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业4.0”背景下创新型教师培养模式探讨

2020-12-23张旭刘韬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20年10期
关键词:工业4.0创新型制造业

张旭 刘韬

【摘要】工业4.0是为了进一步提升工业竞争实力、改善现有工业制造领域而提出的战略规划。通过正确认识以及分析、梳理工业4.0的发展与规划,找到与之适合的教学培养方式,为我国未来的制造业人才培养做出具大的推动作用。在此背景上,深刻理解工业4.0的内在含义,寻找探讨工业4.0背景下创新型教师培养模式,是我们未来高校教育能够更好的培养出适应工业生产的合格毕业生的关键。

【关键词】工业4.0 创新型教师 培养模式

工业4.0计划旨在全面提升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并试图在制造业现有的基础上,将信息技术更好的引入到工业生产当中,使之最终形成将人、物、互联网为一体的特有价值链体系。工业4.0计划是德国经过长期的分析和评估提出的战略计划,其意图是将先进的CPS技术作为支持,将之融入到自身的“物理制造信息系统”中,并通过产业价值链系统构建政策支持、产品市场、技术系统、人才培养“四位一体”的智能制造产业。其中人才培养作为智能制造中顺利实施的重要环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在现有工业4.0的背景下,进行创新型教师的培养,是进行人才培养能否成功的关键。因此,我们在现有工业4.0背景下进行创新型教师培养模式的探讨,寻求更加合理高效的教师培养方式。

一、工业4.0战略规划及关键

1.工业4.0战略规划

德国政府在2012年首次提出了“信息物理系统综合研究计划”详细讨论了CPS理论和技术系统在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的关键技术。随后,德国政府于2013年正式提出了工业4.0发展战略规划。为了从更高、更全面的角度提升对工业4.0的解读和实践指导,德国政府于2015年4月正式推出升级版工业4.0。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政府也全面开展工业4.0战略规划。

通过学习德国的工业4.0战略规划,我国通过一系列的强有力的措施意在搭建更加合理、完善、科学的工业发展模式。从目标上来看,德国期望借助“工业4.0”继续领跑全球制造业,保持德国制造业的全球竞争力,抗衡美国互联网巨头对制造业的吞并。而在2015年3月的全国“两会”期间,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首次公开披露了《中国制造2025》的制定情况,表示中国大约需要用三个十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并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中国制造2025》也就是“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一个十年期行动纲领,它是一个路线图,有具体的时间表——通过实施《中国制造2025》规划,用10年的努力,让中国制造业进入全球制造业的第二方阵。

2.工业4.0的核心关键

工业4.0的关键就是人才教育,当前国内现有1万多所中等职业学校,1000多所高等职业院校,近3000万名中职学生,只有不到5%的学生达到了工匠水平。为此,张贵平专程来到北京参加两会,“关于实现‘中国制造2025大国工匠人才培养”。张贵平指出,一是依托我国经济发展的产业优势,引进国外优质资源,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建设高职院校。二是建立健全工业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的激励保障机制,引导工业企业在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确立、专业设置、课程改革、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教师培训等方面发挥作用。三是我们应该加强建设高职院校教师的创新能力,只有在提升教师创新能力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指導学生进行创新型学习,才能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四是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满足不同层次工匠的“中国制造2025”需求。

二、当前高校创新型教师缺乏的原因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应用人才的主要阵地,应当符合国家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专业设置,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创新型人才储备,但现实是,中国的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一直批评,较低的社会认可的输出,不能很好地为当地经济服务。如何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符合地方经济发展和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高校教学中教师缺乏创新性,主要与以下几个问题密切相关。

1.缺乏足够的创新型课程

在教学过程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以课程为基础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方法的改进,创新习惯的培养,创新人格的形成,都应该通过创新课程来实现。然而,目前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与创新课程体系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基本情况是公共课程与专业课程分开,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分开,课程相互独立,存在着严重的障碍。通识教育课程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修课,但在跨学科课程和创新方法论课程中却鲜有发现。所有这些都使得学生难以发展创新所需的整合、沟通、合作和技能。创新课程的缺乏已成为制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创新人才的首要问题。

2.缺乏足够的创新型教师

当前,高职院校教师主要是普通高等教育毕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毕业后直接教学决定了他们普遍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但缺乏参与工业企业创新项目的经验,对工业企业的工作模式和行业标准不清楚。缺乏创新的工作经验导致教师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尤其是在项目实践中。

在大多数情况下,企业与学校并没有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企业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参与度较低。由于成本、效益等因素,企业往往不愿意将真正的项目引入学校,与师生共享高质量的资源。学校的各种管理制度未能为技术工人进入教室开辟一条绿色通道。因此,企业帮助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效果是有限的。因此,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团队本身并不是一个创新团队,也不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无法自然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工业4.0”背景下创新型教师培养模式

随着工业4.0智能生产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教育传统的人才培养标准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因此,教育的发展应不断适应科技进步和生产方式转变的需要,培养“创新驱动”“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的新型人才。在教学过程中,应从调整人才培养标准,改革课程结构体系,结合政府、工业、大学和研究机构与多渠道教育渠道,不断完善现代教育体系,以培养一群现代制造业人才和高技能和高品质。

1.让教师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针对工业4.0时代提出的大国发展战略。高校教育应紧跟国家战略步伐,积极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以适应智能时代的变化。在工业4.0的发展趋势下,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入融合,制造业沿着智能发展的道路不断前进。在未来,制造业的模式将在智能控制系统,机器人和自动化,和技术的发展将提出新的要求的技能人才,和传统的人才培养目标侧重于适应工作技能将无法适应新产业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首先应具备综合的专业能力和素质,中国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应调整建立人才培养的“新标准”,以培养一批高素质和高技能复合型人才与计算技术、数字技术、自动化技术、管理和服务技术综合性人才。

2.让教师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首先,根据产业的布局与发展,教师应该更加科学合理的在专业教学中加大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通过不断的专业结构调整来应对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教师的创新型教育一方面表现在教学过程中与时俱进的专业化教学,同时表现在帮助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生产的需求,从而实现教育的整体优化。

其次,指导教师构建与理论、实践相结合的综合课程体系。在工业4.0时代,智能生产模式不断增加对新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势必影响教师教学的课程结构。想要实现创新型教师的培养,就要指导教师在课程设置过程中使学生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的交替。在教学主体方面,学校可以与企业、行业合作,指导教师管理教学过程。在教学内容设置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确保学生毕业后能直接适应专业岗位,继续保持学习能力。此外,技术的相互融合也提出了对跨学科人才的需求,跨学科的职位越来越普遍。因此,在对教师进行创新指导时,学校应该在课程设置上打破原有的专业界限,让教师为学生提供跨学科、跨专业的技能辅导。

再次,指导教师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工业4.0时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尤为重要。因此,通过教师创新思维的培养,指导学生认识到自己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任务与意识。让学生转变学习思路,把自己当作学习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思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进行独立自主的学习。

3.指导教师进行教学质量监控,建立完善的人才跟踪体系

想要培养合格的創新型教师,就要严格指导教师的日常教学内容,严把教师的日常教学质量,制定严格的课程标准和实施方案,进一步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将教师的教学行为作为日常考核的内容,这与教师对优秀的评价、优先级的高低和职称的晋升密切相关。要建立教学督导小组,不时的开展上门听力活动,把教学标准作为日常工作抓。同时,要加强对企业导师的管理,严格审核其资质,明确其工作职责。只有这样,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才能共同为学生提供强有力的指导,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和企业实习等环节。

建立完善人才素质跟踪体系,跟踪调查毕业生就业情况,是院校获取社会对人才素质反馈,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手段。因此,应建立有效的人才素质跟踪体系。一方面,指导老师跟踪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及时了解企业的实际生产需求,这样可以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完善课程设计,从而更好的发现课堂教学与实际企业生产之间的差距。另一方面,通过,通过不断的人才素质跟踪调查,对教师的创新型教学也能进行不断的修补,从而更好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工业4.0预示着未来制造业将全面进入智能生产时代。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不仅要抓住发展机遇,更要迎接工业4.0带来的各种挑战。工业4.0时代,制造业的生产、技术和经营方式将会发生革命性的变化,这必然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们应该加强教师的创新综合素质的培养只有教师具有较强的综合创新能力,才能培养出高素质、高水平的综合复合型人才,才能使得我国制造业呈现更健康、合理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谈毅.工业4.0对德国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的冲击及其应对[J].职业技术教育,2015,(1).

[2]蔡中兴.供给侧改革视域下高职院校对工业4.0时代的适应性研究[J].教育探索,2016,(8).

基金项目:苏州市职业大学校教改项目(SZDJG-18027)。

猜你喜欢

工业4.0创新型制造业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汉诺威工业展聚焦“工业4.0”
高等教育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