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元县以食用菌循环生产促菌类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
2020-12-23黄卫华
黄卫华
庆元县以食用菌循环生产促菌类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
黄卫华
(庆元县食用菌科研中心,浙江 庆元 323800)
庆元县食用菌产业遵循“重点提升木腐菌、稳步发展草腐菌、努力开发珍稀菌”的基本思路,以创新为动力,以科技为支撑,以质量为生命,以转型升级为重点,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创出了一条治理生态环境,打造标准绿色菇园;巧用废料,创造循环绿色经济;科技攻关,实现生态绿色发展的低碳生态型食用菌循环生产新路子。
生态;绿色;循环;废料;食用菌;科技
近年来,庆元县食用菌产业坚持“重点提升木腐菌、稳步发展草腐菌、努力开发珍稀菌”的基本思路,以创新为动力,以科技为支撑,以质量为生命,以转型升级为重点,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开辟了一条绿色生态型食用菌循环栽培、实现生态产品价值的新路子。2019年全县食用菌生产规模1.2亿袋,鲜品产量9万余吨,一产产值约6亿元,初级市场基本稳定;一、二、三产业总产值约36.8亿元。现将主要做法介绍如下。
1 治理生态环境,打造标准绿色菇园
1.1 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增强
做好农业面源污染处理,建设美丽乡村。加大力度推广食用菌先进生产技术与模式,推进产业转型升级。2012年给予菌棒工厂化生产政策扶持;2013年启动香菇、黑木耳的政策性保险试点工作;2014年开始将标准菇棚建设和菇棚改造纳入“年度农业发展若干政策”;连续出台年度《庆元县食用菌产业扶持政策》,近几年每年县财政投入食用菌产业均超过1 000万元。
1.2 生产集约化程度逐渐提高
加快推进食用菌生产集约化进程,美化生产环境,推行“菌棒生产工厂化,栽培管理基地化”新模式。近年来,扶持建成菌棒工厂化生产厂76家,改造提升钢架标准菇棚70万m2,先后建成东瓜源、蔡段、大坑、八三、龟背等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基地;另有五都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基地、黄泥弄食用菌生产观光园、黄坛秀珍菇生产基地等正在建设中。截至2019年,2万棒以上的种植大户有2 584户,占总种植户的64%。
1.3 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
加强食用菌种植基地规范化管理。2017年,该县将食用菌主要栽培区划分成8个基地,成立庆元县出口农产品企业协会,开展出口食用菌备案基地全域化,1 520亩(1亩≈667 m2,下同)食用菌基地通过审核被认定为出口公共备案基地。2018年,在食用菌出口备案基地全域化的基础上,建立技术人员联系全县域备案基地片区制度[1],将全县食用菌栽培区域划分为13个片区,每个片区配备2~3名技术干部负责联系、服务片区食用菌工作。目前全县食用菌行业拥有有机产品48个,无公害产品5个,绿色食品6个,浙江省名牌农产品5个,浙江省区域名牌农产品1个。
2 巧用废料,创造循环绿色经济
2.1 点“草”成金,利用废弃秸秆
石坝村是“稻-菇-肥”农业循环模式重点示范村。该模式利用收割后的稻草为基料栽培草菇,出菇后的菌渣添加鸡粪和矿物质后还田,作为水稻有机肥料。鲁尚明是石坝村拥有22年草菇栽培经验的生产大户,其在2019年栽培草菇6 000平方米,循环利用稻草近40吨,年利润10万余元。2019年,庆元县推广草菇种植面积36 000平方米,循环利用干稻草360吨,增加农民收入650余万元。该模式每栽培1平方米草菇,可循环利用干稻草约10千克,产出草菇2千克,制成有机肥30千克,创造效益180元。
秸秆除可用于种植草菇外,还能用作地栽黑木耳的基床。1亩地的秸秆约可生产8 000袋黑木耳,极大促进了废弃秸秆的利用。2019年,庆元县栽培黑木耳1 400万袋,并实行“稻-耳轮作”新型生产模式,不与粮争地、不与农争时,使“冬闲田”变身为“冬宝田”。
2.2 变废为宝,再利用菌棒废料
黄田镇是食用菌废菌糠循环利用的典型乡镇,采用“废菌糠→黄金菇→有机肥→农作物” “废菌糠→有机肥→农作物”模式,可谓废菌棒里产“黄金”。该镇大坑村是黄金菇的栽培示范村,2019年,全村共有10余户农户用此法栽培30余万棒黄金菇,每棒节省成本约1.5元。如,刘庆福种植40多亩甘蔗,利用3 000千克甘蔗渣栽培5万棒灰树花,每棒节省成本0.2元;用灰树花废料栽培10余万棒黄金菇、3万棒黑木耳;利用黄金菇、黑木耳废菌料还田作有机肥栽培竹荪10余亩,每亩产量逾90千克。
还有的基地采用猴头菇、黑木耳、羊肚菌等食用菌套种技术,通过采用多种循环栽培模式,一年四季菇棚都有食用菌鲜品产出。2019年,葛田、双沈村的2个食用菌基地共实现收入200余万元。吴小华是庆元有名的平菇栽培大户,每年要从锯木厂拉回5 000余千克的木屑,从农户处回收10余吨废菌棒用于平菇生产。
2.3 生态思维,农旅融合
如浙江百兴食品有限公司在食用菌栽培全过程实行循环生产和全自动智能控制,不产生废料。首先利用木屑和甘蔗渣、玉米芯等作培养料生产工厂化瓶栽杏鲍菇;再二次利用杏鲍菇菌瓶里的营养料,季节性选择种植香菇、木耳、平菇、姬松茸等;之后将废料做成有机肥,进行三次利用。而丽水市百兴真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已成为丽水工业园区里“一二三产大融合”的领军企业。
2018年,莲湖村大和种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胡光火会同村民们利用庆元县食用菌科研中心发明的葡萄枝条栽培黄金菇和平菇技术,用葡萄枝条木屑制成菌棒1万余棒,实现葡萄枝栽培菇类、废菌糠作有机肥还田于葡萄地的低碳生态循环模式,并让前来参观的游客在乐、游、赏、吃的过程中学习食用菌知识,促进了农旅结合,增加收入10余万元。
3 科技攻关,实现生态绿色发展
3.1 政府引导,做足“绿”字文章
庆元县大力倡导食用菌循环发展,《庆元县“十三五”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指出,通过废菌糠再利用,实现秸秆、果枝、果壳、谷壳等农林废弃资源循环利用。利用废弃葡萄枝条、猕猴桃枝条、油茶壳、板栗壳、龙爪粟秸秆等栽培香菇、平菇、猴头菇、玉木耳等食用菌,可减少菇农成本,增加经济效益;利用废弃香菇菌渣作有机肥可促进楠木、杉木、木荷等的生长。通过多措并举,实现农业、林业的收益和美丽双赢。
3.2 加强科研,做足“省”字文章
庆元县食用菌科研中心一直致力于食用菌新型基质、高效栽培技术研发及食用菌价值链延伸。2011年实施县级科技项目“粟苞栽培灰树花技术试验研究”;2013年与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协作进行“竹-菌循环共育技术示范推广”;2017年实施县级科技项目“葡萄枝条栽培菇类试验研究”;2018年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实施省重点科研项目“主要经济林废弃物基质化利用关键技术研究”;2019年,开展龙爪粟秸秆栽培姬松茸、大球盖菇、香菇等试验工作。
3.3 示范引领,做足“新”字文章
庆元县自2017年开始对特色、珍稀食用菌品种的种植给予补助。2017年,官塘乡荷洋村的百祖山种植专业合作社基地实施“林-粮-菌”循环复合经营新模式:4~5月份,在油茶林下套种旱稻、米仁、龙爪粟等旱粮作物;10月旱粮收割后,利用废弃的农作物秸秆、木屑等原材料基质套种大球盖菇,每亩产量1 500千克以上,纯收入5 000余元。庆元县旺源恒家庭农场刘东明是安南乡循环农业发展的典范。2019年,利用园内种植的玉米、大豆的遮阴特性,在果蔬园里套种羊肚菌40余亩,每亩经济效益达到3万余元;根据废弃羊肚菌营养袋高肥的特点,将其用于喂鱼、喂猪;以竹制厂的下脚料70余万千克为原料,在羊肚菌地里再套种红托竹荪,每亩经济效益达到4万余元;玉米秸秆喂猪,猪粪还田为有机肥种植蔬菜、果树。2020年新增种植油橄榄200多亩,为今后“菌林共生”做前期准备。目前农场正在申请“羊肚菌+红托竹荪”发明专利。预计2020年该基地收入将达到300余万元。
[1]陈丽. 庆元县食用菌产业全产业链提升的思考[J]. 现代食品, 2019(17): 17-20.
[2] 黄卫华. 点绿成金革绿出新-庆元县科协打造农村科技示范户队伍[J]. 浙江科协, 2019(7): 42-43.
黄卫华,本科,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食用菌新型基质开发与高效栽培技术,食用菌育种驯化等推广应用及“浙江庆元香菇文化系统”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等的研究工作。E-mail:103370160@qq.com。
S646
B
2095-0934(2020)06-38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