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研究者和教育实践者关系问题的思考
2020-12-23洪佳琪
内容摘要:教育研究者和教育实践者之间存在着沟通的鸿沟,从而导致了理论脱离实践的现实状况。而我们对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之间存在的问题的研究,应把关注的焦点落在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反省上。问题出现的成因既有研究者和理论方面的,也有实践者和实践方面的,因此对该问题提出的建议不仅从研究者入手,也從实践者入手。此外,还应构建两者沟通的“桥梁”,使得两者的有效沟通得以实现。
关键词:教育理论 教育实践 研究者 实践者
关于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这始终是教育界的一大难题,与之相对应的是教育研究者与实践者的关系问题。当下的确存在著较为严重的理论脱离实践的现象,而该现象的存在主要因为两方面的原因:1.当下的教育理论未能对教育实践做出深入的揭示;2.教育实践对理论层面的不重视。因此,在探究该问题的时候,我们不该忽视任何一方面,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反省。
一.教育研究者与教育实践者之间存在的问题研究
教育理论即人们用来表达教育本质及规律的知识体系。布迪厄在其《实践与反思》一书中提及:“没有进行理论的具体分析研究是盲目的,而没有一个具体问题研究的理论方面则是一种空洞的。”因此,即使教育的理论大部分极为抽象,但最终他们都应该扎根于教育实践,并为此服务。
而关于教育实践这一概念在当前的学术界有着各种各样不同的见解。在顾明远教授的《教育大辞典》中,他定义这个概念为“人类有意识地培养人的活动”;而郭元祥教授则认为教育实践即:人们以一定的教育观念为基础展开的,以人的培养为核心的各种行为和活动方式”。通过对上述观点的认识,我们可以确定两个关键点:第一,教育实践之所以能够区别于其他社会实践是因为它以培养认为目的;第二,教育实践必然要以一定的理论为基础,缺少了理论先导,教育实践便成为无源之水。
当前,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存在的最大的问题就是理论与实践脱节,即理论难以指导实践、难以解决实践问题,主要表现为研究者们热衷于争辩其各自观点、理念的科学性、合理性等等,却对现实、具体的教育问题难以提出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案。而处在实践第一线的教师他们有着丰富的实践经历,却由于每天忙于应对大量工作或问题,也由于我们现存的培养师资的体制中存在的问题使得他们缺乏应有的教育学理论素养,他们对于教育实践往往称不上面对,只能说是照面,难以对所见到的教育现象背后的本质问题发生注意并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由此便导致了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之间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
二.教育研究者与教育实践者之间问题的成因分析
1.教育理论和教育研究者的原因
首先是教育理论方面存在着不足。(1)理论的作用不足,绝大多数时候,教育理论不但能够揭示教育问题,还能揭示政治、经济、职业、环境、社会、家庭等问题,这就对教育理论的广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然而,目前的情况是理论仅能浅显地解决一部分的问题。(2)理论的明晰性和科学性尚有不足。明晰性即教育理论必然是明确的观点,而非模棱两可甚至于前后矛盾;而科学性即该理论是否客观真实地反应了教育的本质及规律。现阶段有很多学者钻学术环境的漏,发表大量没有任何意义的理论文章,从而使得人们从观点上对教育理论产生了混淆不清既定印象。(3)理论成效具有滞后性,理论到达实践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当我们的理论终于可以应用于现实情景时,也许现实依然发生了变化而理论也便不再适用了。
而教育研究者本身也存在问题。教育理论理论的研究多数是抽象的,这是因为教育研究者的研究对象往往时抽象意义上的人。此外,研究者还爱一味追求普遍规律,忽视了人是具有个性的主体,并不是所有人都是千篇一律的,我们需要更具指导性的成果,而非空谈。
2.教育实践与教育实践者的原因
当然,在教育实践方面也存在着缺陷。对人们来说,如果懂得怎么把一项技能传授给别人,那么他们往往已经在无意识间掌握了该门技术的理论知识。因此,对于教育实践者来说,他们对教育理论的需求并不迫切。此外,由于人的主观创造性,使得每一种理论知识在实践的应用中都会被潜移默化地修正,甚至于重新整合。这种创造性随之慢慢影响了教育实践者随意对待教育理论,不重视以至于不理解教育研究者。
再者,教育实践者本身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教师在传授知识中既遵从于理论的引导又在无意识中怀疑并修正理论成果。然而,就像西蒙说的那样:“我们不应要求教育史的研究对任课教师的实践产生直接的影响。”当前大部分教师的专业素养不够也是一大原因,他们没有充足的理论知识储备,更没有学习探索理论来启迪自我的动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便造成了当下尴尬的局面——教育学家开设讲座,而教师们却听得一头雾水。所以,要想解决当前的窘境,教师的自我审视、批判及反思也是极为重要的。
三.对于教育研究者和教育实践者之间问题的思考及建议
在我看来,教育实践与理论脱节不是说单方面改变就能有所收获,这个问题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以及外界的有效干涉才能有所成效。
1.教育研究者:发现并了解教育问题
诚如早前对教育理论的定义解析,教育的基本理论应该要做到真正的从问题中来并回归落实到问题中去,能够实现教育实践中问题的解决并进一步在教育实践中总结经验,从而使得教育理论更加丰满。而要实现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共通则研究者必然要深入学校了解教育现状,发现教育问题。首先要关切实践对象,掌握广大学生乃至其家长的迫切需要是至关重要的,研究者要为这部分群体服务,满足他们的教育诉求。其次要恰当地推动实践的发展,实践的推进是有一个过程的,研究者不能太过于急躁,忽视现实乃至于在困难面前萎缩和退却。最后,教育研究者要真实地将理论落实到实践中,主动打破实践和理论的隔阂,进行行动研究,推动两者交流和沟通的实现。
2.教育实践者:改善及提升教育实践
教育研究者是教育理论的主要生产者并不代表着教育实践者不能够参与教育理论的生产和研究。正如原因分析中提及的,大部分教师专业素养不够,在很大程度上他们无法掌握理论部分的精髓,更别说应用于实践。但同时我们应该知道,教师他远不只是刻板的“教书匠”的形象,他们拥有自身的文化知识体系和思维逻辑方式,具有相当程度上的理解及创新能力。这里提及的研究有别于研究者常做的“思想理论研究”,而是指向“行动理论研究”。因此提高实践者,在这尤指一线的教师对于教育理论知识的探索和追求的热情,是有关键性意义的。而教师对于理论的研究和探索从本质上有别于研究者,他们更应该注重于对理论在实践操作方面的转化,而不是教育组织、方法等层面的追求。所以,教育实践者应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逐步确定自己的研究模式。
3.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共同语言的构建
叶澜教授在其《思维在断裂处穿行——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的再寻找》一文中,在论述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这一老问题时,首先是从一个问题引入的:“‘如何解决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脱离问题的提问方式,蕴含着一个前提性的假设,那就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是‘可以且‘存在着脱离状态的。这一假设可以说明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之间始终存在着巨大的沟壑。这意味着,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即要建立一座‘桥打通沟壑两侧的通信。”因此,研究者和实践者的问题可以从建设共同语言的“桥梁”入手寻找突破口,在此提出“差异辨识-制定规则-选择问题-形成协作”四阶段。
首先是差异辨识。可知研究者和实践者在各方面都存在着差异,且二者对此有所察觉。也就是说站在研究者的角度看,他们对实践者的认识不够,但能知晓彼此间的差异;而站在实践者的角度看,他们也能认识到研究者与其本身存在的认知冲突。
其次是制定规则。也就是在感受到两者的差异和不对称性后,通过多种方式的对话沟通,掌握对方的观点和想法,并各自融合于自身相关的文化知识和实践经验中,从而制定规则。也就是说研究者通过对话调动研究领域知识,对实践导向的研究新问题进行预测,判断其独特性和价值;实践者通过对话更为深刻地认识到管理实践中的做法与不足,预测有待研究与确定的管理实践规律。
然后是选择问题。通过上述差异的辨识和规则的制定,研究者和实践者共享知识,对现实实践进行问题的选择。即研究者通过回顾已有研究与理论,能够调整观察管理实践的视角,发现管理实践中的新现象;而实践者则可通过回顾已有经验,注意到现有管理理论的作用与不足,发现管理研究中亟待解决的新问题。
最后是形成协作。研究者和实践者基于以上三步,在社会实践中将推定的共享知识浓缩为合理的合作问题,在合作问题基础上,通过差异性线索的不断引入与反馈,便可形成研究者和实践者认同的共享知识,指导双方后续在各自岗位上的行动和沟通。
教育研究者和教育实践者可以在“差异辨识-制定规则-选择问题-形成协作”的建构过程中,建立适合自己的指标体系,从而在两者间构建合理的对话机制,形成良好的沟通方式,创造研究者与实践者的共同语言,即在坚持管理研究规范性同时,还能够兼顾管理实践问题的解决。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Z].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叶澜.思维在断裂处穿行——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的再寻找[J].中国教育学刊,2001(4).
[3]常保晶.浅析教育实践者轻视理论的原因——由“理论脱离实践”想到的[J].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6).
[4]孟海峰.从“纵向从属”到“同行伙伴”——论教育理论研究者与教育实践者的关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0).
[5]臧志,沈超紅.管理研究者和实践者共同语言的构建[J].管理学报,2011(6).
[6]孙继伟.管理学界的“四大迷失”[J].管理论坛,2011(7).
[7]林丹.实践导引:教育基本理论的存在价值[J].教育研究,2013(2).
(作者介绍:洪佳琪,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方向: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