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背景下的高校基层实践
2020-12-23马荣张劲松孙蕾
马荣 张劲松 孙蕾
[摘 要]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肩负着中华腾飞的重任。“青马工程”的目标就是要为党培养青年政治人才,培养具有忠诚的政治品格、浓厚的家国情怀、扎实的理论功底、突出的能力素质人才。在新形势下,“青马工程”在大学生骨干思想引领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正日益凸显,并逐渐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与支持。文章通过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会计与金融学院“青马工程”的培养过程及实践效果进行分析阐述,提出进一步实践的建议。
[关键词]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高校基层实践;青马工程;青马学时积分制
[基金项目]2018年教育部高教司第二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应用型大学工商管理类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就业实践基地建设项目(北理珠—中博)”(教高司函〔2019〕12号);2019年中国民办教育协会民办学校党建工作委员会项目“应用型大学‘1+9+N的基层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模式”;2019年广东省高等学校党建研究会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广东高校的实践研究”(2019MB044)
[作者简介]马 荣(1984—),女(回族),新疆乌鲁木齐人,学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47-0-03[收稿日期] 2020-09-15
一、引言
爱国主义是一个民族的魂魄,也是最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维系着中华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自强不息、不懈奋斗。回顾中国共产党一路艰辛历程,正是爱国主义精神最坚定的弘扬者和实践者。当代大学生必须认真学习党史国史,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和最大制度优势,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增加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重感和荣誉感,充分发挥好大学生的践行爱国情、强国志和报国行。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以下简称“青马工程”)是团中央于2007年5月启动实施,并联合全国学联组建了中国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在《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中,“青马工程”被列入“发展措施”的第一项。团中央贺军科书记在“青马工程”的开班仪式上说,我们培训的目标就是要为党和国家培养青年政治人才,他们应该具有忠诚的政治品格、浓厚的家国情怀、扎实的理论功底、突出的能力素质,要忠恕任事、人品服众。作为教育工作者,培育新时代的学生干部,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坚定理想信念毫不动摇,加强理论武装毫不松懈,积极投身实践毫不退缩,牢记初心使命毫不褪色。在培育中苦中作乐,苦中享乐。
二、高校实施“青马工程”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缺乏持续培养模式
以往的培训课程安排较为集中,重视短期阶段性培训,忽略了长期的发展培育。另外,由于学校特殊的周期性,注重教学周内的培养,忽略了寒暑假的培养安排,或是通过面向全体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类鲜明主题性与具体实践要求。过往的“短平快”的模式,不得不唯结果论,唯成绩论,多数考核采取一次结业考试或是一篇心得体会来评价培养成果过于单一。
(二)培养方式较为单一
以往的学生骨干培养由于重视程度不够、资源不足等限制,大多数通过课堂集中授课的讲座或报告等形式开展培训。学生们口中的“大班上、教室上、教师讲”的特点,较为突出的反馈了学生骨干在过往培训中的真实感受。培训内容多为理论授课,缺乏实践锻炼环节,考查则通过培训心得的方式。学生在过程中参与度低,被动的、单一的培养模式难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三)培养平台较为传统
以往的培养注重线下培养模式,利用培训课程、主题班会等方式,对网络等多媒体平台联系不紧密。网络新媒体技术的普遍运用和不断发展,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方式和內容等无法与当代社会网络化的环境相匹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媒体传播速度快,内容多,信息量大,对当代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冲击,急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主体以及实际教育者更新观念,优先占领阵地,利用互联网新技术优势,把网络新媒体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宣传阵地,切实有效的通过网络新媒体这种新兴技术媒体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达给每个学生,引导和帮助其自主的受其熏陶和影响,从而更好地全面发展。
三、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背景下高校“青马工程”的探索与实践
“青马工程”培训,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提高大学生骨干、团员干部等青年群体的思想政治素质、政策理论水平、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通过体验式、嵌入式、浸入式等使得青年群体更加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十余年来,“青马工程”已经在全国高校落地生根,在新形势下,“青马工程”在学生骨干思想引领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正日益凸显,并逐渐受到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与支持。爱国主义教育要走进青年群体,让青年群体走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烈士纪念馆、博物馆的等等。通过寒假社会实践、暑期社会实践、党日活动、团日活动等形式,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落到实处。
(一)注重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引领,制定长期可持续培养方案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会计与金融学院在原有的学生骨干培训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改革创新,注重过程培养,可持续培养,多形式培养,多平台培养,将培养方案分为基础、必修与选修三种性质,培养环节分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理论考试、主题教育、社会实践、公益活动、志愿服务、责任意识8个环节,每个部分设置相应青马积分。对每个环节的完成顺序以及结业标准给予明确说明。为在学生骨干培养过程中起到激励性作用,同时树立优秀典型,设置“院级优秀青马学员”以及“院级青马社会实践优秀奖”,同时在整个培养过程中注重学生骨干的公益志愿服务理念,特别设立“院级青马志愿者服务积极分子”。“青马工程”培养过程潜移默化的植入日常学习、工作与生活中,使“青马工程”与学生骨干的成长环境紧密相连,形成长期可持续的不断培养发展的动态过程。
(二)注重党建带团建的工作机制,多种形式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要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材,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学院“青马工程”班注重实践环节,我们坚信社会实践是青年学习认知世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环节。充分利用寒假与暑假两个集中的时间,对青马学员根据培养方案设立如“青春奋进新时代、向上向善好青年”等主题鲜明,实践地点要求基于便于青马学员前往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地点。将爱国主义教育实践环节扎扎实实地开展开来。会计与金融学院自开展“青马工程”以来,通过党建带团建的工作机制,积极做好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三)注重新媒体技术的运用,打造爱国教育教育网络阵地
善于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手段,搭建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平台。新时代大学生无一日不用网络,无一日不用手机,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积极推进我们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谁赢得了互联网,谁就赢得青年。会计与金融学院党总支结合思想政治工作的全局考虑,设计开发了会计与金融学院党建思政网,并于今年7月1日正式上线,上线4个多月来,网站点击量超10万次,生均网站点击量超过40次,更加规范、集中的展现学院整体的思政工作。除此之外,学院团总支学生会开设了微信订阅号,2018年9月至将新媒体与思政工作联系在一起伴随“青马工程”一年来的时间,2019年阅读量较2018年相比上浮约55%。由此看来互联网等新媒体技术的有效运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在青年学生骨干的积极作用。
四、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背景下高校“青马工程”的实践与思考
(一)注重思想引领
学院在开展“青马工程”时,将思想引领作为重点环节,通过面向青马学员大力加强党的宣传教育,积极鼓励青马学员成为入党申请人,筑牢青马学员的共产主义信仰。为此,在培养体系设计中,将思想政治环节安排青马积分30分,占青马培养体系总积分的四分之一,更加突出体现培养青马学员忠诚的政治品格的基础性和重要性。在已经结束的一期、二期青马学员64名中,其中有5名中共预备党员,59名共青团员,而8名优秀青马学员中3名为中共预备党员,占比37.5%。
(二)规范选拔模式
青马学员的选拔直接影响着培养成果,学生骨干是学生群体中的积极分子,通过“抓两头,促中间”的模式,将政治品格过硬的学生骨干作为核心,通过学生组织、社团,辅导员提名等形式推荐产生候选人。经过基本的成绩、纪律等方面的基本资格审查后,加设面试笔试环节,笔试主要基于对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知识、马克思主义原理等进行理论知识的考察,看是主要基于候选人的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应急反应能力等方面的基本素质考察。经过青马三期的实践,在134名报名的学员中,有6名中共预备党员,占学员总数4.48%,128名共青团员,占比95.52%,在班级中担任学生骨干的有85名,占比63.43%,学习积分总计64000分,人均477.63分,公益积分总计1127分,人均8.41分。通过数据可反映出报名学生呈现出较优学苗的特质。
(三)加强实践环节
学院开展“青马工程”时,通过浸入式学习、体验式学习、参观式学习的方式,组织学生骨干投入到实践当中,在主题教育环节,我们带领青马学员走到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林伟明纪念馆、苏兆征故居等,带领学员走进博物馆,如大潮起珠江,珠海博物馆等,带领学员走进知名企业腾讯、魅族、汤臣倍健、金山软件等知名企业,寒假暑假开展社会实践、公益服务、志愿服务等,扎实做好实践育人。
为充分利用好寒暑假的集中时间,我们针对青马学员开展社会实践,让青马学员通过身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学习参观,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加深学员的爱国爱家情怀。在“青马工程”1期的社会实践中,52名会金学院青马1期学员向评委们汇报了37个寒假社会实践成果,寒假社会实践形式多样,回访母校1個、志愿服务7个、扶贫助力1个、实地走访21个、社会调查2个、个人实习4个、榜样采访1个,累计时长130天,人均2.5天,社会实践横跨11个省市,包括广东、辽宁、吉林、河南、福建、湖南、北京等省,同时,广东省内足迹13个市,包括广州、深圳、珠海、惠州、梅州等。
在“青马工程”2期的社会实践中,共有30个暑假社会实践成果,暑假社会实践形式多样,35名青马学员通过实地参观10个、志愿服务12个、个人实习6个、实地考察7个,累计时长300天,人均8.5天,社会实践横跨4个省市,包括广东、河南、广西、浙江,同时,广东省内足迹19个市,包括广州、珠海、惠州、汕尾、潮州、韶关、揭阳、东莞、中山、湛江、雷州、顺德、英德等。通过两期的实践,学员实践积极性与参与度明显上升,实践成果更加深入。
五、高校进行“青马学时积分制”探索的实践思考
高校采取“青马学时积分制”模式的探索,完善了考核评价方式单一限制条件下的短期集中式培养以及培养方式单一的不足,通过半年的培养考察,采取基础、必修、选修三种性质,经过八个培养环节,初步形成了“青马学时积分制”模式,对比前后通过累积积分,学员切身体会到整个培养方案形式上多样灵活、内容上更加丰富、理论与实践的切实结合的显著效果,在2019年广东省高效“活力在基层”主题团日竞赛活动(春季)项目评比中,荣获“千入围”项目。会金学院团总支开展的“青马工程”学生骨干培训班,也是学院党总支探索《应用型大学“1+9+N”的基层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模式》中“党建+团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学院通过“青马工程”的实施,认真推动基层团组织聚焦思想政治引领主责主业,通过“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程”彰显基层团组织的政治性特征,教育广大团员青年骨干在实践中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团员青年骨干树立建功新时代的使命当担。通过“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程”的不断实施,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深扎根于高校的基层工作实践之中,将爱国主义教育嵌入到青年学生骨干培养的方方面面,努力为党和国家培养更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馬荣,张劲松,孙蕾在广东省高校党建研究会民办院校分会2019年年会论文评比中,荣获三等奖。
参考文献
[1]张永斌,张一帆,沈钊.新时代高校“青马工程”培养途径探析[J].教育界,2018(27):103-104.
[2]郝海洪,张建,檀竹茂.高校“青马工程”学分制培养模式探究[J].凯里学院学报,2015,33(5):1-3.
[3]张丹,史舒扬.探析基于“青马工程”的高校青年学生干部培养模式[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3):5-6.
[4]高本才.高职院校院系层面“青马工程”质量提升策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10):253-254.
Abstract: College students are the future of the country and the hope of the nation, shouldering the task of China's takeoff. The goal of "Qingma Project" is to cultivate young political talents for the Party, with loyal political character, strong patriotism, solid theoretical foundation and outstanding ability and quality.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Qingma Project" plays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guiding the backbone thoughts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has been gradually valued and supported by educators.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expounds the training process and practical effect of "Qingma Project" of School of Accounting and Finance of Zhuhai College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practice.
Key words: patriotism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grass-roots practic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Qingma Project"; "Qingma credit hour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