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理念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探讨
2020-12-23吴军
摘 要: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实践性特点的重要体现,在学科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在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过程中,如何更有效地开展化学实验课、落实好新课改对化学教学的新要求,成为初中化学教师教学探究的重点和难点。针对当前初中化学实验课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从转变课堂模式,丰富教学手段,强化实验安全等方面着手,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深入展开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0)36-001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36.008
一、当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在素质教育的理念下,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综合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但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仍存在不足。在初中的化学教学中,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对实验教学的忽视和缺失。当前的初中化学实验课堂主要有以下几种问题。
首先,化学实验过程表面化。化学实验课的目标就是强化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但在实际的化学实验课上,因为实验器材的限制,教师害怕出现安全事故等种种因素的影响,所以实验课堂上只会涉及一部分简单实验的操作,对于操作较为复杂的实验,教师大多数会选择用课件演示的方式来完成教学,这样的实验课堂对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提升作用不大,导致学生缺乏实际的实验操作过程,在面对最后的实验考试或者高中阶段需要实际操作的情况,学生并不具备独自完成实验的能力,对学生之后的化学学习产生了阻碍。
其次,在初中化学实验课中存在与生活实际严重脱节的问题。从根源上看,实验课本身就是强调实践性的课程,涉及化学知识的实际运用。再加上初中阶段的实验大多涉及的原理和操作都较为简单,在日常生活中也有所体现,所以是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的。但一部分教师在开展实验课程时却忽略了实验性和应用性,单纯关注课堂上实验的完成,完全不涉及实验的拓展和应用的相关知识。除此之外,实验原则和安全意识缺失也是当前实验中较为严重的问题。要进行教学改革,提高化学实验课的质量和效果,教师必须在了解这些问题的前提下开展教学探究,寻求更高效的化学实验教学策略。
二、新课程标准理念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策略
(一)配合实验教学特点采用任务式课堂模式
在化学这种理科性质的学科教学中,实验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从实验教学的内容上来看,虽然大部分实验都与教材中的单元知识内容共同构成知识框架体系,但知识的特点有所不同,与理论性的化学知识内容相比,实验更偏重对学生的具体操作能力和操作知识提出要求。从这一点来看,实验教学需要教师采取与理论知识教学区别开的课堂教学模式,也就是主题任务式的课堂模式。从具体的教学过程上来说,教师需要在化学实验课堂上采用“提出探究活动的主题任务—学生自主完成实验操作探究—学生得出实验结果并交流展示—教师针对学生实验进行评价纠正”的流程模式来组织课堂教学活动。
首先,教师根据本单元的化学理论知识、实验原理和内容提出任务要求。例如在“我们周围的空气”这一单元中,教师在开展实验教学前要先明确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和实验要求,也就是认识基本的气体类型、特点,以及如何制取氧气。在化学的理论讲解课上,学生已经学习和掌握了常见气体的类型和特点等知识,所以在这一单元的实验课上,教师主要进行氧气制取实验相关内容的教学。教师在课堂开始时就可以提出“探究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多种方法”这一主题任务。然后针对这一主题任务让学生展开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制取氧气实验过程的步骤比较多,教师可以适当地引导学生完成实验过程,让学生有意识地分组完成实验操作。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通过小组成员间的相互配合,能够使实验操作更有效率,提升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学生完成实验操作,也就意味着学生完成了课堂任务的探究。这种课堂模式以完成主题探究活动来替代教师的讲解,不仅强化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促进了对学生的全面培养和提高,也更加贴合实验教学的特点,使化学实验课堂教学的效率更高。
(二)结合实验具体内容组织不同的教学活动
初中的化学实验根据实验的器具以及实验的具体操作,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其中既包括水的沸腾、固体的取用、液体的取用等需要学生观测操作的较为简单的实验,也包括氧气的制取、碳酸钠和盐酸的反应等观察化学反应较为复杂的实验,还有蜡烛燃烧的探究以及呼出气体与吸入气体的不同等探究类型的实验。这些实验各自的特点不同,对学生操作上的要求也不同,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完成实验时采用的方法也应该有所区别。
首先,对于简单的直接观测实验,因为实验仪器简单,要求不复杂,教师可以让学生以个人实验的形式来完成课堂上的实验任务。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适当增加基础理论知识及安全实验原则等知识性内容的讲解,在学生完成实验操作后,尽可能地针对学生的操作过程进行点评。因为这种类型的实验大多为基础性的实验,所以会涉及更多的实验基础操作,尤其是实验器材的基础使用方法和原则。所以教师利用课堂时间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能够尽早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不仅能为提高学生之后的实验成功率打好基础,也有利于实验的安全。
其次,对于实验中发生化学反应需要学生观察的这类实验来说,需要的实验操作比较复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分组实验的形式来完成。分组时教师需要基本掌握班级内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他们对化学的基本学习情况,以便于在分组的时候做到平均,一个组内既有擅长理论学习的学生,也有擅长实验操作的学生;既有态度积极的学生,也有比较有耐心和细心的学生,以便在小组内实现优势互补。在操作实验的时候,不同的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長,使实验顺利完成,得到正确的实验结果。
最后,对于探究型的实验,教师可采用大组探究或班级探究的形式来完成。也就是说教师将班级内的学生分为一个或者两个大组共同完成实验现象的探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自己作为实验的实际操作者或者选取一两个实验操作能力较强的学生来完成实验。其他的学生主要在教师提出的探究主题和任务的引导下观察并分析实验的过程和结果,负责设计实验过程,观察实验现象,校正实验结果,共同完成实验的探究过程。这样也能够避免单个学生因为思路受到限制而忽略一些实验可能出现的问题,尽可能地完善探究实验。在具体的实验课堂上,教师只有针对不同实验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式,才能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进而达到训练和强化学生的实验能力的目的。
(三)针对实验操作过程拓展安全性相关内容
安全是化学实验课最低的标准,也是最高的准绳,是教师在开展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必须确保实现的一个目标。尤其是对于化学学科的实验来说,不仅需要涉及一些化学药品的反应,有些化学药品本身就对人体有一定的危害,只有正确地实验操作才能够避免问题的出现,所以了解实验安全知识是开展化学实验教学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一般来说,初中化学教材在一开始就会有专门的章节强调实验过程中的正确操作手法,教师会在这一章节中进行集中的讲解和强调。在之后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大多只会在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时涉及实验安全的相关内容。但是,要确保学生正确安全地完成实验操作,仅仅通过这种一次性的强调课程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在实验课堂上要适当地拓展实验安全的相关知识。
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好课前导入环节,在简单讲解实验的原理和要求后,针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重要的、带有危险性的步骤进行详细拆分讲解,对其中的具体实验步骤进行示范操作,以提高学生对于实验事故的警惕性。初中阶段的化学实验操作大多并不复杂,出现实验安全事故的大部分原因在于学生不关注、不重视正确的实验操作。即便在最简单的闻气体气味的实验中,也有学生忽略正确的闻气味方式,直接将实验药品放在鼻子下方轻嗅,以致在遇到一些对人体有害的气体时出现问题。所以教师一定要在实验开始之前详细、反复地强调实验的正确操作方式,用实际的案例说明正确实验操作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警惕性。
另一方面,教师要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加强实验操作的监督和纠正工作。在学生自主完成实验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实验探究,解答学生在实验探究中遇到的问题,还要加强对学生实验操作手段的观察和监督,尽可能地避免学生出现错误操作。在发现学生出现操作失误时,教师一定要及时叫停学生的實验,在可能发生危险情况的时候要果断地用正确的方式处理药品,以避免危险发生。同时,教师应该以出错学生或者小组作为案例对其他的学生讲解和强调实验操作错误可能发生的危害,详细讲解正确的实验操作方式,以避免同样的问题再次出现。在实验课堂的最后,教师还需要对学生正确处理实验废弃药品的原则,要确保每一个学生都将废液废药倒入废液池中。在大多数情况下,由于实验成功完成,学生和教师双方心理上放松了,易出现忽略最后环节的情况。这很可能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所以教师在实验课堂上要加强对这方面的关注。在化学实验课堂上,只有做好对安全性知识的强调和讲解,才能为提高实验课程效果,强化学生实验操作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三、结语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受到教育工作者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重视。要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实现实验课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提升,初中化学教师必须立足于当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寻找实验教学的突破策略和途径。
参考文献:
[1]曲健.新课标背景下提高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策略探讨[J].新课程(上),2016(1).
[2]吴春林.新课程标准下初中化学实验课堂教学的新追求[J].课外阅读:中下, 2012(20).
[责任编辑 张宏丽]
作者简介:吴军(1971.12— ),男,汉族,甘肃平凉人,中学一级,研究方向:中学化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