简约、休闲、舒适服饰,以免头饰、服饰过长卷入机器,避免造成人身生命伤害。
其次,仪容方面。工作人员的仪容仪表代表国家形象,因此在援外培训工作中,工作人员需要注意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通常认为化淡妆是一种礼貌和尊重,所以笔者认为,工作人员在正式的涉外工作场合中最好化淡妆,切忌浓妆艳抹,一方面使自己看起来得体、优雅、不失礼貌,另一方面,工作中的淡妆不至于让自己显得过渡夸张。同时,工作人员也要注意发型整齐,做好个人卫生,男性不蓄胡须。此外,工作人员在与外宾的交往过程中注意微笑待人,大方得体。
再次,举止方面。在涉外交际场合中,工作人员注意举手投足彬彬有礼。与学员谈话时可适当使用手势语言,但动作不要过于夸张,更不可用手指指向学员,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谈话时要注意与学员之间的距离,保持在0.5米至1.5米之间,不可太近或太远,亦不可对学员拍拍打打,更不可做出心不在焉或注视手表等漫不经心或不耐烦的状态。与外方学员初次见面时注意握手寒暄,以示尊敬;在入座、就餐等场合,工作人员以拱手礼表示邀请。同时,工作人员需注意某些受援国的特殊礼仪。例如,笔者观察到有些传统穆斯林男性学员拒绝与女性工作人员握手,以行鞠躬礼仪代之;再如,在某些非洲国家,如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等,人们会以行擦肩礼表示热情问候和再会。
二、 礼貌用语,不必过谦
在援外培训工作中,工作人员与外国官员或友人交谈时表情要自然,语言亲切和气、表达得体。工作人员发言时要留给学员发表意见的机会,同时学员在讲话时,工作人员要善于聆听,可适时发表自己的看法,切忌轻易打断或谈论与话题无关的内容。谈话中与学员要有眼神交流,目光注视学员,以示尊敬。在相互交谈时,尽量多用敬语,例如:请、谢谢、劳驾等。礼貌用语不仅体现了说话者的气度与修养,更能够使得说话人备受尊重。
然而,中华民族有着谦逊的优良传统,与人交往时,通常讲究卑己尊人,在听到他人称赞时,一般会以“哪里,哪里”“没有”“不”等方式自贬以示谦虚。而热情自信的西方人却没有这样的文化习惯,他们则会以“Thank you.”的方式表示接受并感谢他人的称赞。因此,中西文化差异使得双方在沟通交流中可能存在误解:可能有些东方人认为西方人的回应毫不谦虚、过于自信,而当外国友人听到中国人的自贬时,会感到吃惊或是不能理解。所以,在援外培训工作中,若学员赞美我们的祖国、赞美我们的工作或服务时,工作人员需遵循国际惯例,落落大方地表示感谢,这样既展示了援外培训部门作为东道主的自信,又向学员们表示了友好,接纳了对方的认可和赞美,否则,过于自谦的说话会造成学员们的误会,会让受援国认为我们不够友好。
此外,工作人员在带领学员外出参观考察时,在火车站、机场等公共交通场合,笔者留意到有些行人打电话或交谈时音量较大,笔者曾经向学员做过谈话调查,学员表示,说话音量过大容易让人觉得粗鲁无礼,反之,轻声言语会让人觉得对方有礼貌、有修养。所以,工作人员在与学员交谈时音量保持在对方可以听到即可。
三、 热情真诚、不卑不亢
援外培训工作是我国外交事业和对外援助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外事礼仪中,既要发扬中华民族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又要做到不卑不亢,实事求是,不过分谦虚,保持人格平等。
援外培训工作的受援国多为非洲、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受援国经济和人民生活仍然属于欠发达水平。学员来到中国,不仅想要学习相关领域内中国先进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术并带回自己国家,同时也有开阔眼界、增长见识的需求。所以,工作人员在与学员交往过程中,应当让学员们感受到中国人民的热情与好客,同时也应从容得体,尤其不能以援助国傲慢自大的态度待人处事。
另外,若个别受援国学员提出过分要求,工作人员亦不能妄自菲薄、过于谦卑或处处满足学员提出的个别不合理要求。应对来自不同国家的不同学员都持有相互尊重、平等对待的态度。
四、 遵循国际惯例
由于不同国家之间的跨文化差异,工作人员在沟通交往中注意遵循国际惯例中的基本原则,既要尊重相关涉外礼仪的国际惯例,又要对各个受援国学员的习俗有所了解并予以尊重,做到和而不同、求同存异。
1.与学员交谈时要尊重官员隐私。不宜直接谈论经济状况、年龄状况、婚姻状况、健康状况等较为敏感的话题,外宾大都非常忌讳别人无端打扰自己的生活隐私,一般不轻易将自己私人信息告知他人,所以与学员沟通交流时不宜问及此方面的问题。工作人员可选择天气、新闻时事等公共话题作交流。总之,工作人员在选择交谈话题时留有余地,律己敬人,并注意谈话艺术。
2.入座、就餐时遵循女士优先、以右为尊的原则。“女士优先”原则在非洲、拉丁美洲等大多数受援国家是非常奉行的。在涉外交际场合中,每一位女士都享有被尊重、关心和照顾的权利,倘若无视这一原则,将是非常失礼的行为。同时,按照国际惯例,在社交应酬等活动中,尤其是在援外培训宴请就座、合影拍照时,要遵循“以右为尊”的原则。
3.信守约定与承诺。受援国学员来到中国,难免会提出兑换外币或购买日用品、衣物等需求,工作人员在答应帮助学员的情况下,也一定要信守约定。对于已经向学员做出的承诺,一定要认真遵守,如约而至;若相约的时间、地点或事件发生变化,应及时与学员沟通,说明变化原因并表达歉意,同时与学员商议变更事宜,切不可背信爽约、造成学员与工作人员之间的误解。
4.注意尊重学员的宗教信仰和餐饮习俗,提前询问学员的饮食禁忌。受援国学员宗教信仰一般分为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印度教、佛教等,每一种信仰的学员都会遵循自己的生活习惯。例如,来自苏丹、埃及等国的穆斯林学员有斋戒、朝拜、诵经等习俗,在饮食方面也有本民族的禁忌。工作人员需要提前了解受援国学员基本情况和相关国家的国情和民俗,提前做好安排,以充分尊重學员需求。
五、 留心生活细节,及时解除误会
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在援外培训工作中难免会出现沟通交流等各方面的误会或文化冲突,所以,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需要细心观察,若出现文化冲突,需及时与外方学员沟通,及时解除误会。例如,通常first floor是第一层楼,而在受英国文化影响的国家,ground floor可指第一层楼。笔者在从事援外培训工作中,曾有外方学员询问房间楼层first floor在中国是指第几层。在这种情况下,工作人员可采用画图说明的方法,为学员耐心解答。再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规范中,级别观念较为严重,上下级之间、前辈与晚辈之间,应当由下级或晚辈主动打招呼以示尊敬。而在西方文化中恰恰相反,应由上级或长辈主动示意,否则则被视为失礼。
总之,跨文化交际礼仪是国与国之间、各民族之间人与人交往过程中表示相互尊重和友好的行为规范,遵循跨文化交际礼仪的核心是相互理解与尊重,它不是对其中一方的约束,而是对交往双方的行为制约和规范。援外培训工作肩负着加强中外合作与交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光荣使命,作为援外培训工作者,一定要注意研究和学习跨文化交际中的礼仪,只有了解、掌握了基本的涉外跨文化交际礼仪,才能更加增进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友谊,深化中外沟通交流,不辱使命,进而为国家的援外培训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王春,郑晓燕.浅谈涉外礼仪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6):559+591.
[2]孙立新.中国援外培训背景、现状及成果[J].世界农业,2009,(05):48-50.
[3]王晓薇.浅谈中外文化交流应遵循的基本涉外礼仪[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04):85-86.
[4]郝佳丽.从涉外礼仪谈跨文化交际——兼议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在跨文化交际中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J].新西部(下旬.理论版), 2011,(06):13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