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罚性教育的“道”与“术”
2020-12-23杨步义
内容摘要:惩罚性教育必须以“爱”为前提,以“有效”为标准,以“帮助”为目的。教育者要通过“规则”来进行惩罚,要遵守“相关性原则”,要注意“适度性惩罚”,要在惩罚后进行“及时抚慰”,这样才能真正触动被教育的心灵。
关键词:教育 惩罚性 心灵 规则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凡是需要惩罚的地方,教师没有权利不惩罚;在必须惩罚的情况下,惩罚不仅是一种权利,而且也是一种义务。”
可见,“惩罚性教育”向来就是教育方法的一种,不必回避,也无法回避。
但是我们要正确的看待这个问题,如果理解错误,就会误人子弟,乃至祸患无穷。
下面我就从“道”和“术”的角度来谈一谈。
一.所谓“道”,就是怎么看待“惩罚性教育”
教育有两个核心,一是找到被教育者的优点,帮助他们保持和发扬,二是发现被教育者的缺点,帮助他们纠正与改进。
所以,宽容与鼓励是一种教育,因为它可以實现第一个目标;批评与惩罚是另一种教育,因为它可以达到第二个目的。
善于宽容与鼓励的教育者,是圣贤;善于批评与惩罚的教育者,是智者。凡是优秀的教育者,向来都是圣贤与智者的结合体。他们既有浓浓的爱心和足够的耐心,用漫长的时间等待孩子的成长;他们也有审慎的判断和果断的决心,用当头棒喝警醒迷途中的羔羊。
教育者,无爱不存,无威不立。所以,惩罚,也是教育的一种。
前提是,这种“惩罚”必须以“爱”为前提,以“有效”为标准,以“帮助”为目的。任何以“教育”为借口的情绪发泄或暴力满足,都是伪“惩罚性教育”,必须准确区分,并且坚决杜绝。
二.所谓术,就是怎样进行“惩罚式教育”
(一)用“规则”来惩罚,而不是随心所欲
有益的惩罚与有害的惩罚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这是事先的约定,还是即兴的暴力。
真正的教育者,都会事先与被教育者共同制定科学而有效的集体规则,来提醒可能犯错的人,来惩罚已经犯错的人,或者来奖励遵守规则的人。
它具有三个特点:首先,要“共同制定”,而不是教育者的自作主张;其次,要“科学有效”,而不是暴君式的恐吓威慑;第三,要“有罚有赏”,而不是让全班人心惊胆战。
总之,用科学有效的规则来进行惩罚性教育,才能让犯错者心服口服,并引以为戒,这是教育者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二)遵守“相关性“原则,而不能随意盲目
很多时候,我们的惩罚性教育是有偏差的,比如背书出错就打手,写字不认真就打屁股,考试不及格就罚跑步……试问:肉体的疼痛可以改善记忆力、改变学习态度或提高学习成绩么?如果可以的话,街头的流氓和监狱的警察才应该是最好的教育者。
所谓“相关性”原则,就是“哪一处出错,就在哪一处弥补”,比如常见的抄错字就罚抄写,背不出就罚背诵,这种惩罚,就不是以让教育者“恐惧”为目的,而是以“帮助”改错为目标。
所以,学生没有认真打扫卫生,那就罚他多打扫几次;学生早上迟到,就罚他下次来的比别人都早一点;不尊重班委,就“罚”他做一天的班长;说脏话,就罚他背诵文明用语;欺负同学,就罚他为班级做好事……
总之,遵守“相关性”原则,惩罚性教育就可以让犯错者心甘情愿地受罚,并且使他们知道错在哪里,怎样才能改掉错误。
(三)注意“适度性”惩罚,而不能伤及心灵
如上所述,惩罚的目的是为了“帮助”而不是“教训”,所以惩罚的力度应以“触动”为界,而不能导致“伤害”。
比如学生迟到了,你可以罚他写一份检讨,而未必非要把它关在教室外面;学生带手机到学校了,你可以让家长到校拿回手机,而未必非要当场把手机砸掉;学生作业没有完成,你可以放学后把他留下重新完成作业,而未必非要当众把作业撕掉摔在他的脸上……
一种是让他觉得难受,一种是使他觉得难堪;一种是让他有所触动,一种是使他颜面扫地。
总之,与改正错误相比,保护学生的自尊更加重要。
(四)惩罚后要“及时抚慰”,而不能听之任之
真正有效的“惩罚性”教育,必然能使孩子幡然悔悟,痛改前非。但是,只要是惩罚,就难免有疼痛,甚至会有伤口。有的可以很快痊愈,有的却可能留下永久的疤痕。
所以,在孩子认识到错误后,教育者一定要肯定他们的改变,表扬他们的进步。然后在接下来的教育过程中,及时发现他们的优点,适时鼓励,帮助他们准确认识自我,找到自信,从而在学习与成长的道路上,走得更好,走得更远。
在孩子的眼里,每一位教师都是正义、崇高和智慧的化身,他们既有着母亲般的温柔,也有着父亲般的宽容,还有着天使般的善良与爱心。
其实,孩子们并不害怕教师的惩罚,就像他们并不害怕父母的批评与训诫。前提是,这种惩罚应该是温柔而有力的,而不是简单而粗暴的。
正如傅维利教授所说:“惩罚教育是一把双刃剑,是一种危险的、高难度的教育技巧。而秘诀是真爱,让爱产生教育的智慧。”
(作者介绍:杨步义,江苏省徐州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基础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