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的俄罗斯特色文化
2020-12-23万赛禹
万赛禹
内容摘要:随着中东铁路的修筑,俄侨开始侨居哈尔滨,完全改变了哈尔滨社会的自然历史进程,使之在外来资本主义的强力之下,由一个以分散的自然村落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社区系统迅速崛起为近代化都市。而几万、几十万俄侨长期侨居哈尔滨,必然给哈尔滨从器物到精神,从行为方式到价值观念,从文化教育到风俗习惯等方面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即便在今天的哈尔滨仍能体会到当年俄侨文化的遗存。哈尔滨中俄共存的文化正是“一带一路”建构中的一大亮点,哈尔滨在黑龙江与俄罗斯远东文化交流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从而推动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哈尔滨的俄罗斯特色文化 “一带一路” 中东铁路 文化交流 俄侨
在世纪之交,由于中东铁路的建成,座落在松花江岸上的哈尔滨,首先引起从事中国俄侨问题研究学者的关注。现在已经出现了一些学者们的专著,以及那段生活见证者们的回忆录。其中包括对社会和文化发展情况的分析。现有的文献资料证明,哈尔滨俄侨的社会文化当时达到了相当高的发展水平。①这种独特文化对当今的文化建设以及国家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所以,该文化的发扬和传承是值得我们进一步去研究的。
文化遗产是当时历史信息的载体,俄侨文化对哈尔滨城市文化有着显著的影响。②哈尔滨的俄罗斯特色文化具有双重性质:一方面,它是俄罗斯文化的延续;另一方面,它又是上个世纪前五十年哈尔滨文化的组成部分。应当说这两种性质是同时存在的。这个具有双层性质的文化,从它诞生那天起就已经与哈尔滨同呼吸、共命运,与哈尔滨生长在了一起,成为哈尔滨的一大特色。③现在,保护这一文化、研究这一文化、发扬这一文化,是建设文化大省、文化强省所必须的,是“一带一路”建设所必须的。
一.中东铁路的创建所产生的哈尔滨俄罗斯文化
中东铁路曾是哈尔滨的俄罗斯特色文化赖以产生和存在的基础,并且正确认识中东铁路是正确认识哈尔滨特色文化的前提。中东铁路又称“东清铁路”、“东省铁路”,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沙皇俄国在中国东北地区修筑的一条铁路。这条铁路是中俄工人共同修建的,也是由中俄两国共同管理的。哈尔滨的俄罗斯特色文化也是中俄两国共同创造的产物。曾经,哈尔滨的俄罗斯特色文化在教育、科研、文学、新闻出版、宗教等领域都有十分突出的成果。
教育:俄国人一向注重教育,在中东铁路沿线,尤其是中东铁路管理局所在地哈尔滨开办了大量的学校。1898年10月10日,中东铁路局在哈尔滨香坊开办了哈尔滨历史上第一所小学。1903年8月在哈尔滨道里区开办了最早的私立学校。1920年俄侨创办了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的哈尔滨工业学校(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前身)。1926年创办了当时哈市唯一的药学学校-哈尔濱药剂师传习所(后并入哈尔滨医科大学)等。此后总共开办了74所中小学校及包括哈工大在内的8所高校。俄侨建立了多个乐团、乐队、歌剧团、合唱团。于1921、1924、1927年先后成立了音乐学校、高等音乐学校、音乐专科学校。哈尔滨最大的音乐团体是俄国古老艺术研究会(ОИРСИ),1938年起归中东铁路管理局管辖。阿龙·夏洛穆夫创作了中国第一部交响乐《北京胡同》,他也是聂耳写成《义勇军进行曲》谱子后的第一个配器者。俄国头号歌唱家夏里亚宾等也来哈尔滨演出过。俄侨还培养了中国近代冼星海、马思聪、傅聪、谭抒真、刘天华等大音乐家。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芭蕾舞学校,培养了中国最早的芭蕾舞演员。俄侨艺术家们丰富了哈尔滨的艺术生活,俄罗斯的传统艺术风格对这个城市产生巨大影响。
科研:东北地区的科学研究活动随着中东铁路的建造逐渐活跃起来。多个科研机构,如东方学家学会(1908)、满洲农业协会(1912)、东省文物协会(1923)等。
文学:俄侨作家在哈尔滨的文学生活非常活跃。哈尔滨有俄侨诗人50多位,作家100多位。俄侨文学成了两面镜子:一面反映了俄罗斯情况;另一面反映了俄侨生活的哈尔滨、黑龙江、中国的情况④。
新闻出版:作为舆论喉舌的哈尔滨俄侨新闻出版物,是随着中东铁路的修筑在这里出现并不断发展的。哈尔滨俄侨的新闻出版物基本上以俄文为主,形式有报纸、杂志、著作等多种,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宗教等多领域。报纸主要有:《哈尔滨每日电讯广告报》(Харби- нский Листок Ежедневных Тел- еграм и Объявл- ение)、《哈尔滨公报》(Харбинский Ве- стник)、《新生活报》(Новая жизнь)等。杂志主要有:《亚细亚时报》(Вестник Азии)、《边界》(Рубеж)、《民族》(Нация)等。书籍主要有:《蒙文专用词典》(Сло- варь многольск- их терминов)、《俄国事业在满洲》(Русское дело в Маньчжу- рии)、《哈尔滨市及其近郊》(Г.Харбин и его пригороды)等。
宗教:随着中东铁路的修筑,俄侨把他们信仰的宗教也带到了哈尔滨,大致上哈尔滨俄侨信仰与教派可分为俄罗斯东正教、俄国旧教、莫罗勘派教、阿尔明尼亚教、天主教、基督复临安息日会教派、新福音派、巴基斯特教派、犹太教、伊斯兰教等多种。俄侨在哈尔滨及中东铁路沿线共建立了60多座教堂。
这个以俄罗斯族人为主、曾占哈尔滨居民多数的俄国侨民群体,的确是创造了上个世纪前五十年哈尔滨文化的辉煌。如今这个俄侨文化鼎盛时期的盛况已经消失了。但是,目前依然还存在着若干遗留下来的元素。比方说,中央大街依然光彩照人;哈工大发展的越来越好;松花江铁路大桥还保存得很好;索菲亚大教堂依然存在;大直街、果戈里大街依然充满喧嚣;音乐传统依然存在;俄侨的著作也遗留了下来;马迭尔宾馆还在营业中;秋林公司的大面包、香肠、哈尔滨啤酒、格瓦斯依然很有名气;男人依然喜欢戴礼帽,女人依然喜欢穿布拉吉……等等。
这样的文化,令人们钟爱至极。哈尔滨俄罗斯特色文化是连结哈尔滨人民、黑龙江人民和俄罗斯人民心灵的友谊纽带,而这种文化也成为“一带一路”上中俄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我认为,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中俄文化交流的建构中,在中俄关系、尤其是黑龙江与远东地区的关系中,哈尔滨这个城市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哈尔滨的俄罗斯文化也是中俄文化交流的重要一环,对于这种实际存在的重要文化遗产,我们要好好保存、充分利用。
二.哈尔滨俄罗斯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随着中东铁路的修筑,俄侨开始侨居哈尔滨,侨居在哈尔滨的俄侨对哈尔滨的城市文化在不同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发挥着各种各样的作用。
一个城市的建筑直接体现着这个城市的精神面貌。城市建筑风格特征的形成,与其自然环境、物质技术以及社会历史诸条件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哈尔滨地处寒带,建筑物需要良好的保温措施;周围地区自然资源丰富,且又处于中东铁路交通枢纽位置;再加上建筑设计者们都是帝俄旧制教育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所以哈尔滨的建筑风格以古典的俄罗斯建筑为主。从建筑的角度来看,哈尔滨市具有非常鲜明的文化特征,这取决于中国传统建筑、俄罗斯建筑、欧洲巴洛克式建筑、文艺复兴时期建筑、19世纪浪漫风格以及许多其他类型和风格的影响力。⑤早在二三十年代,哈尔滨便以“东方莫斯科”、“东方小巴黎”之称在国内外享有盛名,其中的寓意主要是根据城市建筑风格而言的。
俄侨长期居住在哈尔滨,与当地人民长久而频繁的交往中,衣食住行等生活习俗在交往的过程中产生了影响,使当地人们的部分风俗逐渐同化,由此构成了哈尔滨习俗文化的“乡土特征”。俄侨文化服饰的影响,使哈尔滨人敢穿爱美蜚声中外;在饮食文化上,西餐是随着俄侨驻足哈尔滨的。在哈尔滨餐厅的菜单上可以看到有很多种类的汤、热菜、冷菜、饮品和甜食等,这些菜肴中有许多是由俄罗斯侨民带来的,也有一些菜品深受俄罗斯的影响,带有俄式特色,深受哈尔滨人的喜欢;哈尔滨人的住宅“装修热”,在全国来讲是兴起最早、持续的时间最长的,受俄侨居住文化的影响,每一个家庭迁新居后,墙面要刷油或贴面,地上要拼板或铺毯;1903年中东铁路全线通车后,铁路运输成为人们的主要交通工具,而哈市内公共汽车的运营,也使人们生活节奏加快,更贴近于现实社会。俄侨的语言丰富了哈尔滨的语言文化,上世纪,有人编过顺口溜,“握手拿瓜摸,都拉时气好。来了个戈比旦,開着马神车,搂着玛达姆,喝着俄特克。奶油斯米旦,列巴大面包,水桶维得罗,拦波电灯泡。没钱喊涅肚,有钱哈拉少”。现在在哈尔滨市道里去有个菜市场,过去叫“八杂市”(базар),其实“八杂”是俄语“集市”的译音,现在一些哈尔滨老年人仍在沿用这种叫法。东北人常把蹲监狱说成蹲“笆篱子”,“笆篱子”就是俄语警察局(полиция)的音译。在日常用具方面,人们把水桶叫“维得罗”(ведро),把电灯泡叫“拦包”(лампа),把自来水龙头叫“格兰”(кран)⑥。此外,俄侨当年的宗教习俗、婚嫁习俗、丧葬习俗等都对哈尔滨人产生了深刻影响,使哈尔滨形成了有别于其他城市的特质习俗文化。
“历史文化遗产是独一无二的文化载体和人类历史发展的见证,具有时代性、不可再生性和不可替代性,具有符号和象征的作用,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⑦哈尔滨的俄侨对哈尔滨市所产生的影响以及遗留下来的特色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俄侨工商业促进了哈尔滨经济社会的发展,俄侨中的革命宣传与活动,促进了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俄侨不仅对中国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杰出贡献,他们的文化活动还促进了哈尔滨与世界的文化交流。这些遗留下来的文化对我们来说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而哈尔滨俄侨的文化活动正是为今天“一带一路”框架下中俄的文化交流打开了一扇窗户,为中俄的文化交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我们提供了具有深远意义的研究话题。
三.哈尔滨俄罗斯文化的发扬
“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文化是一个城市,一个民族以及一个国家灵魂的体现,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就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所以文化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以及世界之间的交流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自然应该被我们所重视。
作为对俄合作中心城市,哈尔滨成功举办了很多推动中外的文化交流活动。自2010年起,每年在黑龙江举办,集文化贸易与文化交流等多种形式于一体的中俄文化大集,是两国文化交流史上前所未有、中俄两国在边境毗邻地区跨境同期共同举办的大型文化交流活动,构建了国际上毗邻地区跨境文化合作与交流的新模式,为我国持久有效地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提供了一种因地制宜、务实有效的样板。⑧2015年8月28日首届中俄文化艺术交流周在哈尔滨举行,至今已经圆满举办了三届。该活动成为中俄两国人文领域互鉴、增进友谊的载体,为有“音乐之城”之称的哈尔滨注入了新的文化元素。二十世纪初,随着中东铁路的通车,黑龙江省成为西方文化艺术传入中国的重要中转站。俄罗斯油画对中国的近代艺术尤其是新中国美术创作和美术教育体系创建和发展产生了极其重大的作用。基于该文化的传承,2019年哈尔滨国际冰雪节俄罗斯油画展开展,取得了圆满成功。除此之外,2017年7月在哈尔滨举行的首届中俄文化艺术论坛。“中俄互评人文交流领域十大杰出人物”“中俄文化交流年”等等活动都是对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也是中俄关系友好向前的标志。当年所遗留下来的哈尔滨俄罗斯文化在今天的传承和发扬是牵动着人文交流的纽带,对“一带一路”未来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对于我们来说,了解、发扬该文化是十分重要的一步。
黑龙江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刘学清认为,在上世纪初,声乐歌唱艺术(美声)通过“中东铁路”进入中国,促使中国声乐特别是美声艺术在技术上、声音质量和美学思维方面都大大跃进。圣彼得堡国立大学И.В.钦巴尔从艺术教育体系角度,探讨了俄罗斯经典艺术流派保存与发展的历史经验和现状,他指出,现代中国对俄罗斯美术流派的学习、传承与发展,是俄罗斯艺术教育体系得以全面复兴的重要因素。北京舞蹈学院副研究馆员王彬从俄罗斯芭蕾的历史经验研究出发,认为俄罗斯芭蕾为现当代芭蕾艺术发展确立了基本美学追求与方法规范……
文化艺术不仅是国与国之间关系的重要纽带,更成为全球化语境下国际政治、经济交往的前提与基础。对于哈尔滨的俄罗斯文化,我们应该保留其固有的历史性、民族性和人文性,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使其成为当今社会中具有时代性、多样性及多元化的物质文化财富。在未来发展中,哈尔滨城市文化中的俄罗斯元素会成为拉近哈尔滨与俄罗斯政治、文化、经济关系的纽带,为中俄关系的新发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⑨
四.结语
近年来,黑龙江省发挥对俄合作传统优势,深化与俄远东州区全方位合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如今,我们仅仅看到哈尔滨的俄罗斯文化这一亮点的重要性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采取行动和措施,传承该文化,发扬该文化,我们要利用这个机会,将哈尔滨俄罗斯特色文化的发扬纳入“一带一路”建设的结构中,深入挖掘它的政治价值,经济价值等等,进一步推动黑龙江与俄罗斯远东合作的发展,推动黑龙江与俄罗斯远东命运共同体关系的形成,推动中俄文化艺术智库的区域合作,推动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注 释
①叶·塔斯金娜,王莉娟.论哈尔滨俄侨文化生活[J].俄罗斯文艺,2012(01):50-54.
②于湘琳.民国时期哈尔滨的俄侨文化[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
③李延龄.哈尔滨特色文化:一带一路上的亮点[J].俄罗斯文艺,2018(03):155-157.
④李延龄.哈尔滨特色文化:一带一路上的亮点[J].俄罗斯文艺,2018(03):155-157.
⑤范丽丽,孟英丽.浅析俄罗斯侨民对哈尔滨城市文化形成的影响[J].边疆经济与文化,2020(03):6-7.
⑥刘昱洁.俄侨文化对哈尔滨的影响[J].区域治理,2019(42):103-105.
⑦陈俊东.文化遗产的价值分析及其保护路径[N].湖北日报,2007-05-24.
⑧中俄文化交流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升温.光明网-《光明日报》,2017-04 -2610:46:02
⑨赵博雅.俄罗斯元素在哈尔滨城市文化中的作用[J].西伯利亚研究,2015,42(02):66-68.
(作者单位:大连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