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对比教学的魅力

2020-12-23金雨亭

新课程·上旬 2020年41期
关键词:陶行知思想教学做合一实践研究

金雨亭

摘 要: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既是一种生活法,也是一种教育教学方法。通过对这一理论特征及内涵的解读,可以发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是以“做”为中心的。而对比教学作为课堂教学常见的形式之一,其丰富的、多元的教学价值与“教学做合一”的核心内涵有着共通之处。从理论与实践融合下的价值阐述展开,探究教学行为与学习行为中“做”的呈现与作用,追求更自主、更和谐、更高效的小学语文教学。

关键词:陶行知思想;“教学做合一”;对比教学;实践研究

对于我国近现代教育历史,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是一个重要的教学改革命题,并形成了相应的教育理论。“教学做合一”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最先强调的便是“做”。但纵观课堂教学现状,在师生互动的行为中仍存在大量低效低能的“教”与“学”,看似热热闹闹的“做”,实则没有引起学生的思维活动与能力生长,这样的“教”“学”“做”互相割裂,也失去了意义。因此,积极探索与“教学做合一”理论价值相吻合的教学实践,成了改变这一现状的有效措施之一。本文力求从理论与实践融合的价值阐述展开,探究教学行为与学习行为中“做”的呈现与作用,追求更自主、更和谐、更高效的小学语文教学。

一、“教学做合一”理论下对比教学的价值阐述

以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论审视课堂教学的实践意义,充分解读“教学做合一”的丰富内涵,从而真正落实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有效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基于以上思考不难发现,对比教学的核心价值正契合了“教学做合一”的内涵诠释。

(一)“教学做合一”的基本内涵

“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是基于生活实践的,同时又在教育实践中被反复检验、充实和完善,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在事情中做,做完才会有所收获,才能够去教别人,若不会则继续不停做或向他人学习。这要求教学活动中的教与学都必须以“做”为中心。同时,它开创了教育“求异思维”的新局面,传统教育以“思不出位”作为信条,以“求同性思维模式”作为准则。而“教学做合一”注重的是“求异性思维模式”,陶行知说:“我们试到一个花园里看一看,万紫千红,各有他的魅力;那构成花园的伟观的成分正是各种花草的大不同处……如果要找一个人中模仿教一切人都学成和他一样,无异于教桃花、榴花都拜荷花做模范。我们当教师的实在需要园丁的智慧。”将“教学做合一”的核心精神真正融入日常教学,渗透进每一个切实有效的教学行为中,是教师探索这一理念内核价值的关注所在。

(二)对比教学的实践价值

在苏教版必修二《看好处,说门道》一文中,论述对比的鉴赏方法:“鉴赏文学作品,应该善于比较鉴别、辨同察异,即在准确鉴赏作品的基础上,把两篇或两篇以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作品放在一起,对其主题、结构、人物、表达技巧和语言风格等进行比较,或求相同点,或求不同点、差异点,或既求相同点又求不同点,从而感知、发现文学作品的美。”对比是人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基本思维形式,也是人们区分、鉴别事物最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对比,求同存异,才能更好地认识事物。对比教学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推理能力和整合知识的能力,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认识事物的本质与特征,能巩固、复习旧知识,能使学生获得的新知识更加鲜明、准确、牢固。

(三)“教学做合一”与对比教学的融通之处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提倡教学做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教學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三位一体,而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由此可知,这三种行为是不可分割且存在相互影响的不同方面,脱离其中任何一种行为而空泛地探讨教学,都是不真实、不实际的。但在客观真实的教学活动中,仍然存在大量脱离“做”的教和学,以及互相割裂的“教”“学”“做”三方面。正视这种教学现状并非坦然接受,深入研究并不断改进教学活动、提升教学质量,才是基于“教学做合一”理念更富有现实意义的探索。为了更好地研究三种行为之间的关系,笔者尝试用形象的图像表示抽象的关系,具体如下:

在教学互动中,“教”“学”“做”任一重叠部分被视作有效的行为,即教师和学生之间发生了真实有效的相互关系。A部分实现了“教”与“做”的统一,表示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及目标能够真正引发学生的思考与实践;B部分实现了“教”与“学”的统一,表示教师所教授的内容能够真正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C部分实现了“学”与“做”的统一,表示学生通过课堂真实的思考与实践能够转化为学习能力的提升。最后,D部分实现了“教”“学”“做”的高度统一,表示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发生了一系列真正意义上的思考、实践,每一个维度上都实现了有效教学甚至高效教学的价值追求。

以课堂教学切实践行“教学做合一”的核心理念,充分发挥“做”对“教”与“学”的辐射作用。基于以上目标,利用对比教学有效组织教学内容,调动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找准时机,逐层递进,让对比不仅成为一种教学行为,更能内化为学生常用的思维模式之一。

二、教学行为中的“做”:对比教学的多维呈现

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多方面、多维度的对比是教师常用的教学策略之一。于教师而言,在准确定位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选择两种及以上教学素材进行对比,操作性强,传达度高,真正实现了由“教”到“做”的有效转变。根据教学中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对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同一课文不同教材的对比

对比不同教材的目的不在于分出优劣,而是尝试从不同角度理解编者安排教材的用意,拉近学生与原文的距离,展开与作者、编者的对话。比如教学《桂花雨》一课,通过前期备课不难发现,苏教版与人教版在文章的改动上有所差别。其中最明显的一处正是课文的重点段落,苏教版的第三自然段保留了母亲对待桂花的细致与父亲为桂花香作诗的片段,而人教版的第五自然段却删去了此部分。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对比两种教材的呈现,并追问学生更喜欢哪一种。学生通过反复品读,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多数学生认为父亲与母亲对待桂花的态度,对文章凸显桂花这一物象以及寄托人物情感都起到了鲜明的作用。

猜你喜欢

陶行知思想教学做合一实践研究
陶行知教学思想在高中英语课堂中的运用策略
在绘画中将创新教育与陶行知思想相结合
在“教学做合一”中优化思维品质 提升创新能力
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高校公体课中的实践研究
初中数学教学微课的实践教学研究
“教学做合一”思想在职校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实践研究
浅谈如何有效指导幼儿的沙艺活动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借鉴陶行知思想,小议数学审题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