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2020-12-23张胜军
张胜军
摘 要:合作學习在当下阶段受到了众多教育者的推崇。合作学习的开展不仅可以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还能够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塑造优良的学习气氛。但笔者认为合作学习这种教学方法也需要合理使用,只有把这种优质方法保持在一个适当的使用区间内才能始终发挥其对学生综合素养提高的积极作用。本次研究也主要分为三项:依据教材内容决定是否采用合作模式、依据学生的基本学习情况指导合作学习以及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求学品质。通过这些研究工作加强合作学习的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贯彻力度。
关键词:初中物理;物理教学;合作学习
一、依据教材内容决定是否采用合作模式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其合理使用可以促进教师教学效率的提高。但这种教学方法也有着一定的适用条件,如果超出了固定的适用范围,便很难达到最终理想效果。我们首先来解读合作学习的理念,所谓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之间共同帮助,互相扶持一起学习教师传授的知识。在此过程中,教师也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讨论时间和自由,这也是合作学习所产生的必要成本。但是这种学习模式真的适用于所有课程的所有内容吗?我看未必如此,例如初中物理课本主要划分为声学、光学、热学、电学和力学这几个大板块,其中电学和力学是学生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也是整个物理教材中难度最大的部分。但其他板块(如声学、光学等)整体理解难度小,学生在课上只要认真听讲就能做到所学新知识的随堂掌握。我们以声学为例,声学部分最主要的知识点就是声音的传播速度以及声音在不同媒介之间的传播速度。学生如果在考试中遇见这一部分知识,最多也就是做一道依据声音传播速度测算两地距离的计算题。而这部分的内容非常简单,所以教师就可以不选择采用合作学习的方法进行教学。而对比较难的电学和力学,教师应当开展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把其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充分讨论。依据内容决定是否采用分组合作学习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二、依据学生基本情况指导合作学习
在当下阶段的初中教学中,合作学习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就是划分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成员在听课过程中都可以把自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其他小组成员交流,最终实现小组各成员的综合进步。于是,在此过程中一个问题就非常重要了,那就是学习小组应当如何划分呢?依照学生的意思来看,他们更愿意和那些与自己关系好的同学为一组。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更倾向于前后桌之间组成一组。其实这两种划分方式都带有一定局限性,这并不能保障每个小组成员之间处在一个相对均衡的状态以及各个小组之间不会存在巨大差距。如果学习好的同学为一组,学习不理想的同学为另一组。这样的合作学习方法只会给教师带来教学压力而不是教学效率。所以在划分合作学习小组方面教师必须要认真考虑。我们不妨就以学习成绩为划分指标吧,假设全班共有36名同学,教师按照6人一组的划分标准,把全班划分为6组。在此过程中,教师必须要保障各个学习小组之间的均衡性,不可以把前6名的学生划分为一组,更不可以把后6名的学生划分为另一组。而是要在每个组内都存在学习好的学生,学习中等的学生和学习不理想的学生。这种划分方式不仅可以实现各个小组划分的均衡,同时也避免了学生家长认为教师划分学习小组是在执行教学歧视的情况。在小组划分完毕后,教师对待每个小组以及各小组成员也要一视同仁,既不能重点照顾第一名所在的小组,更不能完全忽视后进生所在小组提出的学习问题和意见。
三、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求学品质
指导学生合作学习旨在通过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增强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但是由于在划分小组方面没有把学生之间关系的亲疏作为重要参考依据,所以就会出现小组内部各成员之间并不熟悉的局面。而对那些相对陌生的同学,彼此之间能否真正做到毫无保留的交流呢?这一点需要提出质疑。所以教师也要充分注重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求学品质。教师可以提出奖励措施并严格落实。例如某个小组内A同学物理学习基础较差,在涉及滑动变阻器部分的计算题时总是一头雾水,而在此时B同学总是非常主动的帮助他。当发现这一行为后,教师要对B同学进行褒奖赞扬,把他的先进事迹在全班范围传播。通过这种方式逐步塑造优良的合作学习文化,培养学生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这也是合作学习模式的精髓,如果学生不具备无私奉献的品质,那么教师划分的学习小组再合理也无济于事。
四、结语
当下阶段的教育事业掀起了合作学习模式热潮,诸多教师把这种模式引用到教学中也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成绩。但是作为一名教育者,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深刻解读合作学习的适用条件并合理划分合作学习小组,是保障合作学习模式正确发挥其效用的根本前提。
参考文献:
[1]管大权.初中物理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初探[J].才智,2019(22):185.
[2]黄文锋.物理合作学习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江西教育,2019(18):34-35.
[3]肖兴龙.初中物理分组实验课有效教学初探[C]..教师教育论坛(第三辑).: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24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