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美术教学中如何激发幼儿想象力
2020-12-23张慧
内容摘要:早些年重视高中教育,近几年重视的是学前教育,并且随着教育的改革和生育政策的开放,社会逐步出现早期教育、教育辅导机构、幼儿园的崛起。在教育的科目中有很多,但现在大家几乎都注重美术教育这一科目,美术教育培养审美教育、德育教育等等,美术开发逻辑思维、想象力、创造力,并且现在美术涉及到各个领域之中,美术教育是学前教育的一部分,在教育中应尊重让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
关键词:学前美术教育 儿童心理发展规律 想象力 创造力
一.学前教育应如何顺应幼儿的心理发展
学前教育必须要遵循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这是设置课程必须要知道了解所考虑的,幼儿想象力具有超现实的思维特点,应当抓住这一特点,不要让幼儿的思维去被束缚,应当引导幼儿把这黄金期这一特点有效地发挥出来,学龄前这一阶段是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的黄金点。有研究表明发现,幼龄儿童在这一时期右脑的发育要快于左脑,右脑是创造感性的创造想思想,而人们的左脑是与数学有关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幼龄儿童来说创造力、想象力、创想是他们独一无二的,与生俱来的都有特点,这种想象有他们所理解的和不理解的,这个范围是不可估计的,幼龄儿童可把可把一切理解和不理解的事物都通过特们的想象、创造思维通过他们所想表达的方式呈现出来。
美术本身是一种作为艺术表达形式,具有创造等形式手段的表达,学前教育应顺应幼龄儿童对美术具有这种独特的天赋去引导与开发,让幼龄儿童在对美术表达式不应局限与制度约束,让幼龄儿童发挥他们的天性,可以天马行空的想象创造,帮助幼儿将其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思维通过教师的引导,通过美术作品展现出来,要帮助幼儿通过创作的手段把这种超现实的思维的归纳总结。要注重幼龄儿童的身心发展,通过美术作品的内容知道心理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不能忽略幼童的兴趣和创新的能力,更多要聆听他们内心的想法,不要幼童在被人的控制下和操作下在艺术的大门外所徘徊,应引导和开发让孩子释放天真,走入兴趣艺术的大门内,这是美术教育能称得上合格的教育,优秀的美术教育的基础与前提是注重幼童的心理发展,促进幼龄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为首要目标。
二.学前美术课堂应抛弃旧模式,走入创新的模式
就现在的学前教育美术涉及的领域有早期教育、幼儿园、美术培训机构、小学。在这些学前教育的美术里面都存在“照葫芦画瓢”,教师首先把一节课的流程及课程的模式定好,在上课的过程中让小朋友跟着教师指定的模式去上课,在绘画时,教师画什么小朋友画什么,根据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把内容传送到儿童的大脑中,授课的地点就是教室,这种的传统的授课模式完全教师是主导,儿童是被动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美术少儿机构越来越多,都是打着开发小朋友的逻辑思维,锻炼小朋友手、脑相结合,但是他们也都是在传统的模式中在上课,为了迎合家长,在家长的头脑思维里面,儿童学绘画就是把什么画像,比如家长让小朋友花朵花,目的是为了画像,所以培训机构不得不去迎合,在课堂中教师画一笔交朋友也跟着画;假如这节课的主题是《长头发的狮子》也是通过图片去观察,在绘画时也是教师告诉小朋友如何去绘画,教师画一笔儿童画一笔,“照葫芦画瓢”的模式,只有头发是创新创想点,根据自己去设计发型和颜色。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没有思考,没有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性的思维,只是在被动的接受,学前教育应遵循学龄儿童的思维方式为主要的根本目标,让他们去认识世界、理解世界的万物,并且这个时期儿童而好奇心、敏锐的观察都是这一阶段的心理特点,想象力丰富、精力充沛、对会泽薄弱,在传统模式的教学课堂中教学具有规则性,课堂纪律这是传统课堂中强调出现的,教师给学生的灌输,对学龄儿童具有束缚性。再创新的科技时代教学模式应创新的开发,引入新的授课模式,要以学龄儿童的心理发展与学龄儿童天真的想象力、创造力为特点去开设课堂。
三.学前美术课堂应如何走入创新模式
1.教育即生活
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回归生活,杜威在理论中强调教育要以现实生活为基础,教育要切合实际,社会、家庭、学校相结合具有一定的关系,但是传统的教育把这几项分离开,在教育的过程中没有是教育得到良好的教育,从而使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缺失了一些东西,在传统的教育过程中我们以为盲目的给儿童灌输知识,让他们缺失了天真。所以说传统的教育没有关注儿童的心理成长规律和自身的需要,只是一味把知识强赛给学生,在教育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学生的自身需要,把课堂的主导性教导学生的手中。
美术课程可以学习前人写生的习惯走入生活,探索大自然,如在大班上学期美术课程中《向日葵》,在新形式的课程当中我们就可以带领小朋友走入自然界,让他们化身科学家去探索,去真正的了解向日葵的生长方式,向日葵本身的结构,向日葵的颜色到底是什么样子的等等知识,之前我们就已经提到这一时期的儿童好奇心很大,并且好具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让他们去了解,在做中就学习到了知识,做后通过美术绘画作品把他们所了解到的表现出来,在这一过程中教育体现了儿童的个性同时尊重了儿童而差异性,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学生是主体,这都符合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在这一理论中强调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成主体性,让学生成为主体发挥主动能动性,我国目前的教育还是缺少学生成主体性的,这样的活动也会让学生喜爱,在这种新形式的教学过程中,儿童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才得以发挥展现,不至于泯灭天真,会让儿童得到他所需要的,最后再通过他自己的语言组织把他所他了解知识与想象的事物告诉教师与其他同学,这样有锻炼的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敢于大胆的表达的自信心理。
2.艺术和游戏
皮亚杰在他的许多著作中提到儿童的认识来源于动作,知识来源于活动,活动是思维发展的基础。皮亚杰的理论“游戏发展阶段理论”。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都喜欢玩耍,在玩耍的过程中他刻意寻找自我,在游戏中去体验,去探索,幼儿整个身心的自由与和谐,幼儿处于放松、一种最富动力性的狀态,是人可以达到的最美好的状态。这种状态是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让幼儿游戏的理由不应该只是游戏能让他们获得经验,成为学习的主体。儿童在游戏的过程中会启发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在游戏体验当中让儿童寻找到自我、自由,在游戏中儿童主导者。在游戏当中去体验,游戏的本质就是实践。
中班美术课程中有《大怪鱼》在课堂设置的环节可以让小朋友模仿潜水者去海底世界探索,教师可以先把道具准备好,在游戏中儿童的画笔也好,纸张也好,能使用的一切工具都是他的游戏,并且在游戏当中儿童游戏机的规则,自己的想法,他们在游戲的环节中就是主体。给小朋友带上5D眼镜,这样就更身临其境,在他们观察时,就可以在傍边提出问题,比如海洋是什么颜色的,里面都有什么?都看到了什么?大怪鱼在哪里?大怪鱼长什么样子?最后的结论就是大怪鱼长的奇怪所以叫大怪鱼,最后的美术作品出来一定是不一样的,儿童生来就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想象与创造出来的作品也是如此,在游戏前儿童带着好奇心来的,在课堂中去探索发现,整个过程开发孩子的智力,让儿童乐在其中。在手工课程当中也是如此,通过游戏去学中做,儿童不同年龄有不同的游戏课程设定,在课程中只要你明确儿童是可课堂当中的主体,教师是引导着,并且自由在游戏当中儿童能够找到自我需要,也是遵循儿童的心理发展和规律为目的开设的。
3.在“做中学”
当代“做中学”科学教育改革明确针对科学教育而言,“做”和“学”特指科学探究活动和科学学习。通常是通过学生提问或通过教师提出一个源于学生生活的问题,让学生运用全部感官“摸、尝、看、闻、听”,引领着学生主动地探究问题的答案,在探究中逐步构架起自己的知识结构。
“做中学”科学教育改革的核心就是让儿童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做”的过程比杜威和陶行知“做”的过程更明确和精致。
“做中学”科学教育改革非常重视教师的作用,认为教师的首要任务是为儿童创设一种情境,使儿童能在这种情境中发现和思考问题;当问题提出来以后,教师是要引导学生去探索,帮助孩子构建新知识;教师在整个教学中是儿童探究过程的合作者、联络者、组织者、帮助者和引领者,而不是控制者、策划者和主导者。
参考文献
[1]张志鹏.浅谈如何开展学前美术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2017.
[2][美]简.杜威传(修订版)[M].单中惠,编译.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
[3]王任梅.幼儿园艺术课程中游戏精神的失落与回归[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9.
(作者介绍:张慧,江汉艺术职业学院学前教育学院美术教师,研究方向:学前教育,油画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