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方法研究
2017-06-03范玉朋
范玉朋
摘 要:大学生志愿者是志愿队伍的主力军,大学时期是对大学生进行志愿精神培育的重要时期。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引领、团学部门的领导、雷锋精神的发扬和特色志愿品牌的建设四个方面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志愿文化氛围。通过与青马工程培养结合、与校园文化结合、与社会实践结合等方法,从开展服务的角度对大学生进行志愿精神培育。
关键词:雷锋精神;志愿精神;培育;青马工程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5-0255-02
大学生志愿精神代表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价值观[1],代表着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大学生志愿者是志愿队伍的排头兵和先锋队,引领志愿活动的方向,是志愿活动中的中坚力量,因此在大学时期培育志愿精神尤为重要。中央文明委在《关于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中指出“要充分发挥学校的主阵地作用,把志愿精神教育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学校的教育教学,体现到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增强青少年的志愿服务意识。”但是由于很多高校没有制定培育志愿精神的长效机制,没有营造好志愿精神的氛围等原因,造成国家政策在落地时出现“水土不服”,从而使大学生对志愿精神的理解不够深入,造成大学生志愿者对参与志愿活动恒心不高、耐心不强、爱心不够等诸多问题[2]。本文尝试从淮北师范大学(以下称本校)开展志愿活动的角度谈谈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对大学生进行志愿精神培育。
一、营造良好的志愿文化氛围[1],保证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顺利开展
(一)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志愿精神培育中的引领作用
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宣扬志愿精神的主阵地,引导大学生志愿者积极践行志愿服务精神。提高机构保障力度,加强队伍建设,加大经费投入,创新课程教学理念,改革课程教学方法,做到入耳、入脑、入心,在提升大学生政治素质、塑造人文精神、培养志愿精神方面发挥主渠道的作用。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优势,开辟第二课堂,让大学生志愿者在参与志愿活动中接受再教育,更深层次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校在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与研究中心”的基础上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全校硕士、本科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同时构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实践和网络三位一体的综合教学平台,努力实现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目标。首先,在课堂教学平台上,以教学团队和教学体系建设为核心,通过集中培训、集体备课和教学观摩等方式来提高教师的志愿精神培育水平。其次,在思政课实践教学平台上,以整合校内外志愿精神教育资源为方向,探索了验证型、探究型实践教学模式。再次,以网络为载体,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平台,占领网络高地。
(二)加强团学部门在志愿精神培育中的领导作用
充分发挥团学部门在志愿精神培育中的领导作用,扎实开展和推进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弘扬新时代志愿精神。同时利用新媒体的广泛性,号召大学生志愿者使用微博、微信、QQ群、朋友圈等自媒体传播正能量和主旋律。本校团学部门开通了“菁英淮小師”微信平台,加强了文明宣传和志愿服务“线上,线下”的联系,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将志愿服务的先进事例推送至“菁英淮小师”微信平台等媒体进行报道,提高公众对志愿服务活动的认可度与参与度,营造了全社会参与志愿服务的良好氛围,同时广泛宣传又可以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志愿活动。
(三)发扬雷锋精神在志愿精神培育中的载体作用[3]
以发扬雷锋精神为载体,推动志愿精神培育。通过大力宣传雷锋精神的时代意义和学雷锋先进典型,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的雷锋精神,增强了大学生无私奉献的公益品质。通过深入宣传、舆论引导,使雷锋精神逐渐深入每一个学生的心里,为切实有效地开展志愿精神培育奠定基础。坚持以典型促进活动发展、以示范带出活动效果,通过各种措施,建立长效机制,促进学雷锋志愿活动常态化开展,形成人人争当活雷锋的良好风气,使雷锋志愿精神不断融入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长期以来,本校在校内外开展了学雷锋志愿服务系列活动,如“雷锋精神在心中”系列微博宣传、党员干部进社区、敬老院献爱心等。全校16个学院、200多个团支部积极参与,组织开展了数以百计的各类活动,万余名同学参加。
(四)重视在志愿精神培育中的队伍建设和特色品牌建设
志愿者服务队伍和特色品牌建设,对激发校园活力、增强价值认同等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在促进志愿精神培育过程中起到了带动作用。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创新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形式和载体,不断拓展志愿服务覆盖群体和空间范围,建成独具特色的志愿服务团体和培育出一批有专业特色、可持续发展的志愿服务品牌项目。
本校有志愿者服务团体12个,其中明星团体3个,近3 000名师生从事志愿服务活动,形成了一支常态化、稳定化的志愿服务队伍。其中薪火义务支教社连续开展志愿活动12年,足迹遍布淮北地区农村小学的每一个角落,至今已有累计8 000余名大学生投入到支教行列,授课多达7万多课时,近7 000名农家孩子受益。大学生志愿服务总队荣获“铁道部春运服务志愿优秀组织”称号,小雨滴支教团队等荣获“淮北市十大新闻人物”称号,《人民日报》《安徽日报》《淮北日报》等多家主流媒体关注报道。
二、掌握志愿精神培育的方法,提升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水平
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特殊性体现在大学生接受培育的过程是以大学生为主体的过程。一方面要加强大学生的理论学习,另一方面要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积极融入志愿精神培育中,进而达到学习目标和提升精神内涵。
(一)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育工程相结合
由于大学生志愿服务是以自愿为原则,所以在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方面更需要加强思想方向的指引。我们可以依托“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对骨干大学生进行培训,加强大学生志愿者和优秀学生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努力培养和造就政治坚定、作风过硬、素质全面的志愿队伍。
本校组织大学生骨干志愿者赴红色基地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在缅怀革命先烈的同时,用最直观具体的授课方式,将志愿精神、志愿服务的理论教授给志愿者们。举办精英培训班,通过开设专场讲座、观看专题影片、学员自学、集体研讨、参观考察、社会实践和素质拓展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多种形式对大学生骨干志愿者进行志愿精神培育。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学生骨干志愿者的带动作用,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扩大公益奉献的力量。
(二)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与公益活动[4]、校园文化相结合
重视挖掘公益活动、校园文化的隐性育人功能,完善校园文化课题化管理,推动校园文化内涵式发展,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培育精品社团,拓展主题教育活动,加大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力度,努力培育和建设一批公益活动、校园文化精品,以积极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学术科技节、公益服务节等校园文化活动为契机,组织学生参与各类志愿者活动。
本校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中国梦”主题活动,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3],让大学生志愿者在活动中学习、成长和锻炼。举办公益文化节和志愿服务周活动,开展尊老敬老、助残助孤、义务支教、环境保护、公益下乡等活动。
(三)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1]
大学生志愿者走出校门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是在学习理论知识之后走向社会进行实践锻炼的一次有益尝试,是大学生志愿者服務社会、回报社会、在社会中学习的一次锻炼。对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大学生志愿者的社会责任感、树立大学生的良好形象具有积极意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培育精品实践团队,建设精品实践基地,拓展实施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增强大学生志愿者社会责任感和实践创新能力。
1.重视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平台建设,积极推进志愿活动开展
重视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利用西部计划志愿服务和暑期“三下乡”等志愿活动平台,帮助和指导大学生做好志愿活动预案,确保实践活动有序开展。在活动过程中要树立团队形象,遵守相关纪律。要在服务社会、服务地方、参与社会实践的志愿服务过程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同时要在实践中注重总结和宣传,传递爱心、传播文明,弘扬青春正能量。
2.积极引导志愿精神培育与文明校园、文明城市建设相结合
以文明校园、文明城市创建为契机,引导大学生进行志愿精神培育。引领大学生志愿者积极参与各项社会志愿服务活动,树立大学生服务社会、奉献他人的良好精神风貌,在促进校园文明建设的同时,也为地方文明创建工作贡献了一份力量,为创建文明校园、文明城市打造一张靓丽名片[3]。
近年来,本校开展“空巢老人不空心”“关注留守儿童”“小城大爱,精致淮北”“净化相山”等多项社会实践活动,积极与当地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对接。在淮北市石榴旅游文化节上,随处可见本校志愿服务人员,他们以良好的精神风貌积极开展各项志愿服务活动,受到省市领导和现场来宾的一致好评。淮北火车站已建立了淮北青年志愿者铁路服务基地,本校志愿服务总队连续6年通过火车站日常志愿服务和春运志愿服务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向社会宣传倡导志愿精神和雷锋精神。通过乘车指引、秩序维护、人群疏导、信息传递、照顾老弱病残旅客等多种志愿服务形式向来往的旅客送去了温暖,用出色的表现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总之,大学时期是培育志愿精神的主要阶段,我们要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志愿氛围,加强引领,强化领导,凸显载体,重视品牌建设。掌握正确的方法和措施,因势利导,借助青马平台、校园文化平台、社会实践平台等,切实提高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水平。
参考文献:
[1]邓文英.论当代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培育[D].长沙:中南大学,2010.
[2]段然.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14.
[3]孙梅霞.当代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研究——以河南省高校为例[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4.
[4]王洋.社会治理视野下我国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培育[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