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
2020-12-23王宇
王宇
2020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对扩大要素市场化配置范围、促进要素流动、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等问题进行部署。在目前国际国内经济环境面临严峻挑战的形势下,这对于加强要素市场建设、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历史背景。我国正在从计划经济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理论上讲,市场是交换关系的总和,市场体系由两大部分构成,一是商品市场,包括各种商品和劳务;二是要素市场,包括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商品市场快速发展,目前97%的商品和劳务已经由市场定价。相比之下,我国要素市场发展明显滞后,要素市场化配置范围相对有限,要素流动还存在体制机制障碍。具体看,一方面我国土地、劳动力、资本等要素市场化配置还在推进过程中,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的任务依然艰巨,包括农村土地长期被排斥在土地市场之外,城市土地存在“招拍挂”和协议出让不同价格,农业转移人口还受到户籍制度和公共服务供给等约束;另一方面,由于产权制度不完善,特别是科技成果的产权界定不清晰,以及数据的产权界定规则尚未建立,我国的技术和数据的要素市场发育相对迟缓。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是加快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
二、政策解析。一是改革土地管理制度。从某种意义上讲,建设用地指标审批权下放到地方政府,标志着我国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历史性突破。“城乡建设用地指标使用应更多由省级政府负责”,意味着长期以来高度集中的建设用地指标审批制度将会逐步进行分权改革。为此,要加快修改完善土地管理法實施条例,制定出台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指导意见,扩大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范围。二是健全户籍管理制度。过去我国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与户籍挂钩,公共资源分配主要是按照户籍人口配置,结果造成城乡的二元化分隔,以及不同地区公共资源分配事实上的不公平。为了进一步促进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应逐步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户限制,“建立城镇教育、就业创业、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与常住人口挂钩机制,推动公共资源按常住人口规模配置”。三是加强民生保障。市场化可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同时,也有可能造成收入差距拉大,如何在市场化过程中实现包容性和普惠性发展,我国经济面临挑战。为此,要完善分配和再分配政策,健全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工资集体协商和企业薪酬调查制度。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四是加快创新驱动型增长。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最持久的源泉,为了促进科技创新,加快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应当健全职务科技成果产权制度,研究实行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培育发展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经理人。培育数字经济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五是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是实现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制度基础。要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和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逐步扩大我国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对外开放,逐步放宽外资金融机构准入条件。支持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加大对国际人才的引进力度,为海外科学家、外籍高层次人才来华工作、创业提供便利条件。
三、简要总结
价格是市场机制的核心。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健全要素市场运行机制,让市场在要素价格形成和变动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完善城乡基准地价、标定地价的制定与发布制度,逐步形成与市场价格挂钩的动态调整机制。健全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工资集体协商和企业薪酬调查制度。稳妥推进存贷款基准利率与市场利率并轨。推动政府从“定价格”向“定规则”转变。
交易是价格机制的基础。在健全要素市场交易平台方面,拓展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功能,健全科技成果交易平台,培育大数据交易市场;在完善要素交易规则方面,完善土地市场交易制度,改进技术市场交易制度;在加强要素交易监管方面,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完善失信行为认定、失信联合惩戒、信用修复等体制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