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德教育在幼儿园日常教学中的渗透

2020-12-23王晓玲

学周刊 2020年36期
关键词:品德教育渗透

摘 要:在各个学习阶段都迎来学业减压的大政策背景下,国内各方力量包括政府、学校、课外教育机构等都开始重视学生们的精神需求,而这种对精神需求的重视恰是一种对人文和人性高度重视的集中体现。然而在幼儿阶段,同样需要注重其中的人文和人性,集中体现就是道德的渗透。品德教育扮演着幼儿启蒙教育的举足轻重的角色,对幼儿人性和人格塑造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因此在日常教育中,教师及父母对孩童进行恰当的道德渗透十分有必要。特从孩童的道德渗透意义和渗透策略来探讨幼儿品德教育的影响及普遍性做法。

关键词:品德教育;幼儿日常教学;渗透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0)36-017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36.0089

当今社会上的学前教育,应该在严谨和用心下去合力营造,然而还是有存在少部分的对于当今幼儿品德教育不重视的情况,而对于更深层面的情感教育更少之又少,犹如被束之高阁一般被当成高度的精神指引,难以贯彻落实。比如对幼儿间的欺压、幼儿的小偷小抢等情况见而不纠,却又在课堂上或者日常中进行一味灌输式宣传教育,这就是把品德和情感教育当成高度精神指引而不落实的典型案例。另外,如果我们对孩童团队协作意识也没有引起充分的重视和加以规范引导,则可能导致学生在团队中的情感与道德的不完整甚至畸形的情况发生。对于这些常被忽视的潜在问题,教师更不应该只注重知识的学业成果,殊不知学业成果在大范围上也包括了学生的品德成果。为此在幼儿教育中的品德教育同样重要,而如何在教学与生活中进行春风化雨般的道德渗透是我们探讨的重中之重。

一、幼儿品德教育的意义

因为幼儿正处于感受世界和接受世界新事物的开始时期,这个时期的关键体现在其所感受或所接触的所有将直接烙印在他们的脑海中,形成对这个世界的不可磨灭的第一印象,而第一印象往往对以后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当这个时期接触到的是良好且充分的道德教育,那么就会对其目前的身心健康成长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不仅如此,成人以后的性格和品德也同样来自幼儿时期的塑造,为此幼儿教育的重要性便不言而喻。相反,如果在这个关键时期遇上的是把道德教育看成可有可无之物的教育者或者家长,那么幼儿的难约束、难管教的情况会时常发生,而在成长过程中没有一个摆正的机会,成人后难免会在社会上碰壁或者为此付出惨痛代价。

可知,当可塑性遇上恰好的品德教育,良好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才会在幼儿身上得到体现,开出来的将是充沛的道德情感之花,结出幼儿身心健康的果。对于家庭而言,这也是家长所期盼的表现之一,毕竟“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自古有之,只有各个方面都优异才能算是人中龙凤,没有一位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业优异,品德也优异。对于社会及国家而言,品德教育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软性需要,是培养人才和塑造人才的重要指标,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部分。

二、品德教育在幼儿园日常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我们在进行德育渗透时有众多方法,而不管是什么方法只要彰显品德的高度和发现别人的人性美都是有效的方式。而在此我分享的是较为系统化的策略,包括一日行动、家园共育、因材施教和系列化活动来循序推进。

(一)把品德教育渗透到幼儿一日活动中

幼儿的一日常规活动包括喝水、吃饭、睡觉、上厕所、出入教室等。通俗的品德教育就强调了幼儿在喝水时不能像漱口一般做游戏,也不能喝了又吐回杯中,而是要小口且安静文雅地喝;吃饭时不挑食也不玩弄食物,不争抢和玩弄别人碗中的食物,而是充分咀嚼又安静地在规定时间内吃完食物;睡觉要对号上床,不能用脚或者玩具敲打床沿发出声响打扰别人休息;上廁所时在对应性别的洗手间前自觉有序排队,不能在洗手间嬉戏打闹以防滑倒;洗手时手上的水不可随地甩更不能擦在别人身上,要用纸巾或者擦手巾擦干;下课后离开座位时放正小板凳和小桌子,出入教室不大声喧哗……如此细微的动作及规定,如果不教育并不能让他们把这些动作养成常态,那今天怎可能出现“孔融让梨”的自发性“美举”?这些看似细微却内有“洞天”的行为规范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养成,看似规范化又能达到养成谦让、等待、有序的好习惯的目的,既规范了教学秩序又完成了道德熏陶,一举多得。

除了日常的教学式灌输,我们还可以运用榜样的力量去引导其自发性地思考其日常的行为是否合规。我们可以问问幼儿有什么偶像并询问其原因,当其说出正面的原因时我们便可以引导其多模仿和学习榜样的一面,当其犯错时询问其是否符合榜样的人物性质去引发思考并主动纠正,在无形中感受榜样带来的正面影响,这可让榜样监督其日常行为,榜样便成为了道德教育的日常教育者。

幼儿所接触的环境具有多变性与复杂性,如果在任一环境中德育工作与教学活动脱轨,都将导致幼儿在不易辨别的情况下被不健康的教育因素所支配。为此古有“孟母三迁”的故事,而今天也不乏生动的例子。这就要求我们要贯彻教育与生活的始终,把德育营造在幼儿周围,悄无声息地滋养,形成常态化和系统化教育。

(二)家园共育,齐心协力

对幼儿来说,家是最熟悉及最有安全感的地方,并且也是最容易看出细微问题的关键场所,因为家都是使人放松的地方,而恰恰很多不良的行为往往在松懈的地方滋生或者加固成为习惯。这时父母与幼儿的教育互动或道德互动直接决定其教育成果。而作为幼儿最重要的两个场所,即家和幼儿园就有连接互通的必要,形成家园共育的封闭机制。这个封闭的“环”可以实现互补和互通,使道德教育不仅充满校园,也体现在家庭的每个角落。而这种封闭的“环”需要双方主体的主动性做润滑作用:家长在家中对幼儿进行主动教育与观察,然后反馈给教师;教师在学校如果发现问题也要主动与家长沟通,实现幼儿信息互通,避免道德教育延误和缺漏。

我在教学中接触过一位姓刘的小女孩,她患有淋巴炎以致经常性肚子痛,我们在了解后也对她特别关注,出现不舒服的时候给她揉揉肚子,并且跟其父母沟通汇报其不适的时间和频率,以便家长对病情有个把握。但是后来她发现一旦肚子痛就有被父母接回家不用上学的可能时,她便有了厌学和逃学的心理。为此,这就需要我们和家长达成共识,识别她的“小动作”是厌学反应还是真的有其特殊情况,在识别后理智地做出反应,如父母一旦发现她经常性地一到家就安然无事,又有表达厌学的心理时,家长便可以进行适当的思想教育,告诉此做法的严重性,或可以讲“狼来了”的故事启发其思考,防止真正有特殊情况出现时酿成严重后果。

家长在生活中同样要注意自身行为对幼儿的道德教育是否产生反面影响,当父母的表率作用做到位时,道德的教育作用才发挥实效。另外更为重要的是,家长与教师要始终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不能形成对立面,不能教育者充当教育和纠正的角色而家长充当包庇者的角色,处处护着孩子,这样会助长其不良心理,使教育者的心血付诸东流。

(三)注重幼儿特点进行因材施教

我们在考虑城市发展或环境治理时强调因地制宜,这种针对性思想同样适用于幼儿的道德教育。因材施教的思想始于孔子,记载于《论语·先进》,说的是子路和冉有就同一个问题对孔子进行提问时,孔子做出了截然相反的回答。这种因材施教的思想强调在教育中根据其身心发展特点及家庭等生存环境特点,进行针对性选择某一道德层面加强教育,使其“道德均衡化”,帮助其成为“品学兼优”的个体。我们要在提升幼儿道德教育效率的同时依旧体现针对性,改正现阶段的问题有的放矢地选择性教学,或者有的放矢地强化某缺陷方面进行针对性练习,通过循序渐进的补短和强化练习必定有意想不到的品德教育效果。

在我的教学中遇到一些例子:一个姓张的小男孩很好玩自尊心又很强,想要别人多关注他一点。他吃饭时总不老实,所以我会过去跟他说:“你比之前有进步了很多哦,如果能吃饭认真点和快点,那老师会更喜欢你呢!”他便从此老实和快速地吃饭,也在其中找到被人重视的感觉。对于比较想要博得别人注意的孩子,我们可以通过提出预期和鼓励的方法引导,以“如果你能再做到…那就更棒了”来鼓励其完成某件事。还有一位姓黎的小女孩喜欢撒谎和不肯承认错误,我则和一位朋友以同理心的情景模拟方法来让她换位思考,让她明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中的表层含义,也以任命职位的方式来让她约束自身行为。

(四)开展系列化的幼儿品德教育

系列化的品德教育体现在生活日常、课堂教学、游戏过程等多方面,多环节紧密相扣,为幼儿的道德教育编织一张全方位的网。其中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组织比如“说出你的小好事”等活动,来让学生讲述其在日常生活中所做的好事,感染其他小朋友;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结合教师的观察评选出一位“文明小卫士”进行颁奖表扬,传播正能量;在游戏过程中则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让学生模拟遇到此类事件要如何做,比如有小朋友摔倒、哭闹、肚子痛、乱扔垃圾等,让其演出应对措施。抑或通過讲述著名少儿故事、童话故事等活动来引导幼儿学习其中高尚品格。

这些活动不是一时的仪式感爆棚,而是要贯穿到整个学期甚至整个幼儿教育阶段,活动周活动月要时常规律性举行,也可与其他节目或者活动结合,在其他活动中同样彰显德育的魅力,把德育工作做到极致。

再者,我们可以通过学校与德育基地、校外活动中心、社区活动场所、博物馆科技馆、名人馆等开展合作关系,形成一系列的线下德育活动。也可以与线上平台合作,推荐校内优秀学生进行网上宣传表彰,形成正面效应。

在如此重视学前教育质量的今天,我们作为教育质量的直接人,理应在把好教学成果的关的同时也把好道德的关,充分重视道德教育,在意识层面形成指引后把德育渗透到每天日常、家园体系和系列化活动中,循序渐进地推进道德渗透工作,把道德渗透上升到教育任务高度,也把道德渗透上升到自觉的人性弘扬的高度,当德育装进心时、印于行时,我们作为教育者的价值才会得以完美彰显。

参考文献:

[1]袁丽萍.浅谈品德教育在幼儿园日常教学中的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2016(9).

[2]李正洪.日常教学中如何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J].贵州教育,2011(3).

[3]吉惠君.如何在活动中渗透对幼儿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培养[J].教育广角,2014(8).

[责任编辑 谷会巧]

作者简介:王晓玲(1972.2— ),女,汉族,甘肃渭源人,中小学高级,研究方向:幼儿教育。

猜你喜欢

品德教育渗透
通过家园共育提升幼儿品德教育有效性的探索
注重培养体系构建 提升品德教育质量——基于“互联网+”的品德教育实践策略
浅谈小学品德教育
图画故事书对儿童品德教育有积极作用
微博时代下小学品德教育的途径探索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
中小学生品德教育分类指导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