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隐喻思维对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2020-12-23朱小婷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0年12期
关键词: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启示

内容摘要:隐喻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段,也是一种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本文主要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探讨隐喻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并结合教学实践总结出教学启示,以期促进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隐喻思维 对外汉语 词汇教学 启示

一.引言

词汇作为语言的唯一实体,把形式、意义、功能和结构联系起来,是构建语言大厦的一块块砖头。但从目前情况来看,汉语词汇不仅数量庞大,而且意蕴非常丰富。这导致词汇教学日益演变成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难点,不仅教师难教,学生记忆也成为问题。如何采用有效的学习方法将教师的词汇教学与学生的学习有机联系,提高学生掌握汉语和运用汉语的效率,引发了学者们极大的关注。在这个问题上,束定芳和汤本庆认为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认知语言学为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探究思路。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不仅是一种极为普遍的语言现象,更是学习语言时重要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可以帮助汉语学习者学习汉语,也能促进其对汉语的理解。

二.隐喻与隐喻思维

其实,隐喻无处不在。“隐喻”一词来源于希腊语“metapherein”,原义是指把一个东西从一个地方送到另一个地方。但随着语言学的进步,莱考夫和约翰逊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提出“隐喻是一种认知和理解世界的方式,隐喻本质上是从始源域向目标域的跨越映射。目标域是要认识和理解的对象,始源域是用来认识和理解目标域所要借助的概念。”[1]也就是用一个已有事物来帮助理解新事物。对于隐喻的分类,公认的是莱考夫和约翰逊的分法,他们将隐喻分为空间隐喻、结构隐喻和实体隐喻三大类。

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隐喻思维就是借助概念间的相互联系,用已知概念解释未知概念、具体事物解释抽象事物的思维方式。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把事物进行比较,突出其不同点与相似处。例如:“轿车甲虫般前行。”用甲虫爬行的特征来比喻轿车的行驶特征。隐喻思维,用一事物来寓意另一事物,便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汉语词汇。

三.隐喻思维与汉语词汇演变

在词汇意义演变研究中,胡壮麟总结过“语言符号的新义性和多义性都离不开隐喻,隐喻在意义结构和词义变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2]36事实上,汉语词汇意义的演变与隐喻思维确实密切相关。

(一)构词中体现隐喻思维

人们在构造新词的时候,首先在概念上将一个范畴隐喻化为另一个范畴,再将一个词语隐喻化为另一个词语。这样创造的新词,能有效减少人们对新词的抵触,同时增强了人们对新词的认识。在这里,以身体器官“头”为例。《现代汉语词典》中“头”的本义是指人身体的最上部分或动物身体的最前部分。[3]在隐喻思维的作用下,人们把这种人体范畴中的认知体验隐喻到其他事物中,出现了“灯头、线头、山头、床头”等一系列表示物体顶端的词语。

(二)隐喻思维使词义延伸

人们常常在旧有词汇的基础上,通过隐喻思维的不断创新和联想,来给予旧有词汇新的意义和解释。一种是通过发音的相似来使汉语词义得到延伸,以“杯具”为例。“杯具”延伸为“悲剧”,从“杯子、茶具等的总称”延伸为“遇到不好的事情”。另一种则是通过意义相似使汉语词义得到延伸,以空间方位词“上”为例。“上”的本义既可以表示动态意义上的“向上”,也可以表示静态意义上的“处于较高的位置”。但随着运用的广泛,“上”由空间意义的上升延伸为“量的上升”(价格上涨)等。蔡龙权曾认为“隐喻过程中的语义转移为语词的意义扩展提供了平台,是词义产生的重要理据。”[4]这些词语通过隐喻思维,同义和多义间也建立起了联系,为我们提供理解一词多义的新途径。

(三)隐喻思维影响词义发展方向

其实,隐喻思维方式与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也有着紧密的联系。“龙”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神灵之物,人们崇拜它、敬佩它。运用隐喻思维创造的与“龙”有关的词语“龙腾虎跃、龙马精神”都是符合其积极向上、拥有强大力量的精神。语言的词汇还会受到民族特有的社会情况、风俗习惯的影响和制约,如“帽子”一词本义是指戴在头上保暖、防雨、遮挡日光或用作装饰的物品,后来演变为“这件事情与我无关,别往我头上扣大帽子”,这里的帽子受到历史文化的影响具有了“比喻罪名或坏名义”的意思。这可以表明,人们的隐喻思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从而对词语的发展方向进行影响和限制。

四.隐喻思维对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Hatch认为作为认知和语言的纽带,“隐喻在词汇习得和思维的发展过程中,总是在起作用。”[5]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教师运用隐喻思维讲解词汇,可以增强词汇课堂的趣味性。学生形成隐喻思维,不仅能掌握大量的汉语词汇,还能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和认知能力。

(一)教师要提高对汉语词汇隐喻能力的认知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能力、文化素养和知识储备会影响到上课效果。这要求教师要充分了解隐喻思维在词汇中的应用,特别是在解释新词新语的含义。随着时代的发展,再不断更新自我的隐喻词库。很多汉语学习者都会有这样的疑问,如“很中国,女生,阳光,男人”等这样的词语搭配是否正确。其实,“很+名词”这类结构是凸显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该事物某一个典型特点。“很中国”凸显的是“中国的特色,中国人的特点”。

(二)教师要注重基本范畴词汇教学并适当拓展

人们最初认识世界都是从认识基本范畴的事物开始的。“基本范畴相对于较高和较低范畴更容易被人们所感知、认识、命名、习得和记忆。”[6]55基本范畴词构成了基本词汇和词的本义。教師在实际教学中要带领学生认识基本词汇并引导学生正确运用。如“吵”和“炒”,“吵”本义是“声音大而杂乱”,与嘴巴相关;“炒”本义是“把食物放在锅里翻动使它变熟”,与“火”相关。这样讲解,汉语学习者能区分两个词的区别,掌握运用的技巧。这时候,教师还可以告诉学生与“炒”相关的词语还有“炒作、炒股”,这些词语的出现是由于“炒”与火相关,延伸有“使其加热、沸腾”的意思。

(三)教师要将隐喻教学与中国文化传播相结合

汉语词汇中许多隐喻性词语往往可以反映出中国文化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如“懒猪、猪脑袋”等动物隐喻词,教师不仅要对学习者解释清楚“懶猪”是指猪懒惰的特征,还要对具体的文化含义层层分析,告诉学生“懒猪”是将猪懒惰的特征映射到人身上,同时还有类似的“胖猪、猪狗不如”这些词。最后引导学生明白:“猪”在中国文化中隐喻的是“笨和懒”的意义。教师在讲解时将隐喻词语中本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差异之处要讲清楚,这有助于学生培养不同的语言思维和隐喻思维,更好地学习中国文化。

(四)教师要引导学生培养隐喻思维和积累隐喻

学生隐喻思维的养成需要教师不断的引导和指正,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中国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传统。教师可以利用一些图片和其他工具,帮助学生对比已有概念和新知概念。同时让学生收集含有隐喻的词语,比如常见的动物、身体、颜色等隐喻,丰富自己的知识内容,再以不断的练习来巩固知识。最后能在具体语境中分析和总结隐喻,构建自己的汉语知识体系。

五.结语

词汇是交际的奠基石,对于汉语学习者来说掌握大量的词汇非常重要。但记忆词汇要讲究方法,在认知中形成隐喻思维,从基本范畴词汇和词的本义出发,再学习词的延伸意义,在实际运用中总结词汇。只有在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努力下,才能促进学生掌握汉语词汇,发挥出隐喻思维对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最大作用。

参考文献

[1]George Lakoff & Mark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M].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2]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4]蔡龙权.隐喻理论在二语习得中的应用[J].外国语,2003(06):38-45.

[5]严世清.隐喻能力与外语教学[J].山东外语教学,2001(02):60-64+88.

[6]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介绍:朱小婷,安徽大学文学院2018级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在读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

猜你喜欢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启示
浅论对外汉语听力课教学热身环节中中文歌曲的应用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的现状与改进策略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