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展消费扶贫行动 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一份力量

2020-12-23思雨

中国食品 2020年23期
关键词:贫困地区攻坚农产品

思雨

11月2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请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郭兰峰、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振兴司司长童章舜、国铁集团扶贫办负责人韩树青介绍消费扶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记者:请郭秘书长先介绍一下我国消费扶贫的情况。

郭兰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消费扶贫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消费扶贫作出重要指示。今年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强调,“要组织好产销对接,抓紧解决好贫困地区农畜产品卖难问题”。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指出,“要切实解决扶贫农畜牧产品滞销问题,组织好产销对接,开展消费扶贫行动,利用互联网拓宽销售渠道,多渠道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出,“开展消费扶贫行动,支持扶贫产业恢复发展”。

为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国务院扶贫办、农业农村部、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等部门和单位,拿出真招实招、投入真金白银,打通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全流程,协调政府、企业、社会各方力量,有力有序推动消费扶贫工作。

一是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印发实施《关于深入开展消费扶贫助力打赢脫贫攻坚战的指导意见》,制定出台《消费扶贫工作成效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0年)》和《消费扶贫助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2020年行动方案》等政策文件,为深入开展消费扶贫工作提供了指引。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各自实际,制订了100个配套文件,搭建了消费扶贫“1+N”的政策体系。

二是消费扶贫的方式不断创新、效果持续扩大。针对贫困地区产品和服务的差异,以及销售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各方面加强渠道创新、强化协调服务,定向采购、以购代捐、以买代帮等新模式不断涌现,推动消费扶贫规模快速增长。据初步统计,从2019年初至今,累计直接采购或帮助销售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近5000亿元。其中,2019年为1600多亿元,今年前10个月超过3300亿元,是2019年全年规模的两倍。

三是全社会参与消费扶贫的氛围初步形成。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先后在江苏苏州、陕西延安成功举办两次全国消费扶贫论坛,并在论坛期间发出了《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消费扶贫的倡议》和《巩固拓展消费扶贫成果延安共识》。今年9月,国务院扶贫办、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有关部门,共同主办全国消费扶贫月活动,引导动员全社会购买和帮助销售贫困地区农产品,推动形成消费扶贫“人人皆可为、人人皆愿为、人人皆能为”的全社会参与格局。

近年来的工作实践使我们深刻认识到:消费贫困地区的产品和服务,不仅是帮助贫困群众增收脱贫的一种扶贫方式,更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脱贫攻坚中的集中体现;不仅是帮助贫困群众把特色农产品卖出去,更重要的是引导贫困群众发扬“劳动致富、劳动脱贫”的光荣传统;不仅是促进贫困地区的生产与供给,也是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形成新发展格局的举措之一。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要求,联合有关方面研究“十四五”时期进一步扩大对脱贫地区产品和服务消费的工作思路,助力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记者: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请问下一步国家对于消费扶贫政策具体有哪些新考虑?如何推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呢?

童章舜:消费扶贫作为一项创新性政策举措,其显著成效已经在脱贫攻坚伟大实践中得到充分证明。按照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有关要求,国家发改委、国务院扶贫办会同有关部门正在对“十三五”期间的消费扶贫政策措施实施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估,将在全面评估的基础上研究提出“十四五”期间相关帮扶政策优化升级的具体建议,使消费帮扶成为“十四五”时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举措。

初步考虑,“十四五”期间要进一步实现“三个聚焦”:一是聚焦脱贫攻坚任务比较重的地区;二是聚焦农村的低收入人口;三是聚焦下一步乡村振兴重点的扶持县。坚持市场化的导向,更加注重尊重消费者的意愿和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更加注重挖掘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消费潜力,加快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具体来说,我们会从五个方向对消费帮扶的工作进行提档升级:一是持续扩大脱贫地区产品和服务消费的规模,推动政策定位由攻坚期阶段性行动,向乡村振兴战略常态化政策方向提档升级。二是大力培育新型的产销供应链和市场主体,构建以产地和消费地为载体、以骨干企业为平台的新业态新模式,推动政策功能由传统的产销对接,向消费端倒逼产业链调整的方向提档升级。三是聚焦支持区域性特色优势产业的生产、流通、销售,推动消费帮扶对象由特殊群体、特定企业向区域性主导产业方向提档升级。四是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推动消费帮扶的动员方式由政府大力推动,向政府市场社会多元化驱动的方向提档升级。五是进一步强化激励约束,探索建立激励约束机制,推动参与消费帮扶工作的市场主体由自发性生长,向规范化有序化参与的方向提档升级。

记者:消费扶贫工作于2018年底全面启动,截至目前,国家有关部门在推动消费扶贫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方面采取了哪些具体的举措?

郭兰峰:消费扶贫是脱贫攻坚的一个很重要的举措,不仅仅是把贫困群众的产品卖给了市场,更重要的是贫困地区的群众能够慢慢地接触到市场,更多地进入市场。所以,我们这几年会同有关部门,主要围绕如何打通销售渠道开展工作。

第一,市场。之前贫困地区的产品更多是自己消费,没有跟国内的大市场接触,所以一开始我们组织中央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承担一些定点扶贫工作,比如让国有企业主动购买定点贫困县的农产品。同时,我们还鼓励民营企业或者社会的一些力量来帮助贫困地区销售农产品,并招聘贫困地区的劳动力参与其中,这样不仅解决了工资问题,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能够更多的接触社会。

第二,物流。贫困地区的农产品之所以走不出去,关键是基础设施不行,路不是很好走,运输成本很高。所以,有关部门下发一定的中央预算内资金,通过修路、建仓库等来解决物流问题,想办法把产品销出去。

第三,产品质量。因为贫困地区的产品往往是自给自足,所以在质量方面必然会存在一些问题,但我们同时看到,贫困地区的很多农产品也是原生态、无污染的,是真正的绿色产品,只是在某些方面达不到标准。于是我们就鼓励龙头企业采用“农户+合作社+企业”的模式,把工业化生产的一些程序和标准带过去,让他们按照标准化来生产,既保留原生态的一些优势,又能够引入工业化的标准,最后树立品牌意识、形成品牌产品。

第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这不仅能够增加当地贫困群众的收入,更重要的是外来或者发达地区的人到这些地方旅游,必然要跟当地的老百姓接触交流,将一些生活习惯和理念带过去,促进他们之间的相互交流。为了帮助贫困地区发展乡村旅游或者农业休闲旅游,有关部门实施了文化旅游提升工程,帮助这些地方开发旅游项目,包括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道路建设等,并组织开展了“乡村面对面”系列培训,以改善贫困地区的旅游接待能力。同时,通过各种媒体推介他们的旅游精品、经典项目,通过这种方式来增加贫困地区的就业和收入。

据统计,2019年,贫困地区的农村居民经营净收入4163元,比上年增长7.1%,增速加快2.7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即便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贫困地区的农村居民经营净收入也比上年同期增长了4.9%,远高于GDP的增长速度。可以说,消费扶贫已经成为带动贫困群众稳定增收的重要助力。

记者:在消费扶贫启动之后,企业也积极参与其中,请问国铁集团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

韩树青:国铁集团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脱贫攻坚和消费扶贫的决策部署,充分用好铁路行业企业优势,在持续深化铁路建设扶贫、运输扶贫、定点扶贫的基础上,积极构建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铁路消费扶贫体系,推动实施五项消费扶贫行动和服务保障机制。2018年以来,消费扶贫完成8.5亿元,今年实现6亿元。我们主要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

第一,组织开展定向采购。充分用好铁路企业200万职工的内部消费市场,积极开展铁路单位的“菜篮子”、职工福利和配餐中心定向采购,2018年以来直接采购贫困地区的农产品超过3亿元,其中今年有2.2亿元。

第二,持续加大扶贫產品进站上车。充分用好每年运送30多亿人次的客运市场,推进扶贫产品进站上车。到目前为止,在全国431个客流比较大的车站、2200多列高铁动车组设立了扶贫直销店或者专区,直采、直销国家级贫困县的扶贫农产品。

第三,构建“三网一柜”铁路消费扶贫平台。从去年开始,先后开发了面向广大网络订票客户的“12306”扶贫商城、面向动车WIFI用户的“掌上高铁”、面向企业集采用户的中铁快运商城3个电商扶贫平台。同时,在全国省会级车站及一些客流较大的车站,分批投放“铁路消费扶贫柜”,构建起“三网一柜”铁路消费扶贫平台,基本覆盖广大旅客网络订票、进站候车、乘车旅行等全过程的消费场景,搭建起扶贫产品和广大旅客的“爱心通道”,一方面扩大扶贫产品消费,另一方面也丰富、提升了旅客的出行和消费体验。目前,“三网一柜”平台上已经入驻的扶贫产品有4000多种。

第四,开展铁路建设消费扶贫。用好60余万铁路建设施工人员的消费市场,引导施工单位优先采购沿线贫困县的扶贫农产品。2018年以来采购扶贫农产品2亿元,其中今年达到1.4亿元。

第五,开展疫情防控期间的消费扶贫专项行动。加大铁路单位组织力度,多措并举及时助力解决企业的复工复产、贫困群众的就业增收和扶贫产品滞运滞销的难题,采购帮销挂牌督战县和湖北农产品1.2亿元。

在采取上述措施的同时,我们还进一步强化服务保障。一是强化带贫机制保障,引导企业最大程度地利益反哺。二是适时优化调整产品的品类结构,精准适配客户需求,帮助提升扶贫产品质量和品牌形象。三是利用好铁路媒体和丰富的站车广告资源,加大营销宣传,减免公益广告、平台入驻、场地使用费用。四是充分发挥好铁路的运输网络优势,实施精准服务和重点保障,尤其对贫困地区的扶贫农产品,组织开行“点对点”的运输专列、集装箱特色快运专列、高铁快运产品等,与社会物流企业合作形成高效的物流网络,最大限度降低产品物流成本,为促进消费扶贫提供有力的支撑保障。

记者:今年疫情发生以来,直播带货成为消费扶贫的一大亮点,但也存在着产品良莠不齐、售后服务不完善等问题。接下来如何提升贫困地区农产品供应的水平和质量?

童章舜:当前,由于贫困地区生产、加工条件相对落后,精深加工程度较低,特别是冷链物流设施相对不健全等因素,导致社会各界包括直播带货购买贫困地区农产品过程中,消费体验可能存在差别,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消费能力的充分激发。下一步,我们将与国务院扶贫办和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一起高度关注这个问题,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升脱贫地区农产品质量和水平,提升消费者参与消费帮扶的获得感。

初步考虑,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大力支持脱贫地区扩大规模化生产、健全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完善仓储物流设施,支持贫困地区农产品提升市场竞争力、提高市场参与度,并通过市场手段实现产品的优胜劣汰。二是采取一些激励约束措施,强化对市场主体的行为监管,推动消费帮扶工作不断向规范、有序、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记者:通过消费扶贫给贫困地区“输血”固然重要,但减贫脱贫最终还是要靠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请问发改委在培育和提升贫困地区“造血”机能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有哪些成效?

郭兰峰:到底该如何“造血”,我想至少有两个途径。

第一,产业。我们要“造血”,一定要围绕贫困群众的实际情况来解决问题。有的老百姓确实有劳动生产能力,也愿意走出去,针对这类人群就可以依托就业来解决问题;而有的贫困群众不愿意走出去,这就需要我们改变方式,在这些地方建立企业和打造地方特色优势产业,让他们在家门口就能上班,通过劳动致富。

第二,教育扶贫。其实很多问题都是由于教育滞后导致的,所以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在安排教育领域投资时都向这些地区倾斜,特别是向“三区三州”倾斜。通过教育,一方面帮助他们增强劳动技能,另一方面开阔他们的思想。

我认为,“造血”也是要一个过程的,不是一时一事的。比如,打造一个产业有时候要经过几年甚至几十年,对一个人的教育也需要达到12年,这些都需要一个过程,也需要各级政府和社会力量的不断关心,从根本上解决脱贫的问题,特别是致富的问题。

猜你喜欢

贫困地区攻坚农产品
比亚迪集团扶贫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三部门发文鼓励政府 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攻坚脱贫
农产品争奇斗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