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奥尔夫原本性音乐教育思想

2020-12-23张丽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0年12期
关键词:教育思想奥尔夫

内容摘要:奥尔夫(Karl Orff,1895-1982)——德国著名音乐教育家、音乐戏剧家、作曲家。由其创立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思想体系是一种民族多元文化的教育实践,是当今使用最广泛的音乐教学体系之一。奥尔夫在《为儿童的音乐》中提出“原本性”音乐,这是其整个教育思想的核心部分。本文章力图从原本性音乐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以及对原本性音乐进行多层次的解读,这有助于我们更深层次的认识了解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

关键词:奥尔夫 原本 教育思想

一.“原本性”音乐教育思想提出的背景

1.“音乐”存在方式、状态的变化。在对西方文明影响颇深的在古希腊文明中,音乐作为文化以整体形态的方式伴随着人们的劳动、祭祀、节日欢庆,在教育领域里,音乐与体育成为和谐发展人类精神与身体的重要支撑。经过漫长的发展基督教文化借鉴了亚里士多德的“通过知识走向本体”的类比方法,完成了物质与精神的分离。面对着音乐中“教化与娱乐”的两大功用,基督教毫不留情的使世俗音乐与教会音乐的分离,由此造成了舞蹈与音乐的分离。音乐学家斯宾塞曾经对此解释“基督教认为舞蹈表现的是能量过剩,这很适合去表现欢乐,但这就不适于表现在后来礼拜仪式中占据大部分位置的崇敬、服从和忏悔”①。动作的分离使得音乐要素中的节奏变得不重要,更加强调旋律充满虔诚的平缓。同时动作的分离也使音乐慢慢的失去了原本的形式与目的。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之后,词曲也随之分离。这一时期音乐与语言的统一遭到破坏,取而代之的是“伴词的鸣响”和具有神性的“纯器乐”表达对上帝的虔诚之意。随后,记谱方式的发展使得音乐创作与表演活动中分离,继而产生专业的职业音乐家,使音乐朝着更“专业”的方向发展起着重要作用。19世纪,伴随着科学主义思潮的兴盛,奥地利音乐理论家爱德华·汉斯立克为代表的“自律论”认为音乐也是一门科学,提出“不能把情感错误的牵涉到科学中”,使音乐与情感分离。

2.德国音乐教育地位的历史变化。18世纪以前,音乐教育无论是在基督教会内部还是普通学校里,一直以来都是德国教育的重要的内容。然而在启蒙运动时期之后,伴随着自然科学的兴起,学校的音乐教育逐渐的被消弱。到了19世纪初,德国的音乐教育彻底失去了“促进和谐人类发展”的重要支柱地位,而仅仅是作为“技术上的辅助学科”存在的。但是不得不注意的是在音乐教育的衰退之中,新的音乐教育思想也在逐渐崛起。当时,大多数学校的音乐教育的指导动机已经从“向上帝唱赞美诗”,逐渐变为世俗的教育目的——为个人灵魂的发展而歌唱。对于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的形成有着重大影响的卢梭反对向儿童“填鸭式”的灌输宗教信条,他认为音乐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规律,儿童的音乐教育首先要从发展观感开始,要唱适合他们自己的歌曲。进入20世纪,德国音乐教育界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由担任普鲁士文化负责人的凯斯滕贝格(Leo Kerstenberg)主导进行的学校音乐教育改革强调音乐不仅仅是一门艺术,应该纳入文化常识课程。音乐内部蕴含的其强大的创造力以及对心灵的滋养对于人的整体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提出“用音乐和通过音乐是人性教育成为可能”的任务。

3.新思潮涤荡下的德国音乐教育思想。在20世纪前后,德国作为一战战败国,开始重新审视自身内部的文化意识价值,此时世界范围内的艺术家的迁徙同时也促使各种文化进行迁徙,这一切都促进了德国音乐思想的变迁。古尼尔特·凯特曼在《回忆军特学校》一文中曾这样描述道:“令德国耳目一新的,首先是印度尼西亚华彩的舞蹈、迷人的皮影戏和甘美兰乐队的伴奏,继而又见识到浓烈的非洲舞蹈以及用于伴奏的节奏乐器和歌曲。”各种新的大量的“工作坊”和教育培训机构以及表现形式孕育而生:雅克达尔克罗兹的培训中心,鲁道夫拉班创办了艺术学校,表现主义舞蹈家玛丽·魏格曼运用鼓、锣、摇铃的合奏打破以往利用钢琴伴奏的形式。各个艺术家都纷纷的在探索与实践着自己的艺术理念与教育理念。德国的音乐教育处于一个重新定位与创新探索的时期。

4.非专业的音乐教育状况。奥尔夫先生作为一名专业的作曲家认为音乐教育不应只关注于音乐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非专业人才的音乐素质教育才应该是学校音乐教育关注的核心。非专业人才的音乐教育是进行专业教学的前提与基本,提高非专业音乐教育的水平是一切音乐教育的根基。学校的音乐教育应该为非专业人士提供能主动参与音乐活动的必要手段与信心。然而当时的德国音乐教育界更多的把非专业的音乐教育看作是业余式的表演,忽视了专业音乐教育与非专业音乐教育目的的差别。错误的认为非专业的音乐教育可以忽略必要的技艺,使得非专业音乐教育处于一种非常混乱的状态。

面对着音乐已经到“专业到完美”的分离,面对着人人都想标新立异的,对创造、发明的狂热,对传统的极度厌恶,以及种种的令人擔忧的音乐教育现状,奥尔夫停下脚步,通过回望历史,通过对自身文化的变迁与外来文化带来新鲜价值的冲击的深刻领悟、反思,仔细的思考什么是音乐,什么是音乐教育。奥尔夫的音乐教育思想正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产生的。

二.“原本”性音乐的含义

“原本的”(element)这个词汇是奥尔夫借助于古希腊先哲们探求世界时使用的概念,具有基本的、重要的,处于永恒地位的特性。当“原本”引入音乐教育时具有双重的含义。

1.材料的基本性。奥尔夫强调在教学中使用的音乐材料要具有基本性,以使每一个人的用音乐表达的愿望都可以得到满足。基本材料是“不求玄奥、规避复杂,摒弃宏大曲式和庞杂结构,首选简洁明快的形式,注入短小模进、固定音型和回旋曲式。”②但是原本音乐绝不是基本材料的简单堆积。在教学时教师通过给与学生一个“基本材料”用以刺激学生创造音乐的渴望,学生们以此为出发点,进行不断的尝试与探究。基本材料也许是一个人开始的,用固定的节奏型的拍掌,随后逐渐有其他人用不同的节奏进入,时而由这个人的节奏成为主导,时而又成为另一段独特节奏的演奏,每一个人都可成为主角,每一个人又会与其他人心领神会的应和着。一个个灵感源源不断的迸发,一个个美妙的新的、鲜活的、具有强烈生命力的音乐源源不断的流淌出来,此时材料已经变成每个参与其中的人的精神的体现。在这里面,基本的材料只是每一个人无障碍交流的保障。

2.是所有教育的根基。奥尔夫认为“原本的”音樂教育的教育对象是非专业的人士,然而这种非专业的音乐教育也恰恰是人们最需要的形式,同时也是专业音乐的基础。完整的、成体系的原本性音乐教育是进入专业音乐学习的必要前提与根基。同时,奥尔夫认为“原本性的音乐不应该仅仅成为一种辅助性的和次要的科目,而应该成为所有其他学科的根基。”③奥尔夫再一次的强调了音乐的原有的价值,它绝对不是可有可无的,它赋予儿童精神的力量的支持是无可替代的。在原本的音乐的世界里,儿童的生命得以生机勃发的成长,通过原本性的音乐唤醒儿童内在力量,一切的审美意识、创造性的灵感、儿童的人格力量得以完善。“音乐并不是我的目的,音乐只是我达到发散心灵力量的一个手段罢了。”音乐更重要的目的是完成人的教育!因此,在原本的音乐教育里,要积极帮助儿童寻求一种达到在实践、情感、认知之间的平衡关系,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平衡关系,要从促进人性的发展开始。音乐教育成为人自身发展中的基础。

三.音乐产生的本原

奥尔夫认为音乐源于人的内心,通过歌唱、演奏、动作等形式的相互配合,抒发心灵的真切感受,“音乐始于人自身”,音乐必须是从自己内心发出来的。音乐是对人生的理解与态度,音乐的存在不是为了“娱人”,而是要“自娱”“自乐”。因此原本性音乐它是一种人们必须自己参加的音乐,即: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演奏者参与其中。并且参与者并不局限于某个阶层与年龄或者接受了多少教育、天赋高低,只要具有渴望与创作的冲动,都可以有权利利用音乐进行表达。并且,每一人的表达都赋予自己强烈的个性,在自我表达的过程中,人和人之间或者人和乐器之间不断的交融与碰撞,心灵与思想、气氛与环境像是发酵剂般促使着语言伴随着动作与节奏,即兴的不断的生成与流变,充满了活力。这也意味着,在原本的音乐世界里,过程要远远大于结果,或者换一句话来说,结果只能体现在过程中,音乐是鲜活的过程存在。

四.音乐原本存在的状态

奥尔夫认为音乐从起源之初,就包含于人类普遍的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中,诗歌、舞蹈、音乐,甚至更多其他形式存在于各种劳动、宗教祭祀和庆典活动中,因此音乐必然是多种形式的综合体,而不仅仅是当时社会中普遍认为的“音本体”。儿童表现出的音乐同样也具有这样的综合性特点,哼唱、演奏、摇摆着的动作浑然天成在一起。动作使哼唱更富于力量与表现力,玩耍的乐器帮助儿童获得的丰富的音响。音乐教育中,要牢牢地抓住音乐原本存在的状态,才能从本质上对儿童实施正确的音乐教育。

参考文献

[1]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李妲娜、修海林、尹爱青编著.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奥尔夫教学发的理论与实践.第一卷,经典文选:1932~2010年汉英对照/(德)芭芭拉哈泽尔巴赫主编、刘沛译、康啸校,北京:中央音乐出版社.

[3]德国学校音乐教育概况,谢家幸、杨燕宜、孙海编著,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注 释

①斯宾塞.赫伯特-社会学的原则-第三卷,伦敦1986年版-210页.

②转引:奥尔夫教学发的理论与实践.第一卷,经典文选:1932~2010年汉英对照/(德)芭芭拉哈泽尔巴赫主编、刘沛译、康啸校,北京:中央音乐出版社,2018.4.p55.

③同上.p59.

(作者介绍:张丽,遵义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声乐表演)

猜你喜欢

教育思想奥尔夫
奥尔夫教学法在幼儿钢琴教学中的应用
浅议奥尔夫教学法本土化的应用——在“第一届中国奥尔夫教育大会”上的发言
浅论罗家伦的民族主义教育思想
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 办有气质的乡村小学
践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开幼儿美术之路
变动不居 与时偕行—奥尔夫音乐教育专家谈奥尔夫教学法在中国的本土化实践
困惑·解疑·感悟——评《嘀哩嘀哩》兼及奥尔夫教学法“本土化”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