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能源革命背景下山西经济转型的路径

2020-12-23阎鑫

时代经贸 2020年22期
关键词:山西能源转型

【摘 要】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山西传统能源产业的发展陷入困局,生态日益恶化考验着发展的可持续性,转型发展成为了唯一选择。由于思想观念保守,缺乏科技创新活力和人才支撑,一股独大等因素,使得山西经济转型面临着难解的困境。文章从创新引领能源新发展、对接“一带一路”实现能源的开放发展和体制机制变革释放能源领域的活力三个角度提出了能源革命背景下山西经济转型的路径。

【关键词】资源诅咒;能源革命;技术创新;开放发展;体制机制变革

一、山西经济为什么要转型

纵观山西经济发展的历史,不难发现山西独特的资源优势、地形位置和历史文化条件,决定了山西在全国的重要位置。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中央根据山西煤炭资源得天独厚的优势,稳固的重工业发展基础,认为在山西可以大规模地发展能源工业,提出了“尽快把山西建设成为一个全国的能源基地”的战略决策,使山西经济步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六五”、“七五”十年间,山西不仅为全国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使山西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处于全国中上游水平。作为全国能源重化工基地的山西,为全国输送了大量的煤炭、电力和其他高耗能产品,但在市场改革、技术创新、开放发展等方面却远远落后于部分省市,同时,大规模的重化工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使得山西的生态也遭到了严重破坏,山西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了发展缓慢的迹象,与兄弟省市逐渐拉大了差距。

(一)传统能源产业的发展陷入困局

当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换挡,越来越多的传统能源企业陷入了成本上升、订单减少的困局,昔日的“资源优势”成为了“资源诅咒”。原因就在于驱动资源型经济增长的动能不足:过去是靠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大量的劳动力投入为煤炭产业发展带来了成本优势,纷至沓来的民间资本为大型煤机设备的投资提供了资金支持等。大规模能源重化工业的发展带来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副作用:矿难频发、采煤沉陷区多发带来生态破坏和村落易地搬迁、煤炭产能严重过剩等。资源型经济赖以增长的产业结构亟待转型升级,唯有转型升级,才能凤凰涅槃,才能持续健康地实现经济发展。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自然地,能源领域也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突出体现在能源领域主要矛盾的转变:过去,我国能源发展着力解决的是供应短缺的问题、“有没有”的问题;当前,在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下,我国能源发展要着力解决的是能源供给“好不好”的问题。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客观上要求我国的能源发展既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着力补齐能源供给短板和民生用能短板,有效地解决贫困偏远地区的用能用电服务仍显不足等现实问题,也要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贯彻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的理念,以高质量能源更好地服务经济发展。

(二)生态恶化考验着发展的可持续性

在“唯GDP”论的影响下,长期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严重地破坏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生态恶化、环境透支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威胁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些污染,与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有很大关系。由于陆域资源禀赋上的“贫油少气”,以煤为主的化石能源长期是我国能源消费的主体(2017年煤炭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60.4%),煤炭燃烧排放大量二氧化硫、二氧化碳和烟尘,形成煤烟型大气污染。山西这种资源型地区的生态恶化问题更为突出。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山西省累计生产煤炭192亿吨,占全国的1/4,其中70%外调,覆盖了全国2/3的省份,有“点亮全国一半的灯,烧热华北一半的炕”的说法。而这份荣耀背后,却是生态资源环境被严重破坏的代价:除了煤炭燃烧带来严重的大气污染,进而显著提高了各种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外,煤炭开采使得地处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带的山西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山西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短板之一。

二、山西经济转型的困境

(一)思想观念保守

在思想观念上,没有完全冲破依赖石化能源来实现经济增长的传统和旧体制机制的束缚。山西发展的落后,归根结底在思想观念的守旧落后,必须坚决冲破制约改革创新的无形壁垒。停滞僵化是没有出路的,倒退回去更是没有出路,只有一往无前,解放思想,将改革进行到底,才能蹚出一条转型发展的新路来。思想的保守导致了在对外开放问题上,封闭较多,开放不足,稳妥有余,开拓不足。

(二)缺乏科技创新活力和人才支撑

受要素禀赋初级化特征的影响明显,山西能源领域产业的产品中初级产品居多,附加值低,处在微笑曲线的底端。基础性、原创性的核心技术研发能力欠缺,能源领域科技水平偏低,高精尖人才缺乏、产业化集群化发展滞后,能源的技术革命缺少有力的支撑。究其原因,一是客观短板制约能源科技的发展。大规模能源企业大多为国有企业,管理模式、用人制度等较为僵化保守,缺乏能源领域的技术领军人物,制约了能源革命的推进。普通工人则局限于從事简单的体力劳动,不能适应能源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高层次能源领域人才和技术工人数量上的缺口,使得能源行业的整体发展受到了掣肘,与科技活力强的地区相比相差甚远。

另一方面,山西本土存在着“资源诅咒”,资源优势使得资源型产业不断扩张,而疏于积累人力资本,难以形成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动力。过度依赖资源发展经济的地区,其人力资本的投入难以得到高回报率,人们接受教育改变命运的意愿普遍较低,从而也导致了具备高素质条件的劳动力的外流,当人力资本的积累越来越少时,科技的创新就变得极为困难和缺少机会。显然,资源优势对人力资本的积累形成了“挤出效应”。

(三)一股独大导致经济活力欠缺

2019年山西企业100强发布,前五名为潞安集团、同煤集团、焦煤集团、阳煤集团、晋煤集团5家企业。这五者均为煤炭企业,5大煤企的营业收入超过其他95家企业的总和;五者均是国有企业,入围百强的民企数量虽多,但规模远不及国企。这说明山西产业结构中,煤炭“一煤独大”,山西企业股权结构中,国有股份“一股独大”。这“二独”正是当下山西经济的真实写照,而“二独”也是引发山西经济许多问题的重要原因。

“一煤独大”的后果就是经济缺乏韧性,容易受到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属被动型经济。一煤独大,挤掉了其他产业的发展空间、扭曲了发展机制、破坏了发展环境,而现阶段更是出现了市场失灵等效率低下等问题。煤炭行情高涨,不愿转型;行情低迷,无力转型;行情适中,不急转型。几十年积重难返。山西的“一股独大”,又是“一煤独大”的结果。山西国有企业集团股权多元化改革推进缓慢,国有股“一股独大”,开放发展的活力不强。

三、山西经济转型的几条路径

(一)创新引领能源新发展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驱动经济的动力由要素和投资转变为创新。技术创新是进行能源革命的必要准备,山西能源革命的关键就是抓好核心技术重大科技专项。立足山西“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禀赋特点,在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煤层气和可再生能源的开采利用、能源产业物联网建设和能源产业链条的延伸等方面做好技术攻关,抓好能源类重大科技专项的立项、调研、论证、转化等工作,捋顺产学研一体化的体制机制,真正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从融资平台到硬件平台,到产学研一体化的推动,再到创业创新人才的吸引、培育和发展,形成系统的创新创业生态圈。如可以设置不同类型企业的创新孵化器,使得同一类型的企业能共享同一硬件平台,分担高昂的硬件设施费用、实验费用等,同时还为它们创造了相互合作、共同进步的机会。每一家孵化器都应是集孵化加速、风险投资、科技成果转化于一体的综合创业服务平台。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要加强能源专项人才的培育。作为能源重镇,山西能源类高校屈指可数。应当乘着转型综改的东风,整合能源类科研院所的力量,建立数所能源领域高规格、高质量的高校,同时大力引进全国的能源人才,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改造提升传统能源装备,加大力度开发高技术新兴能源装备,推动能源产业向智能化高端化转型发展,为山西能源革命的推动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为各类人才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政务服务,从自然人的出生到后事为其提供了良好的居住环境和民生配套设施,保证引得来人的同时留得住人。

(二)对接“一带一路”实现能源的开放发展

当前,世界各国都需要面对能源安全这一重大议题。能源安全对于能源进口国和出口国来讲都是相对的、有成本的,绝对的能源安全是不存在的或者是成本极高的,合作可以实现成本最小的能源安全。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国通过共同努力加强能源合作,可以最低的成本保障本国的能源安全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发起的与有关国家的双多边机制,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实现了沿线国家与地区的资源共享和配置。而重要节点城市的参与,让“一带一路”从理念转向现实。对于城市来说,尤其是我国中西部腹地城市,融入“一带一路”,将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处在内陆地区的山西,更应当发扬明清时期晋商“走西口”的精神、拿出开辟“万里茶路”的勇气,主动对接“一带一路”,抓住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机遇,加强能源合作,保障能源安全。

对接“一带一路”,山西应当“走出去”。“走出去”具有必然性:山西煤炭行业能源装备、煤炭能源产能过剩,可以在产业转移过程中消纳过剩产能;山西能源资源结构煤多油少气少,油气能源使用存在大量缺口;山西为内向型经济,外向程度低,经济外向化红利大。同时,“走出去”具有可能性:多年来煤炭行业积累的技术优势和巨大的煤炭产能是支持山西走出去的王牌。积极参与国际能源合作,大力推动能源装备、技术和服务“走出去”。鼓励能源企业凭借自身的优势践行“走出去”战略,开展国际化经营,提升国际化水平。从资金、信贷上支持大型能源企业整合资源、抱团出海,分散投资风险,共同拓展东南亚、非洲、欧美市场。鼓励能源企业在投资环境良好的一些东南亚、非洲国家投资建厂,“投建营”一体化运营,并与当地政府联合建设能源产业工业园区,为当地经济服务。

对接“一带一路”,山西应当“请进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源资源丰富,但能源资源开发水平相对较低,基础设施薄弱。同时,支持能源企业把国外先进的能源项目、设备引进山西,对引进的先进项目和设备进行补贴。积极面向全球招募能源类高科技人才。对于引进的海外能源类高层次人才,政府应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解决其后顾之忧,让其安心从事能源领域的技术研发,为山西打造全国能源革命排头兵提供智力支持。

(三)体制机制变革释放能源领域的活力

能源领域体制机制的变革,首先要正确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即政府在保证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前提下,管好市场管不了的或管不好的事情。一方面,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不能压制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法无禁止即可为,积极推行“负面清单”,激励企业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保证了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的高效率。能源领域的新发展,政府不能随意干预企业的经营活动,还原能源的商品属性。政府在提供适度政策支持的同时,也应适时让企业回到市场的熔炉中经受历练,在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则面前,真正有实力的企业才会更多地涌现出来。另一方面,该伸的手要伸到位。市场不是万能的,当市场失灵的时候,就是政府该“伸手”的时候,要明确政策标准和尺度,提高决策水平。良好的市场环境,需要政府立规矩定标准,做到政策标准清晰、便于企业实施执行。确保帮助要给到真正干事创业的企业,通过政策的限制拒绝浑水摸鱼的“搭便车者”。

其次要發展好混合所有制。在新时代,为了激发国有能源企业的活力,政府应大力推动国有能源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即国有资本与员工入股资本相结合,员工持股分红,这样可以全面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混合所有制改革可以更好地发挥各种所有制的优势,使得企业更有活力,发展更有动力。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山西 太原030012)

参考文献:

[1]王雅秋,李桂平.山西打造全国能源革命排头兵的内在逻辑、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J].经济问题,2020(1).

[2]乔永胜.当好全国能源革命的排头兵[J].前进,2019(7).

[3]冯升波,周伏秋,王娟.打造大数据引擎推 进能源经济高质量发展[J].宏观经济管理,2018(9).

[4]吴刚,刘虹.中国能源革命与煤炭的思考[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

[5]王志浩.“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中亚能源合作研究[J].时代经贸,2017(24).

作者简介:阎鑫(1988—),女,山西太原人,硕士研究生,中共太原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室讲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宏观经济等。

猜你喜欢

山西能源转型
呕心沥血,奉献山西农业
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转型升级
揭示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
Right to Roam
2019年度山西最美科技工作者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丰富的能源
新时期旅游转型发展思考
好大的方块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