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手捕蝶,激发学生作文兴趣的小妙招
2020-12-23李淑英
李淑英
【摘 要】 无可奈何蝶飞去。无垠的旷野,蝴蝶翩跹,我想捕些蝴蝶给孩子们制标本,迷人的蝴蝶却在玩捉迷藏。一会儿,我累得气喘吁吁,急得气躁心虚。噩梦醒来,常常满身是汗。这多像我的作文教学呀,费尽心力,却总是顾此失彼。为什么?是我单枪匹马、孤军作战?还是心余力绌、眼高手低?
【关键词】 作文;兴趣;方法
一、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作文教学是语文老师的“半壁江山”,这半壁江山是语文老师最难打下和巩固的江山,每次作文学生都有畏难情绪,学生说:作文、作文,见了没门。
学生为什么惧怕作文,没有写作兴趣呢?一个主要原因是:学生在集体中的很多行为是被围观的,就像舞台上的演员,下面观众多,喝彩声高,就不知疲倦、精神抖擞,下面观众少,就没了精气神,应付差事。学生写作关注者极少,可能只有老师一个,这就像演员没有观众,演出必然无精打采,当作文只是应付老师一人的差事时,学生的写作肯定就没了欲望。学生对作文缺少兴趣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作文未能做到即时评价。几十篇作文,老师对每一篇精细批改完,往往要经过一段时间,结果就会耽搁作文评改反馈的黄金时间,当作文和评改意见下发时,学生兴奋期已过,处于被动接受评改结果的状态。学生老是“恨无知音赏”,自然不“欲取鸣琴弹”。针对这些原因,作文教学中,我尝试着用一些招数破解难题,激发学生作文兴趣,提升学生作文水平。
二、海日生残夜,江春入舊年(小组合作式作文)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学生都采用小组合作式学习,我想一个小组几个孩子在一个本子上轮流写作,每人作品不就增加关注度了吗?就尝试着用小组合作式作文来激发学生作文兴趣。教学实践中,小组合作式作文就是将班级中的学生,根据小组整体作文能力均衡的原则,分成4~5人为一组的若干小组(定期流动)。操作形式上有两种:一种是以一周为单位时间,写循环日记,每周负责写第一篇的组长,是小组写作能力最强的,要求他不论是书写形式还是具体内容,必须呈现较高水平,因为他的日记的有带头羊作用,对后面组员影响很大。这样依次下去轮到后面学困生,有前面的优秀日记范例,下笔时自会见贤思齐、择善而从。熟悉亲近的同龄人对小学生影响带动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循环日记由学生自主选材,记录自己当天的所见、所闻、所感。另一种是每个周末进行“同题异构”作文,作文题目题材由小组成员协商决定,作文周末写,周一小组在一起交流评改。同一个主题,不同的表现手法,极能契合小学生好胜心强的身心特点,有利于小学生之间的合作竞争和分享交流。
三、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编辑推荐会)
进行一段时间的小组合作作文后,孩子们作文有了长足进步,尤以后进生进步最为明显。条件比较成熟后,我决定更深层次的调动学生作文积极性。
作文讲评课上,我宣布一项计划,创办一份《雏鹰半月刊》杂志(雏鹰班为我们班班名),稿件就来源于学生作文,编辑是全班学生,杂志设三个栏目:美文、佳句、好词。编辑怎么选择呢?先把本组内作文看完,推选出公认的最美作文;接着用红笔从剩下的作文中找出佳句好词。是谁选的就在后面标注上自己的代号(组号+姓氏首字母)。然后把选出的美文佳句好词,和其他组选出的交换看。如果英雄所见略同,就在后面签上你的组号。最后根据认可票数(标注号数)多少,选用、排版、付印。肖川教授说: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和交往的过程,还是一个审美过程,教学过程的审美特征体现于具有理智挑战的认知过程,体现于师生、生生的心灵对晤中,体现于充满愉悦和成功的体验之中。这种全员皆编辑,彼此欣赏推荐的活动,让教育过程真正成为一个没有耳提面命的疲惫,只有温暖而百感交集的精神之旅。学生绝对会从内心深处喜爱作文。
四、踏花归来马蹄香
日本教育家佐藤学认为,学习是通过与对象世界的相遇和对话,通过与教师与伙伴的相遇和对话,通过与自身的相遇和对话来实现的。以上两种活动方式都能帮学生制造更多的相遇和对话。
第一种方式,是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分享的优势。塞内加说:“教诲是条漫长的道路,榜样是条捷径。”事实也证明榜样的感染力是非常强的,小组合写能真正实现“兵练兵、兵强兵”。第二种方式是第一种的升级加强版。一,每人都能得到被人欣赏的快乐自豪,文笔好的被选中全篇,文笔差一点的,也有好词好句被选中。二,交往和对话中,他们细致推敲、认真研审每一篇作文、每一段语句,美感陶冶于无形。三,倒逼效应,倒逼他们作文时要全力以赴,只有写出像模像样的作文,才经得起众多读者的评品。四,新鲜出笼的作文,孩子们是满怀热情想知道自己的作品好歹。及时的评价、即时的反馈,正搔到痒处,学生学习积极性焉能不高涨?
无尽的旷野,老师和学生周围蝴蝶曼舞,老师说,你们有捕蝶的方法工具,各自捕蝶吧。学生热火朝天忙碌起来。老师气定神闲,他再也不担心自己捉不住蝴蝶了,孩子们会为他捕许多许多的蝴蝶。
【参考文献】
[1] 刘闯. 兴趣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 作文成功之路(上),2016(4):41.
(责任编辑:邹宇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