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中小微外贸企业集群发展模式的探究
2020-12-23张雪梅陈锋
张雪梅 陈锋
摘 要:微经济背景下,探究中小微外贸企业以价值链增值为基础,集群协同发展的新兴聚集模式——微贸商圈的形成及其运作模式。本文从内部、外部两个维度分析福建微贸商圈集群及群内企业的竞争力影响因素及其优劣势,提出推动微贸商圈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通过不同校企协同路径补齐人才短板,善用商圈决策,依托国家、地区融资优惠政策缓解资金压力等建议,以期加快福建中小微外贸企业转型步伐,发挥其对经济提质增效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中小微企业;价值链;微贸商圈;协同创新
0 引言
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在复苏过程中的低增长及不平衡发展,使得世界经济波动性加剧。贸易摩擦的频发,抑制了我国大额进出口业务的增长。但同时,信息技术进步、互联网电子商务平台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小规模贸易新方式。传统中小微外贸公司在贸易微型化发展契机下,迎来发展新机遇,然而其自身发展中的融资难、人才缺、成本高等与生俱来的劣势仍然制约其进一步发展。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柱力量和重要载体,中小微企业如何破局,实现结构调整和升级优化,对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福建省中小微外贸企业创新发展模式——微贸商圈
中小微企业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大,预计2020年,我国中型企业市场规模将达到66万亿元,小型企业市场规模将达到90万亿元。福建省是中小微企业密集区也是外贸大省,2019年福建省进出口贸易企业名录3674家中90%以上为中小微企业。《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提出“打造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及“推进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积极培育贸易新型业态和功能。”在国家及各地政府系列扶持小微企业发展决策推动下,微贸商圈是福建中小微外贸企业积极寻求转型升级的新尝试。
1.1 微贸商圈的形成
在创新营销、生态发展等新思想推动下,由小微外贸企业及其上下游相关企业形成的微贸商圈企业集聚模式在厦门、泉州等地逐渐兴起。微经济、微贸易为微贸商圈的形成提供了契机。MBA智库百科认为广义的微经济是以最小化经营成本为目标可以充分灵活安排产销量高低的微型企业以及其生存体系。而微贸易作为微经济在外贸领域的体现,是微经济背景下发展的贸易活动,包括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因此,本文将微贸商圈界定为微贸易背景下中小微企业集群协同发展的一种新兴聚集模式,即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价值链为主线,形成微贸商圈企业集群,构建共同价值体系,群落企业通过资源信息共享,开展密切合作,形成一个虚拟组织,优化企业供应链,实现协同创造价值与范围经济效应,从而提升群体和个体综合竞争力。
经济学家韦伯(1909)将企业聚集因素划分为仅通过企业自身的扩大而产生集聚优势的初级阶段,以及各个企业通过相互联系的组织而实现地方工业化的高级集聚阶段。中小微企业囿于规模,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往往实行更严苛的成本控制,企业发展主要依靠内资增加投入来开展生产、销售等基本价值链增值活动,或以参与行业协会、同业协会等水平集聚方式,依托规模以上企业、龙头企业被动式开展科技研发、市场预测等支持性的增值活动。而微贸商圈是企业跨行业的垂直集聚行为,显然其本质上属于企业高级聚集模式,体现的是价值传递的思路,以及资本、技术的协同发展。微贸商圈运作模式见图1。
1.2 运作模式及案例
在“互联网+”、跨境电商大潮推动下,福建外贸中小微企业已在实践中做了不少有益的探索,如厦门以工贸企业牵头的企业集群,泉州以电商企业牵头的企业集群等,初步具备了微贸商圈的基本特征和运作模式。商圈的整体运作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商圈企业个体的决策,二是商圈企业集群的决策。两层次的活动皆围绕基于价值链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和辅助运营活动展开。企业决策层次的活动按经营过程横向依次进行,而商圈决策活动成员企业则以各自分工对接价值链各环节。
厦门作为福建改革先行区,产业集群的核心区之一,外贸企业的转型升级模式具有较好的示范性和代表性,以下以厦门168商圈为例,具体说明微贸商圈运作模式。168商圈为非盈利性组织,于2013年6月18日成立,初衷是在跨境电商迅猛发展背景下帮助中小外贸企业抱团成长,开展培训及外贸B2B、B2C等平台学习应用,提供解决外贸企业营运中问题的技术方案,推进外贸企业共同发展,在其发展中不断吸纳非外贸中小微企业,摸索集群发展模式,逐步形成微贸商圈模式。该商圈目前有40余家正式会员企业,其中外贸中小企业17家,原材料供应及加工企业11家,科技型企业2家,物流货运企业2家,文化服务企业2家,会计律师服务企业2家,小微型跨境電商企业及合作方若干,此外合作高校2所。外贸企业成员是独立的经营个体,可以正常开展各项经营活动,但通过商圈决策,成员能够实现资源共享,并且依托商圈成员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及辅助经营活动的成本低于从外部获取资源。如:从成员企业获得更优惠的产品价格,更优质的物流服务,共同租赁办公场所、共同组织培训学习、共享行业发展信息等见图2。
作为出口导向型城市,泉州外贸企业的转型升级路上“跨境电商”色彩浓厚,泉州跨境电商年进出口规模约500亿元。2019年12月,泉州获批设立中国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2020年1~7月,跨境电商进出口额17.39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61.6%。2019年底,东海生态圈内集聚的跨境电商企业已从2018年不到300家增加到500多家,销售额增长到30亿元。生态圈中有销售额上亿元的大户,更多的是中小微企业。泉州微贸商圈的运作机制与厦门微贸商圈相似,但商圈核心企业以跨境电商外贸企业为主,价值链更趋近电商生态系统,信息化在运营过程中更加突出。东海商圈、晋江五里商圈等都是典型代表。
1.3 微贸商圈特点
1.3.1 适度集聚规模适应中小微外贸企业,有效控制了经营成本,提升集群竞争力
微贸商圈是外贸中小微企业在行业领域和规模的集聚的新选择,是对传统成熟产业集群的补充。企业间为松散的战略联盟关系,是一种虚拟组织形式,组合灵活,管理成本极低。通过跨行业组群,微贸商圈带动非外贸企业在商业运作模式、人才培养引进和外贸营销模式等方面的转型发展,构建了高效、低成本的商圈价值链体系。
1.3.2 创新模式迎合当前微经济发展趋势,助力企业转型升级,持续推动创新发展
小微电商销售企业、科技服务企业的加入,以及电商平台企业、高校的加盟,助推了外贸企业跨境电商的转型发展,完善了商圈价值链系统。微贸商圈为避免商圈决策中同类企业的恶性竞争,减少运作中的排他性,往往控制群落各类企业数量,使得成员职能相对稳定。因此微贸商圈模式可复制性强,且具有可持续发展性。
2 福建省微贸商圈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经济学家韦伯在《工业区位论》中认为“若干工厂的地方集结易于带来大工厂所具有的长远利益,并且构成高级阶段的基本要素同样是构成大规模工厂的那些因素。”微贸商圈可视为以各个成员企业为单元所形成的一个规模性虚拟组织,结合其运行模式,试从内、外部两个维度分析影响福建微贸商圈的竞争力因素,以便有的放矢地激发其发展活力。
2.1 内部维度
2.1.1 商圈战略
新型贸易发展方式跨境电子商务已成为福建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的重要抓手之一,因此,微贸商圈的主流是以外贸企业为核心企业。福建的微贸商圈发展方向明确、定位明晰、差异化明显、创新性强,相较单一企业发展竞争潜力大。
2.1.2 组织结构
是一个组织流程再造的过程,信息技术的运用在其中起重要作用。不同的微贸商圈运行模式相似,但对其价值链不同环节的整合要求略有不同。福建设区九地市的微贸商圈发展程度不一,厦门、泉州地区的整合较完善,市场、产品、服务和信息的同步化较高,其竞争力高于其他地区。
2.1.3 财务能力
反映的是商圈企业对可控财务资源的综合性运用能力。圈内企业财务资源整合有效,筹投资能力越强,资金运用、分配能力越灵活,能够创造更多的价值,进而提升竞争力。由于微贸商圈是新兴的模式,商圈决策在融资能力和整合财务合作方面还比较薄弱,财务能力与同规模的大型企业相比竞争力尚不足。
2.1.4 人力资源
根据商圈人才需求,统一协调人力资源规划、人才招聘、培训、绩效等。福建微贸商圈发展中,由于电商平台、高校等机构加盟,组织企业内训、开展校企协作,使得人力资源缺乏现象有所缓解。但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加速,高层次科技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缺失的问题仍比较突出,对商圈竞争力提升有所制约。
2.1.5 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微贸商圈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影响因素。虽然与大型企业、产业集群相比较,科技创新能力有限,但微贸商圈中的外贸企业通过加强新营销模式的运用,如微商、直播等,带动其他成员实现生产、服务的创新,形成微贸商圈的新优势。
2.2 外部维度
2.2.1 经济市场形势
近年来全球经济形势严峻,新冠疫情后国际市场又出现新变局,外贸发展受阻。但福建微贸商圈企业一方面抓住跨境电商出口趋势,积极拓展出口业务,实现跨境电商业务逆势增长;另一方面重视国内需求,尤其抓住网络消费高速增长的特点,2020年1-7月全国网络零售额6.08万亿元,同比增长9.0%,占零售总额比重为25.0%。在危机中寻找机遇,有利于提升竞争力。
2.2.2 法律政策环境、融资环境
商务部《关于进一步稳外贸稳外资工作的意见》提出发展贸易新业态新模式,通过基金等方式支持跨境电商平台、跨境物流、海外仓,鼓励金融机构支持海外仓建设。福建不断完善和提升跨境电商公共服务支撑体系,配套专项扶持资金,导入汇聚平台运营、物流仓储、金融支付、通关税汇、人才培训等跨境电商全产业链核心资源,微贸商圈企业乘东风,助力外贸发展持续良好势头。
2.2.3 科技教育环境
福建一直着力建设科技创新省,但综合科技技术水平全国排名居中,与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相匹配。近年来科技活动活跃度虽有所提升,但主要表现为规模以上大型工业企业。据福建年鉴数据统计,2017年有R&D活动的企业中,中小微企业数占总企业数的97.5%,但R&D经费内、外部支出分别仅占52.5%、45.4%。而且省内不同地区差异大,设区市R&D经费支出排名前三的分别为福州、厦门、泉州,三市内部支出占全省69.7%,外部支出占比82.3%。福建高等教育投入不断增加,共有普通高校89所,但高水平大学数量不多,高层次人才主要流向大型、特大型企业,中小微企业急需的应用复合型人才不足且流动性大。人才需求缺口对商圈竞争力提升产生影响。
从内、外部影响因素综合看,较之中小微外贸企业独立发展,微贸商圈模式确实具有一定的竞争力,而且提升空间较大,但在进一步发展中资金、人才问题仍是瓶颈,需重点关注。
3 促进微贸商圈发展的对策
在“互联网+”催生的微经济、微贸易背景下,微贸商圈是福建中小微外贸企业顺应经济发展、业态创新的企业集聚新选择,是产业集群创新的新观察点和有益补充,其生态系统的建立有利于商圈自身及相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但在该模式的探索和发展中,确实存在一些短板需要进一步补齐。
3.1 推动微贸商圈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
首先,微贸商圈形成的时间短,且多为企业自发组织形成,虽然其运作具有规律性可供探索、复制,但在群落的组织建设和长远规划上,尚缺乏系统性、专业性的指导。亟需政府、研究机构、行业协会关注、扶持,使其更好地对接跨境电商和其他相关重要产业集群,形成协同效应。
其次,微贸商圈企业成员规模特点带来的不确定因素较大,中小微企业多为私营企业,经营者素质不一、经营规范性不强、抗风险能力较低,使得微贸商圈企业成员的流动性可能较大,运行中需建立风险防控机制,通过制度设计来有效规避可能对商圈运行产生的影响。
3.2 根据不足因素發力,破解微贸商圈竞争力提升瓶颈
3.2.1 通过不同校企协同路径补齐人才短板
中小微外贸企业资金投入和研究环境对高层次科技人才缺乏吸引力,但可以通过微贸商圈与行业协会或是重要产业集群的对接,依托其成熟的科研创新平台,如大型电商平台、高校科研所等,间接承接技术创新成果,实现辐射性、平台型的协同合作。对于紧缺的管理、营销、财务、设计等人才,可以直接与应用型普通高校或职业技术学校开展战略合作,以项目孵化形式,将企业需求直接融入人才培养过程,实现职能性、项目式的协同合作。
3.2.2 善用商圈决策,依托国家、地区融资优惠政策缓解资金压力
2020年受新冠疫情等多种因素影响,商务部会同各部门及时推动出台一系列稳外贸政策措施,多措并举,缓解中小微外贸企业流动性压力。如:中信保公司对中小微外贸企业进一步降低保费的费率,允许合理缓交保费;中国人民银行等5部门对中小微企业贷款实施临时性延期还本付息;进出口银行开展“转贷款”业务、小微“直贷”业务,设立专项纾困资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规定,中小微企业的3项社会保险费阶段性免征政策延长执行期;税务部门也实施出口退税、减税降费等一系列政策。微贸商圈应迅速决策,根据圈内企业特点及时对接,用好政策组合拳,化危机为新契机,提升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和信心。
参考文献:
[1]刘尧飞.谈微经济、微贸易与小微外贸企业发展[J].商业经济研究,2015(08):33-34.
[2]陈锐.小微外贸企业发展现状及应对策略[J].商业时代,2014(17): 104-106.
[3]孙卫东.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与转型升级路径研究——基于协同创新的视角[J].当代经济管理,2019(06):24-29.
[4]叶华光.价值链视角下的企业国际化经营理论的扩展[J].科技经济市场,2009(03):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