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春与理想的奏鸣曲

2020-12-23周国瑞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0年12期
关键词:鉴赏奏鸣曲理想

周国瑞

内容摘要:诗作者陈阳是革命老区红安县的一名现在校高三女学生,她创作的一组小诗《春暖花开》《时光不老》《夏至将至》,以季度时令为中心来抒情咏怀,表达了一位高三在校生对时光流逝的敏感和对青春未来的憧憬。尤其是这组小诗都很好地学习继承了中国古典诗词的优秀创作传统,善于把抽象意念化为具体可感的视觉形象,虚中见实,实中含虚。三首小诗既有各自的独立标题,又有主题的前后连贯,还有节奏的变化对比,从而构成了一支青春与理想的奏鸣曲。

关键词:诗歌 鉴赏 青春 理想 奏鸣曲

名列全国十大将军县之首的湖北红安县,不仅多出英雄武将,而且也有着厚实的历史人文底蕴。如在红安县城西边约16公里的地方,有个二程镇。据搜索“百度百科”了解到,原来二程镇是我国北宋时期哲学家、教育家程颐、程颢兄弟俩的出生之地和曾经在此办学之地——后来人们为纪念他兄弟俩,便取他俩姓氏命名此地为二程镇。二程镇上有一所名叫“大赵家高中”的普通高中——也是全县唯一保留在下面乡镇上的普通高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在学校语文组教师的激情引导与精心培育下,不少在校学子爱上了文章写作或诗歌创作,并涌现出了不少成果。最近,该校的语文老师郑传兴先生,向我们推介了他的女弟子、现在校高三学生陈阳创作的一组诗歌《春暖花开》《时光不老》《夏至将至》(发表在网络平台《楚文学》2020年第165期)。作为一名曾经的高中语文教师并十分关注中学生诗歌创作的我,看了陈阳的简介,再认真读了她的这组诗三首,突然激起了自己心中对逝去青春的缅怀与留恋,也就是说,陈阳的这组诗三首,的确能引起我的情感共鸣,因此想在此与大家分享一下我的阅读感受。原诗如下——

一.春暖花开

我一打盹

秋天就过去了

仿佛将世界遗忘

窗外黄衣褪去

银白新装

满目凄凉

悲喜交加的残阳

照亮了一片殷红

星星点点

好似那夜晚星空

万物都已冬眠

只剩她

傲然挺立在白雪茫茫

树下人影憧憧

似乎有人低吟

梅花开了

樱花还会远吗

二.时光不老

我看见

夜空里群星的碎屑

流光跌进迢迢星河

漾起梨涡似的涟漪

有人趁着夜色亲吻

将爱意融进晚风

和初夏的第一朵玫瑰互通情谊

有人趁着行岁未晚

游荡人间不朽山川

去看盛开在珠穆朗玛峰的雪花

我将这些偷偷藏进泛黄的信封

历经日月

粉黛春秋

等山上的桃花开了

拿它们换新的胭脂

三.夏至将至

阳光热烈盛夏滚烫

牛羊在拂晓前偷渡时光

暝色清浅阳光微眠

蜻蜓在晨风中展露容颜

新雨轻洒

拾一簇荷叶的清香

骤雨初歇

弄几许迷路的雨滴

咿咿呀呀的童谣声下

隐藏着别样的盛夏

上面陈阳的这组诗三首,都是以季度时令为中心来抒情咏怀,表达了一位高三在校生对时光流逝的敏感和对青春未来的憧憬。

诗一《春暖花开》,由“秋去”落笔:“我一打盹/秋天就过去了/仿佛将世界遗忘/窗外黄衣褪去”——这里没有丝毫的颓丧和感伤,对时光的流逝不像中老年人那么的叹惋与惆怅,这也是青春年少之人独有的心理特征,因而显得特别真实、自然、不矫情。紧接着,诗歌以特有的节奏跳跃描写了“冬来”的景象:“银白新装/满目凄凉/悲喜交加的残阳/照亮了一片殷红/星星点点/好似那夜晚星空”。联系诗的后文来看,这“银白新装”显然不是秋霜而是冬雪。尽管被冬雪覆盖的大自然显得有点“满目凄凉”,但是“悲喜交加的残阳/照亮了一片殷红”,仍然给大自然带来了重重的暖色。这“悲喜交加”赋予了“残阳”有像人一样的情感,也使本无生气的“满目凄凉”的冬景有了生机与活力——“星星点点/好似那夜晚星空”——何其浪漫而富有诗意呀!而这又正是只有青春年少之人才有的心态——既不悲秋,也不伤冬。“万物都已冬眠/只剩她/傲然挺立在白雪茫茫/树下人影憧憧”——这几句描写非常蕴藉含蓄,也极容易催发读者的联想与想象。“万物都已冬眠/只剩她/傲然挺立在白雪茫茫”,这显然是在描写雪中盛开的梅花,但是把“她”看作是诗作者本人又何尝不可呢——雪天里,大家都猫在家里,只有诗作者不畏寒冷地在独自来到梅树下赏梅或吟诗,而这也只有无忧无虑心态的青春年少之人方能这样潇洒。正如一位宋代禅师所说的:“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莫将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至于“树下人影憧憧”——可能是说经过梅树的人还真不少,其中也不乏有人像诗作者这样能驻足树下来静心赏梅。不然,怎么会听到“似乎有人低吟/梅花开了/樱花还会远吗”。这最后两句,显然是化用了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西风颂》诗的最末两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当然,雪莱的原句雖然富有哲理,但是也多少显得抽象化和概念化。而诗作者陈阳却能在化用中有所创新,用具体可见、可嗅的“梅花”替代了抽象化、概念化的“冬天”季节,用流霞般炫丽的“樱花”替代了抽象化、概念化的“春天”季节,让人感到有一种朝气蓬勃的生动形象仿佛就呈现在眼前,感染力更强。当然,从这两句里,我也深刻感受到了一个高三学子对美好未来的热切向往、对理想追求的坚定信念。

诗二《时光不老》,仍是立足于青春年少之人的角度来感受“时光不老”,诗中依然出现了“初夏”“冬雪”和“春秋”等与季节时令相关的意象与意境,猜测其创作目的,应该是为了更好地衬托和表现“时光不老”的旨意吧。而由于诗作者具有青春年少的特点,因此,诗二不仅充满了想象——“我看见/夜空里群星的碎屑/流光跌进迢迢星河/漾起梨涡似的涟漪”;而且还充满了浪漫——“有人趁着夜色亲吻/将爱意融进晚风/和初夏的第一朵玫瑰互通情谊”“有人趁着行岁未晚/游荡人间不朽山川/去看盛开在珠穆朗玛峰的雪花”……所有这些想象和浪漫,无不是在将“时光不老”的抽象意念化为具体可感的视觉形象或优美意境,虚中见实,实中含虚,令人对“时光不老”萌生无限向往之情。而“我将这些偷偷藏进泛黄的信封/历经日月/粉黛春秋”,则又是以一种比拟与夸张相结合的手法,表现出了诗作者对“时光”的一种珍惜和利用,而不是趁着年少来恣意挥霍和浪费青春。只有珍惜青春年华,不让光阴虚度,趁着目前所拥有的大好时光来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才能“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引自苏联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保尔·柯察金的话)日后才可能有资格、有资本,去“等山上的桃花开了/拿它们换新的胭脂”——从而真正让“时光不老”,让青春和生命永远绽放光彩,把追求和理想努力变成现实。

诗三《夏至将至》,是继诗一中直接描写了“秋去”(如“秋天就过去了……窗外黄衣褪去”)与“冬来”(如“银白新装……万物都已冬眠”),和诗二中间接描写了“春临”(如“等山上的桃花开了”)之后,再次用直接描写的笔触来描绘“夏至”的景象。诗作者在诗三中通过几组意象群,融情于景地将“夏至将至”作了化抽象为形象的生动描绘——“阳光热烈/盛夏滚烫/牛羊在拂晓前偷渡时光”,“暝色清浅/阳光微眠/蜻蜓在晨风中展露容颜”。字里行间,既体现出一种闲适心境,又洋溢着一种浪漫情怀。不然,怎会在“新雨轻洒”时,去“拾一簇荷叶的清香”;又怎会在“骤雨初歇”时,来“弄几许迷路的雨滴”呢?读到这些清新别致、充满青春气息、也曾是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情境的优美诗句,怎不令我在心底羡慕地说:年少真好!青春真美!诗歌最后在“咿咿呀呀的童谣声下/隐藏着别样的盛夏”处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为读者留下了广阔的联想与想象空间。我品味着在这“别样的盛夏”里,是否隐喻着一个青春年少之人应怎样去变理想为现实,应怎么去抓紧人生的黄金时光,努力学习、努力积累、努力进取、努力创造,莫等日后秋去冬来“无花空折枝”,而留下人生的遗憾呢?

所以,非常值得充分肯定的是,高三学子陈阳在她的这组诗三首的结尾处,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学习继承了中国古典诗词的优秀创作传统——善于通过卒章显志、篇末点题的议论抒情,来体现作者的理想追求和提升诗歌的艺术境界。如诗一《春暖花开》的结尾句:“似乎有人低吟/梅花开了/樱花还会远吗”;诗二《时光不老》的结尾句:“我将这些偷偷藏进泛黄的信封/历经日月/粉黛春秋/等山上的桃花开了/拿它们换新的胭脂”;诗三《夏至将至》的结尾句:“咿咿呀呀的童谣声下/隐藏着别样的盛夏”……都无不内涵蕴藉,令人充满遐想,让人去意会或感受其中的深刻、生动与美妙。

最后,简要解说一下“奏鸣曲”(Sonata)——它本是一种乐器音乐的写作方式,通常由三、四个相互形成对比的乐章构成,主要用来表现作品的史诗性、主题的发展性、节奏的变化性和内容的歌唱性等方面。因为陈阳的这组诗三首,既有各自的独立标题,又有主题的前后连贯,还有节奏的变化对比(如诗一和诗三都是一节到底,而中间的诗二则采用了分节形式,从而非常自然地呈现出了一种诵读的变奏和情绪的切换),所以我借用了音乐中的“奏鸣曲”来形容和称赞陈阳的这组以表现青春和理想为主题的诗三首。

綜上所述,高三学生陈阳的这组诗三首,语言清新而不落言筌,情感朦胧却透着单纯。总之,这组充满青春气息且让人产生美好联想的诗三首:我喜欢!

(作者单位:湖北省孝感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猜你喜欢

鉴赏奏鸣曲理想
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手机上的奏鸣曲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春天的奏鸣曲
谈高中美术鉴赏教育中审美价值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