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分析及提升对策探讨

2020-12-23舒银燕谭顺平

时代经贸 2020年22期
关键词:广西创新能力

舒银燕 谭顺平

【摘 要】“十三五”以来,广西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但仍存在海洋科技创新主体能力储备不足、研发投入不足、海洋科技人才培养能力滞后等问题。建议加大对海洋科技创新能力的金融、财税政策支持,强化海洋科技创新主体培育,创新海洋科技人才培养体制机制。

【关键词】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广西

科技创新是提高海洋产业竞争力重要举措。学术界关于海洋科技创新能力的研究增多,包括对区域海洋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李彬,2014;王静,2016;张彤彤,2018;许鲁秦,2017;王泽宇,2011),对海洋科技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李彩霞,2018),分析城市海洋科技创新能力的区域特征(揭晓蒙,2020)。“十三五”以来,广西海洋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海洋科技进步取得较大进展,但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已成为制约广西海洋产业竞争力提升的突出问题。如何加快科技创新提高广西海洋产业竞争力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广西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发展现状

本文主要从研发主体、研发投入、研发产出、海洋人才培养体系等方面对广西海洋科技创新能力进行分析。采用的数据均来自《中国海洋统计年鉴》,由于数据可获得性,最新数据为2016年数据,本文采用2016年相关数据进行分析。

(一)海洋科技创新基础进一步夯实

广西海洋科技研发机构数量增加,从2006年的6家增加为2016年的8家。通过与区外高校、研究机构合作,先后国家海洋局第四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北海基地、清华大学海洋技术研究中心北部湾研究所等科研机构,科研机构不断壮大,科研从业人员从2006年的160人增加为2016年的460人。研发投入逐步增加。海洋科研机构研发经费内部投入从2011年的2666.9万元上升为2016年的3258.7万元。海洋科研机构R &D人员人均研发经费拥有量从2011年的155.95千元/人上升为2016年的195.13千元。

(二)科研机构研究以试验发展和应用研究为主

广西海洋科研机构承担的课题以试验发展和应用研究类课题为主。2016年,在52项课题中,试验发展课题20项,占38.46%;应用研究类课题12项,占23.08%;成果应用类、科技服务类、基础研究类课题少。这表明广西海洋科研机构在试验发展类、应用类研究较基础研究、成果应用和科技服务方面更具优势。

(三)发明专利逐步增加

海洋科研創新产出数量逐年增加。2009年,广西海洋科研机构科研专利申请受理数仅1项,2011年为33项,2016年为26项,近6年来专利数量有较大增加。广西海洋科技专利授权数量在2011年至2015年有较大增加,拥有发明专利数量从2011年的2项增加为2016年的78项。

(四)海洋人才培养体系初步形成

广西加大投入,建立涉海高校,健全海洋专业体系,海洋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完善。广西北部湾大学的涉海本科专业体系逐步完善,广西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广西民族大学等高校先后设立海洋学院,广西大学设立海洋科学本科专业、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保护博士点,广西中医药大学建立涉海学科。

二、广西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科技创新主体创新能力储备不足

海洋科研机构少,科技创新人才储备不足。2016年广西仅有8家研究机构,占全国海洋研究机构的5%。在367个科研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107人,仅占29.61%,低于全国13个百分点。2016年,广西海洋科研人员367人,具有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的分别只有20人和79人,比重也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科研投入经费偏少

海洋科研机构经费少,与沿海省份研发投入差距大。2016年,广西海洋科研机构经费收入仅为1.4亿元(仅占全国比重的0.6%),在沿海省市居于末位。2016年,广西海洋科研机构R &D经费内部支出3258.7万元,仅占全国比重0.2%,在全国10个沿海省市中居于第9位,仅高于海南。

(三)海洋科技人才培养能力发展滞后

广西海洋科教发展先天不足,海洋人才教育与培养能力发展滞后。广西开设海洋专业的学校、研究机构数只有20个,占全国的3.7%;海洋专业博士、硕士点人数分别只有1个和4个。无论是从涉海专业学校数还是士博士点和硕士点数量等方面看,广西的教育数量质量与广东、山东、浙江、江苏等省差距大,海洋科技创新团队缺乏,科研和教学力量不能满足培养高层次人才需要。

三、提升广西海洋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议

(一)加大面向海洋科技创新的金融财税政策支持力度

加大财政资金向海洋科技创新领域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政策引导和杠杆作用,科技专项资金向海洋产业适度倾斜,支持其重大技术攻关和涉海企业技术改造升级。加强金融支持,加大对海洋产业和涉海企业技术创新、新技术新工艺推广的支持。创新海洋特色产业保险产品,降低涉海企业创新创业风险。

(二)强化海洋科技创新主体培育

加大投入培育科研机构和海洋科技企业。建立海洋企业孵化器建设与发展基金,重点支持园区建设海洋科技孵化器、涉海龙头企业创业苗圃、预孵化等前孵化平台。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围绕海洋主导产业、优势产业重大技术开展攻关,开展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完善海洋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激励机制、市场机制,搭建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完善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渠道。

(三)创新海洋科技人才培养体制机制

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完善人才引进和培养政策,强化海洋经济的人才支撑。加强本地高校、海洋研究机构和区外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建立人才飞地,联合培养创新科研团队和领军人才。强化广西高校和科研机构涉海专业硕士点博士点建设能力,夯实广西培育高层次研发人才和技术人才的基础。

(1.广西财经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经济学系;2.广西财经学院教务处,广西南宁 530003)

参考文献:

[1]李彬,戴桂林.基于组合模型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J].科技管理研究,2014(21).

[2]王静,李志,王祎.天津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科技与经济,2016(10).

[3]张彤彤.基于因子分析的广东海洋科技创新能力评价[J].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2017(12).

[4]许鲁秦,张锡宝.基于聚类分析的山东省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探究[J].海洋经济,2017(5).

[5]李彩霞,管红.海洋科技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DEA评价——以上海市为例[J].上海管理科,2018(10).

[6]张振举.生态文明背景下湛江绿色海洋经济发展模式选择及实践探索研究[J].时代经贸,2020(1).

[7]揭晓蒙,汪航,汪永生.中国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测度及空间特征——基于36个涉海城市的实证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20(10).

基金项目:广西科协课题“科技创新支持广西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研究”(桂科协(2019ZA-04);广西社科基金规划项目“基于生态效率优化的广西工业转型升级与区域生态治理的协同发展研究”(15BJL001);广西财经学院自治区级“海陆经济一体化与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协同中心”开放式课题 “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海洋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路径研究。

作者简介:

舒银燕(1979—),女,广西资源人,广西财经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经济学系,副教授,经济学博士。

谭顺平(1977—),男,广西资源人,广西财经学院教务处,助理研究员,泰国正大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哲学在读博士。

猜你喜欢

广西创新能力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教研协同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和我一起去广西
历届全国美展广西作品展(三)
历届全国美展广西作品展(二)
历届全国美展广西作品展(一)
2018广西版画邀请展作品选登
毛主席来到我广西
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