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患者术后合并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分析

2020-12-23刘颖田春桃

广东医学 2020年23期
关键词:样癌刮宫非典型

刘颖,田春桃

三门峡市中心医院 1病理科, 2肿瘤内科(河南三门峡 472000)

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EC)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我国每年新发病例约6.19万,发病率居女性恶性肿瘤的第6位[1]。子宫内膜样癌,又叫Ⅰ型子宫内膜癌,是最常见的EC,约占70%~80%。据报道,子宫内膜样癌的发生,遵循从不伴非典型增生的子宫内膜增生(endometrial hyperplasia,EH)→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atypical endometrial hyperplasia, AEH)/子宫内膜上皮内瘤变(endometrial intrepithelial neoplasia,EIN)→子宫内膜样癌的过程[2]。EC的术前诊断主要依靠子宫内膜活检。研究发现,术前子宫内膜活检存在漏诊EC的风险,大约1/4~1/3术前诊断AEH的患者在切除的子宫标本中发现EC[2]。由于AEH和EC具有不同的手术方式、治疗和预后,甚至会因漏诊追加二次手术[3],给临床医生带来不便。关于AEH患者术后合并EC的危险因素,国内同行做了大量的研究报道。研究发现,AEH患者合并EC的高危因素是年龄、绝经状态、肥胖、高血糖、高血压、AEH的组织学类型等。可能是因为缺乏大样本量的随机研究的因素,关于高危因素的确定存在一定的争议。本研究通过分析84例因术前诊断AEH行全子宫切除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寻找造成漏诊的原因,探讨术前诊断AEH患者术后升级为癌的高危因素,旨在提高子宫内膜病变术前、术后诊断的一致率,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决策,改善患者的预后。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三门峡市中心医院2014年6月至2019年6月期间术前刮宫诊断为AEH,并在12周内行全子宫切除术的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年龄23~71岁,平均(48.1±6.5)岁。绝经期前、后患者分别是51和33例。所有入组患者均有完整的临床病理资料,术前均无外源性激素治疗史,无其他恶性肿瘤病史。上述84例患者术前和术后的病理诊断均参照2014年版女性生殖器官肿瘤WHO分类[2]。所有病例的诊断均以术后病理诊断为最终诊断。本研究经三门峡市中心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并批准执行。患者主要临床表现是异常子宫出血、绝经后出血、下腹痛等。5例患者因查体发现子宫内膜异常(子宫内膜增厚或宫腔内占位)而就诊。根据全子宫切除术后的病理诊断结果,分为AEH组(69例)和EC组(15例)。

1.2 方法 查询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包括患者年龄、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有无绝经、高血压和糖尿病、术前和术后病理诊断。术后若诊断EC,同时记录肿瘤的组织学类型、侵犯的深度、有无脉管侵犯、有无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用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前、术后病理诊断的差异性分析 术前84例AEH患者,病理诊断标本均经诊刮获得。其中单纯性增生伴非典型增生29例,复杂性增生伴非典型增生55例。术后15例患者合并EC,其中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伴非典型增生4例,复杂性增生伴非典型增生11例。术前、术后诊断一致率为82.1%(69/84)。术后病理诊断升级为癌的占17.9%(15/84)。见图1。

注:A:AEH;B:EC

2.2 AEH组和EC组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比较EC组和AEH组的患者年龄和BMI因素,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研究发现,患者绝经状态、是否合并糖尿病、高血压、术前病理诊断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AEH组和EC组临床病理特征比较 例(%)

2.3 合并E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随访和预后 15例术后合并EC患者的组织学类型均为子宫内膜样癌,14例为单纯的子宫内膜样癌,1例除子宫内膜样癌外,还有浆液性癌分化(浆液性癌成分约占整个癌成分的20%)。10例(66.7%)为高分化子宫内膜样癌,中分化4例(26.7%),低分化1例(6.7%)。15例EC患者中7例(46.7%)行全子宫+双侧附件+盆腔淋巴结清扫术,3例(20.0%)行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5例行单纯全子宫切除术(33.3%)。3例行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的患者中,1例术后追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5例行单纯全子宫切除术的患者中,2例术后追加双附件+盆腔淋巴结清扫术。10例(最初的7例+术后追加盆腔淋巴结清扫的3例)行盆腔淋巴结清扫的患者中,均未查见淋巴结内转移癌。15例EC(100%)均局限于宫体,未累及宫颈和子宫外。未见脉管内瘤栓。3例(20.0%)局限于内膜层,10例(66.7%)侵至浅肌层(侵犯深度<1/2肌壁厚度),2例(13.3%)侵至深肌层(侵犯深度≥1/2肌壁厚度)。15例内膜癌患者临床分期:ⅠA期13例(86.7%),ⅠB期2例(13.3%)。11例患者术后在我院接受随访,2例侵犯肌层的患者术后接受放疗,另外9例患者未接受化疗或放疗。随访7~61个月,患者均健在。1例(9.1%)患者于术后第41个月发现阴道壁复发灶,其他患者未见复发或转移。见表2。

表2 15例E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

3 讨论

EH是妇科常见病变,系子宫内膜腺体异常增生,伴有腺体大小、形状的异常改变,以及腺体与间质比值的增加[2,4]。EH一直是组织病理学诊断的难点和热点,其病理诊断分类和命名也经历了若干次的修改和发展。1994年和2003年版WHO女性生殖器官肿瘤分类采用Kurman和Norris的分类方法,将EH分为4种,即不伴非典型增生的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不伴非典型增生的子宫内膜复杂性增生、伴非典型增生的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伴非典型增生的子宫内膜复杂性增生。该分类系统虽然被普遍采用,但存在分类方法复杂、诊断可重复性差的缺陷[5]。2014年WHO肿瘤分类在承认EIN的前提下,根据有无非典型增生的存在,将2003年WHO分类的EH 4分法简化为2分法,即EH不伴非典型增生、EH伴非典型增生(AEH)。同时强调,AEH等同于EIN。该分类法取消了1994/2003年版的单纯性增生和复杂性增生,关注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的非典型性,诊断具有更好的可重复性。进一步明确了AEH和EIN为EC的癌前病变,能更好地指导临床医师根据不同的危险因素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2,6]。

本研究发现,84例术前诊刮诊断为AEH的患者,全子宫切除术后有15例合并EC,术前、术后诊断一致率为82.1%(69/84),17.9%(15/84)的患者术后升级为癌。这和以往的研究结果大致相同。子宫内膜增生从无非典型增生,到非典型增生,最终恶变为癌,是一个连续的病理过程。临床上,某些病例中,这3种病变可混合存在。国外文献报道,约15%~54%术前诊断AEH的患者,子宫切除术后查见EC[7]。赵学军等[8]研究发现,术前诊断AEH的患者58例,术后28例病理诊断为EC,占48.3%。国内同时研究发现,术前AEH病变程度越重,术后升级为癌的风险越高。术前诊断重度AEH的患者,术后升级为癌的概率可达50.0%~70.5%,显著高于轻、中度AEH患者(P<0.05)[9-11]。

通过对比84例AEH患者术前和术后病理诊断发现,17.9%(15/84)的AEH患者术前诊断被漏诊。由于AEH和EC患者在临床治疗原则和手术原则上不同,对激素治疗反应和预后也不同[3-4]。因此,分析导致漏诊的原因,协助从术前诊断AEH的患者中识别出同时合并EC的高危患者,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子宫内膜活检常用的手术方式主要有诊断性刮宫、宫腔镜直视下活检、子宫内膜吸管活检[12]。诊断性刮宫是目前操作最简便、最常用的活检方法。本研究84例术前子宫内膜标本均通过诊断性刮宫获得。诊断性刮宫获得的子宫内膜标本较破碎,有时标本较少,不能代表宫腔全部病变情况。而且,高分化EC的诊断主要根据子宫内膜间质和肌层是否有浸润,诊断性刮宫的标本往往较少,而且表浅,难以确定是否有子宫内膜间质和肌层的浸润[2]。这给病理医生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也是子宫内膜病变诊断的难点之处。诊断性刮宫是在非直视情况下进行,不能针对病变部位直接取材,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对宫底和宫角的病变极易漏诊[9]。本研究通过检查术后切除的15例合并癌的子宫标本,3例病变位于宫角、2例位于宫底,术前诊断性刮宫标本未刮到肿瘤的中心部分,仅仅是取到肿瘤外围的小部分,因此造成术前漏诊。

通过分析AEH组和EC组临床病理特征发现,AEH患者的年龄和BMI是AEH患者合并EC的高危因素(P<0.05)。而绝经状态、高血压、糖尿病和子宫内膜增生的组织学类型(单纯性增生或复杂性增生)与AEH患者术后升级为癌无关(P>0.05)。研究表明,年龄不仅是子宫内膜癌变的高危因素,也是预测AEH患者合并EC的重要指标[2]。Matsuo等[13]研究发现,40~59岁的EH患者并发EC风险增加(OR=3.07,P=0.021);年龄≥60岁时风险更高(DR=6.65,P=0.005)。周莹等[14]报道,年龄≥48岁是AEH并发子宫内膜癌的高危因素(OR=7.31,P=0.007)。赵学军等[8]也报道,年龄是造成EC漏诊的高危因素。因此,对于年龄较大,特别是≥48岁的术前诊断AEH患者,要谨慎对待。

肥胖、糖尿病和高血压是EC的三联征,其共同的病理生理学基础是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Matsuo等[13]报道,肥胖、糖尿病是AEH合并EC的高危因素。国内的研究结果不尽相同。要秀娥等[11]研究显示,高血压、高BMI均和AEH是否合并EC没有显著相关性。张爱玲[10]报道,高血压和糖尿病不是EH合并EC的高危因素。任王静等[15]也发现,高BMI不是EH患者合并EC的危险因素。李伟伟等[9]报道,肥胖(高BMI)是合并EC的高危因素,而高血压、糖尿病不是预测EC漏诊的指标。我们的结果和李伟伟等人的一致。分析国内研究不一致的原因,可能是研究的病例数太少,或者和不同人群的体质差异有关。

进一步分析15例EC的临床病理结果发现,所有的病例(100%)均为子宫内膜样癌,其中一例合并浆液性癌。100%的病例为Ⅰ期。10例患者行盆腔淋巴结清扫,均未见转移癌。随访11例患者,只有1例复发。这和国内外的研究结果大致相同。Trimble等[16]报道,合并于AEH的123例EC中,115例(93.5%)为高分化,均为Ⅰ期。张爱玲[10]随访25例患者,单莹等[17]随访44例患者,均未见复发和转移。这说明,合并于AEH的EC多是子宫内膜样癌,临床分期较早,预后较好。

综上所述,活检诊断为AEH的患者,易伴发EC。合并的EC主要是子宫内膜样癌,分化好,多是早期,预后较好。年龄和BMI是预测AEH合并EC的有效指标。对于刮宫诊断AEH的患者,特别是年龄较大、BMI较高者,伴发EC的概率较高,需谨慎对待,减少漏诊。

猜你喜欢

样癌刮宫非典型
非典型内脏异位综合征1例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导致的代谢紊乱
基于SEER数据库的甲状腺髓样癌预后分析
子宫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宫腔镜下刮宫术治疗瘢痕妊娠
乙肝合并肝肉瘤样癌1例及文献复习
城市边缘区“非典型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探讨
诊断性刮宫术患者麻醉期间的护理效果分析
5例肺黏液表皮样癌临床分析
宫腔镜下电切术与刮宫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不孕症的效果比较
非典型纤维黄瘤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