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释意理论视角下的《交替传译》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2020-12-23刘梦婷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0年12期

刘梦婷

内容摘要:《交替传译》是翻译本科专业(BTI)核心课程之一,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交传活动所需的各项口译技能,发展口译能力和素养。本文借鉴巴黎释意理论,结合BTI教学特点和本校实际,提出“4S-CDR”课程教学模式。

关键词:交替传译教学模式 BTI 释意理论

1.引言

BTI办学的快速增长推动了口译研究的发展,但是与其他学科相比,口译研究在国内起步较晚,口译教学研究还有较大空间。“国内学者对本科口译教学宏观层面的探讨多于微观层面”[1],多为纲领性文件,而对具体口译教学实践还缺乏全面和系统研究。《交替传译》作为BTI核心课程之一,其教学模式效果至关重要。本文借鉴释意理论,对口译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思考,旨在探索出既符合BTI教学特点,又符合校情和学情的《交替传译》课程教学模式。

2.释意理论的基本观点

释意理论(The Theory of Sense)上世纪六十年代兴起于法国,在以巴黎高等翻译学校为主阵地的会议口译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充分应用和检验,对BTI教学模式研究有很好的指导意义。该理论提出口译过程可视作一个基于“意义(sense)”的“三角模式”,即“源语—意义—译语”。翻译的对象不是语言符号,而是交际意义。口译过程围绕意义单位,可分为三个步骤:理解(源语)、脱离源语语言外壳和重述(目的语)[2]。其中“脱离语言外壳”强调译者要结合语言和认知知识,在语篇层面理解源语意义,重构交际意义,进而进行口译表达。

根据笔者的口译教学实践,学生在源文较短的情况下仍然记不住,信息传译不完整,口译表达不连贯,使用语言不规范,但不能简单归因为学生听力口语水平不行。良好的双语知识和应用能力固然是口译活动的重要前提,但并不意味着语言能力不强的人就不能学口译。通过释意理论可以指导学生摈弃对语言形式进行机械记忆和转换的错误习惯,学会释意翻译,掌握相应的口译技能,并在口译训练中继续强化语言能力。

3.释意理论指导下的《交替传译》教学模式

释意理论提倡翻译职业化教育,语言知识、主题知识和百科知识是基础,职业翻译方法是核心[3]。其中,语言知识和语言外知识是源语理解和意义产生的基础,也直接影响着选择译语和生成言语的能力。职业翻译方法则主要指“寻找篇章意义并建立意义对等的方法”,具体包括听辨篇章意义、分析内容、利用形象化等手段记忆信息内容、复活大脑中的被动意义、清晰和准确表达等[4]。口译教学模式应当围绕帮助学生掌握这些技能来构建。鉴于此,笔者参照释意理论提出的口译理念和步骤,结合本校学情,提出针对《交替传译》课程的“4S-CDR”教学模式。4S指的是Sense(意义),Skill(技能),Strategy(应急策略),Supervision(质量监测),贯穿于整个课程教学始终;C=Comprehension(理解),D=Deverbalization(脱离语言外壳),R=Reproduction(重述),对应释意理论提出的口译步骤。各个板块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一个动态的教学模式。

3.1“4S”

交际意义(Sense)是贯穿口译活动全程的核心。比如学生反映单词句子都听得懂,但就是记不全或者记不下来,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未能突破语言符号的表层。教师要向学生反复强调构建信息意义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将注意力从语言符号转移到信息意义上,学会听意义。

口译活动的各个步骤都离不开相应的口译技能(Skills),理论指导下的口译技能训练和自动化是交替传译课程的重难点,需要结合课内学习和课外练习。下文会详细介绍释意理论指导下各阶段口译技能的内容和训练方法。

交替传译是一种即席翻译,现场可能会遇到各种突发状况,比如现场干扰较大导致译员听不清讲话人,讲话人没有停顿让译员翻译,术语不会翻译等等。因此口译教学中很有必要运用模拟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多种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常见的应急策略(Strategy)。

此外,口译职业化要求口译教学要全面提高质量意识,加强质量监控(Supervision)。学生容易过于依赖教师的评价,但是仅仅依靠教师的质控是不够的,需要增加自我监控、小组监控和全班监控,监控既要关注交际整体效果,又要关注译文的语言和知识层面,既要加强课程内监控,又要鼓励学生通过口译实践、比赛和证书考试等全面深入监控、测试和反馈口译教学效果。

3.2源语理解

口译活动始于听力理解,通过听来接收信息,并通过逻辑分析来构建意义。根据释意理论,源语理解是一个抽象思维过程,恰如其分的理解是语言知识与语言外知识动态互动的结果,需要译者进行“认知补充”[4]。教师可以采用合适的教学材料和方法,帮助学生提高源语理解的技能。

首先,要根据学生能力发展规律和技能训练目标来选择教学材料。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材料难度稍高于学生的实际语言水平即可。若教材中的材料难度过高,应酌情进行简化和改编。还可结合本校马术、烹饪、物流等优势特色专业,侧重选取相关专题的训练材料,既符合口译活动跨学科的特点,又能帮助学生在训练中积累语言外知识。听力材料应当加入非标准语音的部分,提高学生的语音适应能力。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我国与欧洲、亚洲、美洲国家经贸交流愈加频繁,BTI学生很有必要进行非标准语音听力训练,以更好地适应非英语母语人士的口音。此外,还要注意根据听辨技能训练目标来选择材料,比如为了帮助学生掌握逻辑分析技巧,可相应选择空间、总分、因果等逻辑性较强的材料。

其次,课前要给学生提供相关交际背景关键词或材料,提前积累主题相关的语言外知识。一来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译前准备的习惯,二来可以帮助学生发展“认知补充”的能力。课堂上可以让学生进行摘要复述和综述,训练工作记忆和信息重建能力。训练材料长度和要求应当从易到难,可以按照“母语听力复述—外语听力復述—转换训练”的顺序依次推进。听力复述练习非常关键,可以帮助学生训练听力、分析、记忆、信息重组,乃至逻辑表达技能,为之后完整的交替传译训练打下良好基础。

3.3脱离源语语言外壳

在口译活动中,“脱离源语语言外壳”并无明显的始终或边界,从源语听辨和理解开始,译者就需要脱离语言形式,构建交际意义。根据释意理论,译者要自觉忘记语言表层结构,将显性语言分析加工成隐性言语,也就是“意义单位”,从而可以更好地储存在工作记忆或者笔记载体中。“意义单位是翻译中帮助建立等值的最小成分”[3]。脱离语言外壳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需要学生“一心多用”。训练开始不宜加入笔记法,可以先从无笔记交传开始,从短语、单句转换逐渐过渡到短段落转换,练习材料宜从学生比较熟悉、难度较低的材料逐渐过渡到更加专业、陌生的材料。

交替传译不同于一般的联络陪同口译,对译者的精确度和耐久力都有更高的要求,因此学生在经过一定量无笔记交传训练后,需要学习笔记法,在进行源语理解的同时,完成“脱离语言外壳”,并记录笔记。教师要引导学生由少及多,刚开始只记录数字、专有名词和术语等。之后,学生在笔记法中根据从框架到细节到原则,逐渐加入关键词、连接词、开头和结尾等。教师可并在学生练习后进行笔记法示范,让学生参照示范和自身记录习惯进行反复训练,找到精力分配的最佳模式。笔记法并无固定模式,记多记少和具体笔记符号的使用因人而异,能够有效帮助译者传译准确、完整即可,因此笔记法教学应将重点放在笔记法记录原则、结构和符号构成上,对学生个性化的笔记符号和记录方式不做硬性规定。另外,学生的源语理解能力有差异,教师应向学生强调笔记只是记忆辅助,精力要优先分配给听辨、理解和记忆上,否则即使记下了笔记也无法解码,得不偿失。

3.4重述目的语

交替传译具有即时性,要求译者基于源语理解,快速重组交际意义,进行口译表达。释意理论强调译文与源文的意义等值,但除了专有名词、数字、单一意义的词汇、固定词组等需要直接代码转译之外,译者不必追求机械意义的等值,可借助语言知识和语言外知识,用恰当的方式加以表达[4]。换言之,学生在尊重信息传译的完整和准确性的前提下是有一定的自由度的。

为了提高BTI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加强学生口译实践能力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翻译职业化教育势在必行,口译表达讲评可以充分借鉴口译行业质量标准。结合当前国内翻译行业要求和本校实际,CATTI英语口译三级(交替传译)口译实务评分要求有较好的参考价值。具体来说,译者需要发音正确,吐字清晰;语流顺畅,语速适中;能够运用口译技巧,传递原话信息,无明显错译、漏译;无明显语法错误。BTI学生的口译表达问题包括信息传译不准确、完整,表达有卡壳、重复等不流畅现象,重读位置不对、吞音等发音问题,词语搭配不当、句子结构欠完整等语法错误。这些问题既源于学生语言能力不足,也有表达习惯的原因。语言不规范的问题成因比较复杂,较难短时间内提高,建议把教学重点放在学生的释意能力、表达流畅性、逻辑性和发音问题上,优先解决表达习惯的问题,帮助学生建立学好口译的信心,循序渐进提升口译表达的语言质量。

4.结束语

《交替传译》作为BTI核心课程之一,旨在帮助学生发展交传口译技能,同时继续提升语言知识和能力。本文观照巴黎释意理论,提出了“4S-CDR”教学模式,有助于解决当前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特别是为本校交传教学提供新思路。后续可以在此教学模式的指导下开展教学工作,根据教学效果来进行调整和优化,并推广到其他口译课程。

参考文献

[1]周以.我国本科口译教学研究综述—基于核心期刊的调查[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12),141-143.

[2]范丽娟.法国释意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J].文学界(理论版),2011(9):70-71.

[3]勒代雷著,刘和平[译].释意学派口笔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4]刘和平.翻译学:口译理论和口译教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

本文系武汉商学院校级教研项目“基于释意理论的翻译专业口译教学模式研究—以《交替傳译》课程为例”【项目批号:2019N00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武汉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