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楚材《西游录》与草原丝绸之路
2020-12-23薛正昌
薛正昌
(宁夏社会科学院 历史研究所,宁夏 银川 750021)
耶律楚材(1190—1244),元代名相,契丹人,字晋卿,号湛然居士,又号玉泉老人,生于燕京(今北京),姓耶律氏。他是辽朝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九世孙,辽朝东丹王突欲八世孙,13 世纪我国著名的政治家和诗人。他是一位很有政治抱负的知识分子,出身于一个汉化了的契丹贵族家庭,从小博览群书,善诗文,通天文、地理、律历、术数、医卜、释老之学,精通汉文化。金代末年,进入仕途,出任开州(今河南濮阳)同知。金中都(今北京)被围的过程和陷落的经历,使他看到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缘此,他曾一度皈依佛教,元太祖成吉思汗定燕,应召并随成吉思汗西征中亚,窝阔台执政时期出任宰相。耶律楚材经历了金朝与蒙元两个朝代,前半生生活在金朝后期,曾出仕为官;后半生效力于成吉思汗与窝阔台时期。对于耶律楚材的人生经历及其作为,本文不作全面评价,仅就随成吉思汗西征中亚、《西游录》与草原丝绸之路等作些梳理与论述。
一、草原丝绸之路
(一)草原丝绸之路
草原丝绸之路,是大丝绸之路(绿洲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在地理环境、地理位置和特殊空间的另一种通道,指历史上中国内地经漠北蒙古草原向西经中亚草原至南亚、西亚、欧洲和北非的交通通道,形成的时间略早于沙漠绿洲丝绸之路。考古资料提供了印证,今俄罗斯阿尔泰州乌拉平区巴泽雷克墓葬中出土的公元前5 世纪至4 世纪(约相当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内地精致的丝织品和刺绣着凤凰图案的茧绸、漆器以及“山”字纹青铜镜①鲁金科:《论中国与阿尔泰部落的古代关系》,潘孟陶译,《考古学报》,1957 年第2 期。,见证了中国的丝绸最早西传至欧洲的经历,说明曾经生活在这里的塞种人通过草原与中国内地有着丝绸贸易的关系。此后崛起于蒙古草原及新疆北部、中亚草原的匈奴、乌氏、月氏、鲜卑、柔然等游牧民族,在不同的时代分别充当了草原丝绸之路贸易的角色。6—9世纪,在蒙古高原及西域北部建立地方政权的突厥、回鹘等游牧民族,在与隋唐王朝贸易的过程中,通过草原丝路将大批的丝绸等物品销往波斯、东罗马帝国等国家。10 世纪以后的辽、金、元、明、清时期,草原丝绸之路仍然畅通,尤其是辽、金、元时期。
由于欧亚草原游牧部族的活动,最早开辟的东西交通路线应该是横跨欧亚大陆的所谓草原丝绸之路,亦即从蒙古高原,沿阿尔泰山南北麓,穿越南西伯利亚,再往西到达当时居住在黑海北岸的斯基泰人地区②余太山:《早期丝绸之路文献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年,第7 页。。同时,他还印证了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观点,认为与斯基泰人的贸易之路在公元前7 世纪末已经存在。
在石器或传说时代,中原和草原之间就有了物质和文化交流。商周时代中原王朝与北狄之间就有了频繁的交往,“以时入贡,命曰荒服”。自古以来,草原民族就与其他民族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也在互相碰撞、交融与推进,从红山文化到草原丝绸之路,从昭君出塞到万里茶马贸易,都行进在草原丝绸之路上,它是中原与蒙古草原的纽带,是农业文明与游牧文化交流的渠道③易华,邢莉:《草原文化》,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年,第253-258 页。。《穆天子传》里记载周穆王游历的线路已进入西域,这是中国与西域进行交流的最早史料④李刚,崔峰:《丝绸之路与中西文化交流》,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6 年,第11 页。,已经涉及到早期草原丝绸之路。
蒙古学者对漠北的匈奴墓葬进行过大量的发掘,出土过大量中原器物,如铁器、铜器、陶器、木器、漆器、石器、工具、马具、黄金、服饰及丝织品,包括日常生活用品和生产工具⑤刘迎胜:《丝路文化·草原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 年,第43 页。。张骞出使月氏时,对中亚大宛国物产的记载,包括商贸、文化交流。突厥汗国、回纥汗国时期与隋唐的关系,尤其是回纥与唐朝的关系,绢马交易兴盛,但中亚粟特商人控制着回纥对外商业活动。同时,粟特人得到回纥贵族的信任,把中原流入草原的丝绸贩运到遥远的西方,草原丝路是重要通道。隋唐时期帝国的辽阔疆域使中原与西北边疆地区联系空前紧密,唐政府不但在漠北设置州府以管理,而且天山以北丝路交通网络形成,有驿路通往绿洲丝路与草原丝路对接的伊犁河流域。同时,自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 向北可直接通漠北回鹘汗国牙帐所在地于都斤山。唐贞观四年(630),东突厥汗国为唐王朝所灭,漠北各族首领纷纷入朝,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贞观二十年(646),代东突厥而起的薛延陀汗国被唐朝灭亡,唐朝在漠北设置羁縻州府的同时,开辟“天可汗道”,即中受降城入回鹘道,成为中唐之后中原与草原往来的干道。
草原丝绸之路的走向,大致是经由中国内地的长安或者洛阳,向北经山西大同、陕西北部、宁夏北部进入今内蒙古地区,由此有数道进入蒙古高原。由蒙古高原继续向北,可达贝加尔湖(古称“瀚海”),往西可经今西伯利亚直达东欧;亦可由土们河、鄂尔浑河一带向西越过杭爱山,沿阿尔泰山西行,折向南进入天山以北草原,再沿天山北麓至伊犁河,再西行过碎叶川、塔剌思河,抵中亚锡尔河。沿河而下可至咸海,顺其北岸西行,过乌拉尔河、伏尔加河,可直至黑海北岸。元代中西交通空前发达,越阿尔泰山后,草原丝路分几路西行进入中亚。
草原丝绸之路,是我国先秦时期西北、北方地区游牧民族流动迁徙前匈奴人、阿尔泰人、前乌孙人,在欧亚草原上逐渐踏出来的一条横贯东西的交通大道①李刚,崔峰:《丝绸之路与中西文化交流》,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6 年,第24 页。。特殊的地理环境与空间,使得丝绸之路通道的表现形式不完全一样,但从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根本目的看,指向殊途同归,无论哪个通道,最终都将中原与西域、中亚、西亚、南亚、欧洲与北非连接起来。因此,丝绸之路是一个大网络格局,是互通相连的。虽冠名草原丝绸之路,但沙漠绿洲丝绸之路继续向北即与草原丝绸之路衔接。在河西走廊的尽头,可分数道向西。一条是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缘西行达帕米尔高原;一条是沿天山南麓西行,也可到达帕米尔高原。或从帕米尔高原进入费尔干纳盆地(今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交界处),再西行进入锡尔河与阿姆河之间的沙漠绿洲地区。一条是从河西走廊向西经哈密,再向西北进入天山以北的草原,沿天山北麓行,进入伊犁河、楚河和塔剌思河流域。从塔剌思河向北沿锡尔河而下,进入欧亚草原。在这里,绿洲丝路与草原丝路相接互融。
(二)新时期国外学者的丝路视野
对于丝绸之路的理解,过去我们有很大的局限性。从世界意义看丝绸之路,应该以更为广阔的视野来审视。习近平主席“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英国学者彼得·弗兰科潘有一个全新的理解和认识。虽然是学者视野,但阐释了丝绸之路战略的国家战略与世界意义。丝绸之路将中原与西域、中亚、欧亚大陆连接起来,在大丝绸之路背景下,在世界格局的变迁过程中,缘丝绸之路而发生的许多历史故事和人文经历,成为新时期“一带一路”重大倡议的历史回顾、文明互鉴与民心相通重要内容。彼得·弗兰科潘在他的《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中文版序言》里说:“习近平主席于2013 年宣布‘一带一路’创想之时,他是在重新唤起人们对于那段很久之前就已经熟悉的繁荣回忆。他的有关促进贸易发展、投资海陆通道并与各国建立合作交流关系的想法,都是基于一种常识——即今日纵横交错于亚洲,将中国与欧洲、里海、高加索山脉、波斯湾和东南亚各个角落连接在一起的新交通干线,追随的正是当年那些带着货物和信仰四处奔波的旅行者和圣贤者的足迹。”②彼得·弗兰科潘著,邵旭东,孙芳译,徐文堪审校:《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 年。这是“一带一路”倡议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历史文化基础。
丝绸之路的形成,彼得·弗兰科潘有自己的世界视野,他从历史的视角作了清晰的梳理。他认为匈奴人驰骋在中国以北的整片蒙古草原地带,他们和汉人的关系并非一直友好。汉人宁可向他们进贡也不愿他们进犯自己的城市。事实上,和平相处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不断的进贡不仅是经济上的负担,也显出政治上的软弱。所以汉帝国决定一劳永逸地解决与匈奴的纠缠。首先夺取河西走廊,控制农业发达的西域地区,接着经过近十年的多次征战(结束于公元前119 年),将游牧部落赶回到他们原来的地方。河西走廊通向西部的帕米尔高原,高原以西就是一个崭新的世界。中国为一条横跨大陆的交流通道打开了大门——“丝绸之路”就此诞生③彼得·弗兰科潘著,邵旭东,孙芳译,徐文堪审校:《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 年,第9 页。。正是从这个背景上,他认为我们通常把全球化看作是当代社会独有的现象,但早在2000 年前,全球化就已经是事实,它提供着机遇,带来了问题,也推动着技术的进步。“在现代到来之前,如‘牛津’和‘剑桥’、‘哈佛’和‘耶鲁’,并非在欧洲和西方,而是在巴格达、巴尔克、布哈拉和撒马尔罕”④彼得·弗兰科潘著,邵旭东,孙芳译,徐文堪审校:《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 年。。绿洲丝路与草原丝路相融在中亚的历史意义,让彼得·弗兰科潘有了超越常规的视野,体现的是丝路新时期的视阈。丝绸之路上的文化、城市、居民的进步和发展都有其原因可循:人们在从事贸易沟通、思想交流,在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在哲学、科学、语言和宗教方面,人们从交流中得到启发,得到拓展。发展和进步至关重要,位于中国北方的赵国在2000 多年前就明白了这个道理①彼得·弗兰科潘著,邵旭东,孙芳译,徐文堪审校:《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中文版序言》,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 年。。在今天“一带一路”世界背景下,新丝绸之路的意义更为清晰,更为重要,更具影响力。
追溯草原丝绸之路的走向、绿洲丝绸之路与草原丝绸之路的关系,便于关照耶律楚材《西游录》的形成及其影响力,尤其是“一带一路”世界意义上的新格局。
二、耶律楚材与成吉思汗
耶律楚材自幼博览群书,尤其经史皆通,是一位饱学之士。金章宗泰和六年(1206),耶律楚材17岁。这时的耶律楚材,不但“书无所不读”,而且“为文有作者气”,所写的文章已经凸显了他的智慧和不同于常人禀赋。按照金朝的仕宦制度,宰相的儿子可以不通过科举直接由皇帝赐补“省掾”(官员的通称),即出任政府相关机构的官员。耶律楚材不想通过封妻荫子的途径来获取官位,也不愿意靠皇恩进入仕途,而是要凭借自身的能力通过盛行的科举考试作为自己进入仕途的路径。章宗皇帝仍坚持旧有体制,耶律楚材也只能听命于皇帝,17 岁应试“中甲科”,辟为“省掾”,进入仕途。
(一)出仕省掾
省掾,即尚书省令史,在当时是步入仕途的一个重要途径,而且缘此可以走捷径。皇帝赐补“省掾”之前,要依例对应试者进行答对。与耶律楚材同时应对者有17 人,应对的话题是关于“疑狱”的事,“楚材所对独优,遂辟为掾”②《元史》卷 146,《耶律楚材传》,北京:中华书局,1987 年。。耶律楚材的应对策略独出其右,让皇帝觉得非常满意,出授开州同知。开州属于金代大名府路,治所濮阳(今河南濮阳)。开州属于以刺史为长官的刺史州,同知则为刺史的副职,为正七品官。金贞祐元年(1211),耶律楚材出任开州同知。
成吉思汗攻金的战争始于1211 年。这年二月,成吉思汗发动了对金朝的大规模的军事进攻。成吉思汗以报父祖世仇为名,率四个儿子(术赤、察合台、窝阔台、拖雷),兵分两路南下。1212 年、1214年再度南下,攻金的战争集中突破山西北部大同(金朝的西京)边境和河北北部,宣德(宣化)、德兴(今河北保安)等地先后陷落,金朝北面战线一触即溃。蒙古大军掳掠大批奴隶和财物,围攻金朝都城中都。攻金的战争一直持续到成吉思汗去世(1227)之后,中间有过短暂的停战,直到他的继承者于1234 年结束灭金的战争。
耶律楚材出任开州同知之际,蒙古与金朝的战争亦随之而来。面对这场战争的来临,当时京城恐慌呈骚乱状,行人躲避不及,“有客赴澶渊,无人送临贺”(《和平阳张彦升见寄》),耶律楚材觉得给他送行的人都躲避起来了。奇怪的是,蒙古军队很快撤退,耶律楚材如期赴任。这一年,耶律楚材24 岁。
(二)中都陷落
两年之后的1213 年,成吉思汗在最终征服宣化以后,兵分三路进军,山西的太原、平阳,包括河北与山东济南等地都成为进攻的对象,先锋直抵金中都城下。成吉思汗亲率大军对金朝发动第二次大规模的军事进攻,除围攻中都外,还分兵深入金朝的腹地。耶律楚材任职的开州,也是蒙古军队进攻的地方。
在这个节骨眼上,驻守中都城以北的金军将领石烈执中(胡沙虎)率军入城发动军事政变,杀死金章宗的继承者允济皇帝,拥立皇帝的侄子吾都补登上王位,号宣宗。胡沙虎曾在西京(山西大同)任副元帅,蒙古军队进攻时弃城逃走。遗憾的是,继任者宣宗完颜珣(1213—1223)与允济一样无力胜任,于次年三月遣使向蒙古求和,把允济的女儿下嫁给成吉思汗为妃,赔偿了大量战争费用,包括黄金、丝帛和数千匹马等,成吉思汗率蒙古军撤退。形势稍有缓和后,金宣宗认为中都易受攻击,担心蒙古大军再次进攻中都。1214 年五月,将都城迁往南京(今开封),实际上放弃了中都,黄河以北的老百姓亦随之南逃。
金宣宗南迁的过程中,耶律楚材的两个哥哥耶律辨才、耶律善才,他们身为龙虎卫上将军、奉国上将军武庙署令,皆随扈宣宗南迁。耶律楚材原本是与两个哥哥随皇帝车驾南移,却因变故留在了京城,与家人分离。在南下的难民潮中,耶律楚材的母亲与他的发妻梁氏、儿子耶律铉都在南逃的人群中。他们一行从中都跑到了耶律家族的食邑所在地东平,随后又辗转南迁到河南嵩山少室(今河南登封县北)。
金宣宗南迁之前,对中都的留守与防御诸事作了安排,任命完颜承晖为右丞相兼都元帅,行尚书事,负责燕京防务。太子完颜守忠亦留守中都,要完颜承晖与左丞抹捻尽忠等共同辅佐。完颜承晖“表公(耶律楚材)为左右司员外郎”希望留在都城。金代左司、右司原本是两个部门,分别对应六部。左司总察吏部、户部、礼部,右司总察兵部、刑部、工部,留守时期将左右二司合在一起,故为左右司员外郎,为正六品官员。1214 年,耶律楚材就任左右司员外郎,这一年25 岁。留守中都,对耶律楚材之后的人生影响很大。
成吉思汗得知金宣宗迁都,认为他违犯了和平条约,把迁都说成是金朝为恢复战争所做的准备,决定再次向中都进军。于是,成吉思汗撕毁了停战协定,以金朝败盟为口实,抢先采取行动,再次派遣大军对金中都实施合围。尽管中都面对围攻进行有效抵抗,但蒙古在正面战场保持了胜利,击退了试图解围金朝中都的军事行动。留守中都的皇太子完颜守忠见大势不妙,五月即逃出中都前往汴梁。六月,蒙古兵再围中都。第二年,驻守通州的金朝右副元帅蒲察七斤投降蒙古,中都的处境更为险恶。金宣宗数次调重兵北上增援,试图解中都之围,但都被蒙古军队击败。当中都外围州县相继陷落,蒙古军队形成合围之势后,外援已无法接济,中都成为孤城。围困中的中都严重缺粮,人心涣散,且有大量的死亡,军心不稳,“城中无有固志”①《金史》卷101《完颜承晖传》,北京:中华书局,2011 年。。1215 年五月,金朝的一支运送粮饷的援军在中都与河间府之间的霸州被蒙古军击溃,完颜承晖见大势已去,于绝望中饮药自尽,中都陷落。
留守中都期间,都城陷于蒙古兵的重围当中,食粮断绝。实际上,耶律楚材60 天没有一粒米粘嘴,以菜根度日,但他丝毫没有动摇的表现。有一天,耶律楚材师傅万松老人路过耶律楚材门前,他正在吃饭。师傅发现他“执菜根蘸油盐,饭脱粟”,尽吃菜根,没有粮食。万松问:“你这样不是太节俭了吗?”耶律楚材答道:“京城围困,已绝粮六十日矣。”万松感叹道:如此困境,耶律楚材仍“守职如恒,人无知者”②耶律楚材:《湛然居士文集》,《行秀湛然集序》,以下所引诗文皆出该文集。。万松方由此才知道,他这个徒弟的国家信仰和献身精神。
在蒙古军队围困中都近一年的时间里,耶律楚材守职如初,即使在中都陷落的前夜,也没有随左丞抹捻尽忠出逃,直到中都陷落。他虽未跟随留守“殉职”,也不在“开门请降”的官员之列,对金朝忠贞守节。即使受诏前往漠北面见成吉思汗,他也没有表现出感激之情。对于金朝,“岂敢复怀二心”,反倒使成吉思汗更加敬重这位失去故国的臣民。
1215 年,蒙古军队攻占金中都后,随即将中都改称为燕京,任命西域人札八儿火者为“黄河以北铁门关以南天下都达鲁花赤”,金朝降将石抹明安为都元帅、燕京行省,作为汉地的最高统治机构,共同留守中都。直到忽必烈中统五年(1264)八月,改燕京为中都,正式确立了元朝的两都制。
蒙古军占领中都,焚烧抢劫,纵火焚城。游牧民族完全不懂得大城市所独有的经济社会文化作用,也不知道如何利用它来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政权。刚刚摆脱原始野蛮,他们完全不懂定居民族的生活,不懂城市环境、农业耕作③[法]勒内·格鲁塞:《草原帝国》,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年,第 294-295 页。。蒙古攻金时,还是以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杀掠式地、野蛮地对待承载着历史和文化的金中都。
蒙古大军占领金中都之后,耶律楚材就闲居香山家中。耶律楚材的家学传承当中,禅宗渊源很深。父亲耶律履有个别号叫忌言居士,即与佛教有密切关联。他的侄女了真、舜婉,都是虔诚的禅宗信徒。“予幼而喜佛,盖天性也。壮而涉猎佛书,稍有所得,颇自矜大。”(《琴道喻五十韵以勉忘忧进道并序》)这样的文化家境对耶律楚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耶律楚材师从万松老人学佛三年,有其家学的影响,也有自己喜爱佛学的天性,更是缘于中都陷落的特殊处境。他跟随万松行秀苦修禅法,实际上是在历练自己以等待时机。中都陷落后的第二年,耶律楚材拜访过寓居贫乐庵的三休道人。二人在交谈的过程中,耶律楚材流露了他的人生志向。“夫君子之学道也,非为己也。吾君尧舜之君,吾民尧舜之民,此其志也。”(《贫乐庵记》)。他虽然素喜禅学,却怀着强烈的用世志向,自不甘一直“退缩养愚拙”。金元时期的“孔门禅”,是唐宋以来三教融通历史潮流的结晶,儒、佛二家互相渗透融契。耶律楚材即为“孔门禅”的中坚人物。他学佛隐居中都三年,困惑与选择同在。故国将灭,他没有效法高士“卧隐云乡”,也没有追随屈子“行吟泽国”,而是选择了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第三条路,“曩时凿破藩垣重,泽民济世学英雄”(《用前韵感事二首》)。终于,驿使送来了“春信”,他将其政治抱负寄托在成吉思汗的身上。
(三)燕京受诏
成吉思汗统一草原诸部后,在向中原推进的过程中体现着一种人才战略思想,即十分注意延揽有用人才。他发动攻金的战争,就注意在金朝供职的辽国的遗民,目的是想利用他们的亡国之恨为己所用。
当蒙古军队攻克金中都之后,成吉思汗“尝访辽宗室近族,(耶律楚材)至是征诣行在”①《国朝文类》卷57《中书令耶律公神道碑》。,便下诏召见他。耶律楚材家族在金朝长期出任高层级官吏,名望很高,地位显赫。中都陷落时,耶律楚材又是金朝留守中都的京官,再加上耶律家族辽代皇室的背景,当成吉思汗命燕京行台石抹明安搜求“儒者”时,耶律楚材就很容易地进入他的视野。耶律楚材有一身的绝活——治国智慧与通占卜术。“自天明下诏,知我素通蓍”(《怀古一百韵寄张敏之》)。萨满,是人神之间的使者,主要职责是沟通人与神之间的联系,为本氏族、本家族祈求平安,具体就是祭天、祭祖、祭祀各种神灵。天神崇拜,是信仰萨满教民族的普遍习俗。蒙古民族在接受藏传佛教之前,所信仰的传统宗教是萨满教。这对于信仰原始萨满宗教的成吉思汗来说,也非常需要占卜的人才。这也可能是成吉思汗征召耶律楚材的主要原因,成吉思汗所看重的就是他这一套占卜之术②韩儒林:《耶律楚材在大蒙古国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穹庐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年,第181 页。,目的是以备咨询。
来自于契丹皇室的耶律楚材,虽然只是二十几岁的年轻人,但他在占星术方面有精深修养,包括深厚的肩胛骨的辨识技能以占卜未来。他不但会讲契丹语,方便与蒙古人交流,而且通晓汉文化。同时,他是一个接受中原文化的著名的学者,这样的人才,在蒙古帝国行政管理中显得非常有用,所以成吉思汗亟需这样的人才。
耶律楚材在向成吉思汗《进征西庚午元历表》中追述被召事时说:
恭惟皇帝陛下德符乾坤,明并日月,神武天锡,圣智夙资,迈唐虞之至仁,追羲轩之淳化,冀咸仁而底义,敬奉天而谨时,重敕于台,旁求儒者。臣……粗习周孔之遗书,窃慕羲和之陈迹,俎豆之事,靡遑诸己;箕裘之业,敢忘于心!恨无命世之大才,误忝圣朝之明诏。
对于成吉思汗来说,征召耶律楚材的用场就是天文占卜,观天象以测人事,预卜吉凶。以“治天下匠”自负的耶律楚材,却抱着继承先业、赞襄新朝文治的愿望而来。只是成吉思汗的政治观与他熟悉的“周孔遗书”相去甚远,也不懂“以儒治国”为何物。但成吉思汗无疑把占卜吉凶看作是事关成败祸福的大事,耶律楚材能取得成吉思汗的信任,也是因为他这套别人没有的占卜术。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成吉思汗时代的耶律楚材,享有很高的地位和待遇。至于“军国之事”的参与,已到了窝阔台时代。
耶律楚材一向以治国之才自诩,有着宏大的政治抱负,随万松禅师研究佛学,遁世非其本志。耶律楚材受成吉思汗征召的时间为“戊寅之春,三月既望”,即1218 年春。成吉思汗征召,耶律楚材欣然应命。经历三年沉寂的参禅时光之后,再次出仕,成为他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离开燕京前,耶律楚材告别恩师万松。此后虽远在西域,但两人书简不绝,“颂古百篇,号为绝唱”。
1218 年三月,“白麻一旦天边来,万里龙庭谒天子”(《用张道烹韵》)。成吉思汗降旨征召,耶律楚材启程前往漠北汗庭,效力于蒙古宫廷,开始了他人生的新起点。随成吉思汗西征期间,万松老人给他写过一封信,谈论治国修身之道,送给他“以儒治国,以佛治心”八个字,旨在化解蒙古军队的杀戮政策。耶律楚材实践着他“以儒治国,以佛治心”处世之道,包括他兼济天下的远大政治抱负。元代开国典制,多出于耶律楚材之手。他生活的时代,正是中国历史发生重大变迁与动荡的时期。宋、辽、金、西夏多个政权长时期对峙,战争与冲突不断,严重地阻碍了中华民族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事业进步。成吉思汗统一草原诸部、蒙古汗国建立后,蒙古铁骑不断南下,穿越于草原与中原之间,横扫原有的统治政权。在这个由长期分裂走向统一的过程中,成吉思汗、窝阔台重用了一批对社会发展起过积极推动作用的政治人物,耶律楚材就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他的一生,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国家治理诸方面发挥过重大作用,包括天文地理、琴艺研究等。尤其是作为中书宰相的他,对于元朝建立之前这个蒙古马上民族治理国家的过程中作出过突出贡献,为元朝建立与治理奠定了基础,成为元代开国元勋,中国历史上一代名相。
三、《西游录》与草原丝绸之路
(一)《西游录》
耶律楚材用双脚丈量了草原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随成吉思汗西征到达中亚地区,1224 年东返,1228 年写就《西游录》,记述了这次西游经历和中亚风土人情,留下了沿途见闻和观感。《西游录》记载的草原丝绸之路,实际上是两段:即燕京至哈剌和林、哈剌和林至中亚。从燕京故居永安(香山)启程,出居庸关,经云中(山西大同)、武川(内蒙古境内),越天山(阴山)和大漠,到达佉绿连河(今克鲁伦河)畔成吉思汗大帐。大军西征时,从漠北西行,越阿尔泰山、过也儿的石河(额尔齐斯河),再南下至伊犁河流域,从阿力麻里城向西,经西辽故地碎叶川,直达锡尔河、阿姆河之间的中亚重镇撒马尔罕等地。数百年过去了,《西游录》里的纪行,仍是反映草原丝绸之路的重要文献,承载着西域中亚史地及其文化。
1981 年10 月,中华书局出版了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向达先生整理校注的《西游录》,并增加了前言(时间在1968 年)。出版说明中说,出版前出版社将向达校注过的书稿再请南京大学历史系陈得芝、北京大学历史系张广达先生看过,他们又补充了一些资料,作为补注纳入其中。全书文字量不大,分为《西游录》上、《西游录》下两部分,书前附有耶律楚材“序”。此外,元代人陶宗义《南村辍耕录》卷10《记丘真人》的内容作为附录纳入其中,增加了一些邱处机在中亚与成吉思汗对答交流的内容。这次出版,列入“中外交通史籍丛刊”类。文字量虽然不大,但内容独特,记载了那个特殊时段成吉思汗西征的相关内容,记载了草原丝绸之路的走向以及沿线主要城镇和驿站,包括中亚地理环境与民俗风情,属于大丝绸之路文化交融碰撞的一个大舞台,提供许多珍贵的第一手史料。
此外,《湛然居士文集》(谢方点校,中华书局1986 年)里收录了耶律楚材沿途写下的大量诗文,与其《西游录》记载的草原丝绸之路沿途山水和自然风光、诗人感悟等融为一体,起到了点缀与互补的作用,使得记述的草原丝绸之路的内容更为丰富,也十分清晰。
自汉代张骞通西域之后,随着中西交通的日益频繁,我国文献史料中有关西域历史地理的记载越来越丰富翔实。但9 世纪以后,此类著作则十分稀少,更未见有亲历葱岭以西中亚、波斯诸地的纪行之书。直到13 世纪,这种状况才发生了变化,蒙古对欧亚大陆大部分地区的征服和统治,使得元代中西交通空前繁荣。耶律楚材随征西域的过程中,虽然在政治方面没有被成吉思汗重用,但作为文人的耶律楚材,“十年沦落困边城”(《过白登和李振之韵》)的西域之行,却在草原丝绸之路方面留下了厚重的文化财富。一部《西游录》,成就了他在历史地理学上的不朽功绩①陈得芝:《蒙元史研究丛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年,第469 页。。后世学者给予很高的评价。在推进丝绸之路文化研究的今天,《西游录》所记载的内容,为草原丝绸之路文化研究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时空环境。
(二)《西游录》记载了草原丝路上的故事
1218 年春,耶律楚材应召前往行在。1219 年夏,随从成吉思汗西征;1225 年冬东归到达高昌(今新疆吐鲁番哈剌和州故城)。1226 年至1227年,又从征西夏。这两段时光加起来,正好是10 个年头,所以以“十年”相称。
耶律楚材虽然是以“征召”的形式到了成吉思汗身边,而且是近臣,但与窝阔台时期相比,这十年是他政治上不得志的时期。当奉召北上时,他满怀着致君泽民的抱负,“白麻一旦天边来,万里龙庭谒天子”(《用张道亨韵》),认为大展政治抱负的机遇来了。实际上,他只是一个“备员翰墨,军国之事非所预议”(《寄赵元帅书》)的角色。扈从西征的过程中,主要是处理一些文书、占卜之类的事。“致泽君民本不难,言轻无用愧偷安。十年潦倒功何在,三径荒凉盟已寒”,“自怜西域十年客,谁识东丹八叶孙”(《过云中和张仲先韵》)。这些诗表达了耶律楚材这一时期的心绪,也是他西域十年经历的记录和写照。但《西游录》却留下了草原丝路上的诸多故事。
1.前往和林
1218 年春三月,耶律楚材受到成吉思汗的征召,要他前往漠北大本营。应诏后,耶律楚材稍作料理即行动身前往,从燕京(北京)出发去漠北成吉思汗宫廷。他家住燕京香山,名为永安。耶律楚材《西游录》载,“始发永安,过居庸,历武川,出云中之右,抵天山之北,涉大碛,逾沙漠。”耶律楚材行走的线路,穿越居庸关,经武川(今河北宣化)、出云中(今山西大同之西),再翻越天山(内蒙古阴山,元代称阴山为天山),经净州(今内蒙古四子王旗西北净州古城)、沙井(今内蒙古达尔罕茂明安旗东北萨其庙附近古城),再向北穿越沙漠,这是当时帖里干站道,也是西京至和林的通道。耶律楚材经过艰苦跋涉,“未浃十旬”(《西游录》卷上),前后走了三个月左右的时间,来到了远在漠北深处成吉思汗所在的蒙古汗廷。当时成吉思汗行宫在克鲁伦河畔,今蒙古国的肯特省。
耶律楚材行走在草原丝路上,这是当时中原与漠北之间一条主要交通路线。此后,耶律楚材多次的南来北往都是走这条通道。他在沿途所写的诗,其内容大都可以补充这条通道的走向及其见闻。鸡鸣山(今河北涿鹿东北),是居庸关至武川之间必经之地,有《己丑过鸡鸣山》诗。由武川至云中,途经天城(今山西天镇)、白登(今山西阳高南),有《过天城和靳泽民韵》《过白登和李正之韵》诗。云中,即大同,金朝时为西京。自云中西北行,经丰州天德军(今呼和浩特东之白塔村),由州西北之岭南口(今坝口)出天山,有诗云:“行尽中原二百州,黄能往往不吞钩。而今再出天山道,收拾纶竿北海游”(《过天德用迁上人韵》)。出天山后经过净州城(今内蒙古四子王旗西北),净州为金代所设置,附郭县亦名天山县,有《过天山周敬之席上和人韵》,还写有《周敬之修夫子庙》诗:“可爱风流贤太守,天山创起仲尼居。”从净州北行经沙州(今锡拉木林河旁,元代在这里设总管府),有《丁亥过沙井和移剌子春韵三首》诗。离开沙州继续北行就进入沙碛之地。耶律楚材以诗的形式,记录了他离开燕京途经沙州的这条大漠南北的通道。同时,也是他心路历程的记载。
途经今内蒙古呼和浩特时,耶律楚材参拜了王昭君墓地。留守云内州的武官贾帅接待了他,写有《除戎堂二首》诗,在注文中说:“王师西征,贤帅贾公留后于云内,筑除戎堂于城之西阿,以练戎事,御侮折冲,高出前古。予道过青塚,公召予宴于是堂。”怀古之情悠然。
夏天的草原,自然景色非常美丽。耶律楚材正好赶上草原上最美好的季节,遍布于草原的牛羊,点缀在草原上的车帐军营,骁勇善战的铁骑,构成了一幅新鲜清新的画面。在耶律楚材笔下描述了“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车帐如云,将士如雨,马牛被野”(《西游录》卷上)的塞外草原景色。
2.哈拉和林城
哈拉和林城位于鄂尔浑河岸边,这里横贯着一条古道,与外界相连接,是个神奇的地方。鄂尔浑河600 公里范围内都是风景如画的景致,这里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中心地带,西域、中亚地区很多重大事件都发生在这里。盛极一时的回鹘汗国的都城也在鄂尔浑河的左岸。840 年,叶尼塞黠人推翻了回鹘汗国,将这座城市付之一炬。这里河流纵横,水草丰美,土地肥沃,适宜居住。哈拉和林城平面为不规则的方形,城内建筑多位于南部,现存的城墙并不高,有用于防御的壕沟。哈拉和林城不仅是蒙古大汗居住地,也是一个重要的手工业和商业中心。19 世纪以后,法国东方学专家、俄罗斯的考古学者都对这里进行过多年考察研究,涉及到和林城源起和发展变化的诸多内容。
成吉思汗蒙古汗国十五年(1220),定都和林,成为蒙古帝国的首都。继任者窝阔台、贵由、蒙哥皆定都于此。窝阔台统治时期,哈拉和林大兴土木,可能与成吉思汗西征带回的大量工匠和各行各业的技师人员有关。有建筑规模宏大的宫殿和修筑的城墙。当时的和林城与中原、中亚及其遥远国家与地区之间存在着活跃的商贸往来,这里有非常密集的手工业街区。考古发现有大量的制瓷业和金属加工业所留下的遗物,包括属于半成品的瓷器和陶器、武器、家具、车轴、手工业工具以及日常生活用品,还有大量石磨盘和犁铧,证明了当地发达的农业生产,印证了金元时期张德辉出游和林时的记载:哈拉和林当地的居民有很多是从事农业生产的,他们引水灌溉农田和花园。成吉思汗时期,和林已设置有数十个驿站。窝阔台时期,每天有500 辆载着食物和饲料的大车从各地到达哈拉和林并储存于仓库中,以便取用①[苏]C.B.吉谢列夫等著,孙危译:《古代蒙古城市》,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年。。
哈拉和林城内,依照汉族宫殿形式修建了合罕的宫殿,还有花园。宫殿分为三层,一层供合罕之用,一层供他的后妃之用,第三层供侍臣和奴仆之用。左右还筑有为他的兄弟、诸子和护卫准备的房屋,还有为宫廷书记们居住的大邸宅。窝阔台时期,作为中书令的耶律楚材,也是这大邸宅里的成员。此外,这里还有回回人区、契丹人工匠区,还有店肆、作坊、官舍、寺院、民居等。1235 年,窝阔台在哈拉和林周围筑起防护墙,这里才成为帝国的真正都城。1236 年春,万安宫建成,大蒙古国开始有了固定的都城及宫殿,政治中心也由怯绿连河上游移至斡耳寒河上游。
当时的和林,已经是一个各色人汇聚、手工业相对集中发达的地方。蒙古统治者将大批被俘获的人迁至这里,置为城邑聚落。随着蒙古贵族对外掠夺的不断积累,大批俘虏被迁发至草原,他们绝大部分是免于屠戮的各色工匠,被集中安置后,从事农业、手工业生产。民匠杂聚的地方,已“稍成聚落”。各色人沿克鲁伦河畔而居,不但有农业,而且“悉引水灌之”,包括菜园的种植,已经是一个较为繁华的都市。
耶律楚材前往和林成吉思汗汗廷,哈拉和林城的修筑和建设正处在兴盛时期。追溯和林城的方位、地理环境和城市发展变迁的大致背景,便于读者了解和林城的选址、草原丝绸之路网状布局、西征行军线路、耶律楚材与和林的关系等。
3.吾图撒合里
在漠北成吉思汗行宫,成吉思汗接见了耶律楚材,尤其是二人的对答过程意味深长。史书记载说他“身长八尺,美髯宏声”。耶律楚材身高八尺,体态魁伟,头大过人,声音宏亮,蓄留着漂亮的长胡须。成吉思汗一见耶律楚材,就被这年轻人吸引住了。他的眼光老辣,抓住耶律楚材的身材和他的长象特点,以“吾图撒合里”相称,不叫耶律楚材的名字。蒙古语将长髯大胡子叫“吾图撒合里”。一声“吾图撒合里”,耶律楚材觉得亲近了许多,如同多年熟悉的朋友一样。
成吉思汗说:辽与金是世世代代的冤家对头,朕灭金为你报了仇。耶律楚材答道:父祖以来,皆作为人质服仕于金国,一旦成为臣下,怎可报二心记仇于君呢②《元史》卷 146,《耶律楚材传》,北京:中华书局,1987 年。!在成吉思汗看来,耶律楚材为辽国皇族,金国灭辽国,成吉思汗又攻占金中都,环环相扣,的确是为耶律楚材报了家国之恨。耶律楚材也应该与成吉思汗见过的其他契丹人一样,在痛恨女真人的同时感激蒙古人。然而与成吉思汗的预料却相反,耶律楚材的一番对答,却出乎成吉思汗意料,他没有阿谀奉承之意,却满怀忠孝仁义之心,让成吉思汗出乎所料。对于奴仆背叛主人的行为,成吉思汗不会姑息。耶律楚材的这番对话,成吉思汗反倒非常欣赏,他听到了作为诚实的臣下应当说的话,尤其是被耶律楚材的志操和处世原则所感动,“上雅重其言,虚之左右”。成吉思汗很欣赏耶律楚材的才能,他看到耶律楚材广阔的胸禁,宽远的视野,属治世之能臣。决定将耶律楚材“处之左右,以备咨访”③《国朝文类》卷57,《中书令耶律公神道碑》。。作为近臣,留在成吉思汗身边。从此,耶律楚材开始了他追随成吉思汗征战四方、平治天下的军旅生涯。
耶律楚材言谈博得了成吉思汗的喜爱,被任命为辅臣。成吉思汗选择耶律楚材,在外国人的眼中看来都是幸运的选择,因为耶律楚材融中原文化和政治家气质于一身,是辅佐亚洲新君主的最合适的人。耶律楚材为蒙古人填补了中原文化空白,使成吉思汗及其继承者窝阔台熟悉定居文明中所实行的行政管理和政治生活的要素①[法]勒内·格鲁塞:《草原帝国》,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年,第 294-296 页。。
耶律楚材万里迢迢,爬山涉水远行,穿越沙漠来觐见成吉思汗,是怀着兼济天下的心志和期待的。成吉思汗的接见,让耶律楚材看到了出世的希望。《过闾居河四首》诗,寄托和表达了他当时的心声:“一圣龙飞德足称,其亡凛凛涉春冰。千山风烈来从虎,万里云垂看举鹏。尧舜徽猷无阙失,良平妙算足依凭。华夷混一非多日,浮海长桴未可乘。”从表象看,成吉思汗对他非常重视。实际上,在军事方面的参与和影响力有限,也符合时代背景和当时的特定环境。
4.西征途中
耶律楚材进入蒙古宫廷的第二年,成吉思汗就开始了蒙古帝国历史上的第一次西征。作为成吉思汗的近臣,耶律楚材跟随成吉思汗参加了这次西征。这一去,西征途中、西域中亚的经历和见闻,都留在了他的《西游录》中,成为研究13 世纪中西交通与中亚历史文化的一部名著。尤其是记录了草原丝绸之路走向与沿途景致,为后人提供了700年前草原丝路的多元信息。
1219 年夏六月的一天,为西征出发的时间,大军从克鲁伦河(今蒙古国肯特省境内)出发。按照传统的习俗,大军出发前要祭祀有守护神的军旗。虽在夏天,但“祃旗之日,雨雪三尺,上恶之。”大军祭旗出征之际,老天却突降暴雪数尺,寒风相袭,成吉思汗心里烦闷,怀疑是出师不利的征兆,要耶律楚材占卜。耶律楚材随口释虑道:“玄冥之气见于盛夏,克敌之征也。”②《元史》卷146《耶律楚材传》,北京:中华书局,1987 年。盛夏时节出现奇特的天气状况,是战胜敌人的预兆。由于成吉思汗对耶律楚材的器重,尤其相信卜蓍之神力,也就打消了他的顾虑。按照预定的计划,大张旗鼓地出发了。
“车帐如云,将士如雨。牛马被野,兵甲辉天。远望烟火,连营万里”。这是耶律楚材笔下描写出征的情景。这年,楚材30 岁,是而立之年,也是成就事业的盛年。
按照草原丝绸之路的走向,蒙古大军西征首先翻越的是金山,即阿尔泰山。阿尔泰山绵延于新疆东部和北部,为新疆和蒙古的界山。阿尔泰山一带是窝阔台的封地,穿越阿尔泰山的这条捷径通道就是窝阔台开辟的③[法]雷纳·格鲁塞:《蒙古帝国史》,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9 年,第 204 页。。成吉思汗大军自和林出发西行,必须翻越阿尔泰山。草原丝绸之路与绿洲丝绸之路不完全一样,草原丝路相对地势平坦,杭爱山与阿尔泰山之间的蒙古草原相对没有太多的起伏。阿尔泰山为终年不化的积雪所掩盖,但山间有多条便于通行的隘口和河流谷地,这就是穿越阿尔泰山的通道。盛夏时节的阿尔泰山在耶律楚材的视野里,山下流泉飞布,为“松桧参天,花草弥谷”的壮景。从山巅俯瞰,竟然是“群峰竞秀,乱壑争流,真雄观也”的视角审美。只是山巅“山峰飞雪,积冰千尺许”,终年积雪,人迹罕至,但“雄奇”与“秀美”皆备。穿越的通道都在高纬度地区延伸,靠近西伯利亚,气候寒冷。道路沿线地广人稀,缺少居民区提供给养,这是草原丝绸之路上无法克服的缺陷。
翻越阿尔泰山有数条通道。由阿尔泰山之东科布多城,往阿尔泰山之西布伦托海,是翻越阿尔泰山最近之通道,但这里海拔高,两山峡谷险峻,每年里只有数月可通行人。成吉思汗决定就走这条既是捷径又充满着艰险的通道,下令“斫冰为道以度师”,山上有冰达坂,在冰达坂上开凿通行的道路。正因为这里是窝阔台的封地,他要负责自己封地上驿路的畅通。在耶律楚材的视野里,盛夏时节的阿尔泰山,山脉中低处是“松桧参天,花草弥谷”;中峰以上是“冰凝雪积”,队伍通过处仍要“斫冰为道”。这条通道有克兰河相伴,是额尔齐斯河的支流。1219 年夏天,成吉思汗驻跸也儿的石河,并在这里补充骑兵和甲仗。西进大军装备的骑兵较多,也儿的石河及克兰河流域水草丰茂,适宜于骑兵行进。
翻过阿尔泰山,就是著名的额尔齐斯河,耶律楚材的《西游录》里名为也儿的石河。这里河水清澈,原野平旷,属于农耕文明地域。依《长春真人西游记》载,这里是农耕区,种植有小麦,“皆赖泉水浇灌得有秋,少雨故也”。成吉思汗及其随行者在这里驻下之后,沿也儿的石河(额尔齐斯河)南下。经历回鹘城,又名别石把,也叫别失八里,在新疆乌鲁木齐以东吉木萨尔。这里是唐代北庭都护府所在地,唐武后时期曾在这里设置过瀚海军。在回鹘古城,耶律楚材还发现过唐碑。《长春真人西游记》文字对这里的记载更详细,这里宗教文化兴盛,儒释道皆备。道士的衣冠与中原不同,回纥王部族劝葡萄酒,侏儒伎乐,皆中州人。龙兴西寺的石碑,还记载着北庭都护府时大唐的德政。瀚海军以西是轮台县(今阜康县)。往南五百里是和州,即唐代的高昌国,亦名伊州。高昌西数千里有五端城,也叫忽炭、斡端,即唐代于阗国,这里河中产玉。《新五代史》记载:“东曰白玉河,西曰绿玉河,又西曰乌玉河,三河皆有玉而色异。”耶律楚材毕竟是过客,记载不可能像《新五代史》那样清晰。
李志常(1193—1255)的《长春真人西游记》,是记载丘处机一行由蒙古高原前往西域中亚沿途见闻的重要著作。与耶律楚材的《西游录》在同一个时期,但记录沿途见闻显得更为详尽。如昌八剌(今新疆昌吉)城主人“敬葡萄酒,且献西瓜,其重及秤;甘瓜如枕许,其香味,盖中国未有也。”这里早已是水果之乡。
过瀚海军千余里,就是不剌城。不剌城,也叫普剌城、布剌城,位于今天新疆艾比湖西面的博乐市境内,是天山北麓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城市之一,也是元代东西往来的一个要冲。不剌,是波斯语汉文的译名,意思是“钢”。1991 年7 月,在遗址外围城墙挖出121 公斤的古代锻钢,为不剌城的存在提供了佐证。达勒特古城就是唐代双河都督府和宋元时期的孛罗城所在地①王瑟:《看不懂的达勒特古城》,《光明日报》,2018 年1 月6 日。。耶律楚材在他的《西游录》中写到:既过瀚海军千余里,有不剌城,附庸之邑三五,不剌之南有阴山,东西千里,南北二百里。其山顶有圆池,周围七八十里。南下皆林檎木,树阴蓊翳,不露日色。既出阴山,有阿里马城。”可见,成吉思汗大军过瀚海后,经过的第一个城就是“不剌城”。14 世纪之后,随着这座城市的萧条,在文献中逐渐消失了。丝路古道上的这座古老、富庶、美丽的城市淡出历史记忆。
5.果子沟
元代人称新疆天山为阴山,耶律楚材的《西游录》里即将天山写成“阴山”,这里的阴山是指天山山脉西部婆罗科努山的一部分。耶律楚材穿越天山的过程中,同样为天山的景色所触动。“山之顶有圆池,周围七八十里许”,今称赛里木湖,实际上远比“七八十里许”大得多。赛里木湖以南皆树木,林荫蔽日。由赛里木湖南下通过的山峡,耶律楚材《西游录》里称松关,俗名果子沟,“昔年今日渡松关”,是数年后回忆时写下的句子。以峡谷中果木树特别是野苹果树为多,因而得名果子沟。“南下皆林檎木,树荫蓊翳,不露日色。”林檎,北方称为沙果,和苹果树是一类。峡谷通道被树木浓荫所覆盖,遮掩太阳的光,风景如画,被誉为伊犁第一景。古今游人到伊犁去经过这里都称道不已。
果子沟峡谷山势高耸,蜿蜒崎岖,“谷长七十里,北有峻岭扼之,岭上多松,名曰松树头岭”②徐松:《西域水道记》卷4。,是西征大军必须穿越的通道。成吉思汗此前已经作过周密安排与部署,由其二太子察合台率兵作为先锋,凿石通道搭48 座木桥,横跨急流和瀑布,据说现在尚存32 座桥。这些桥面宽,可两辆车并行③[法]雷纳·格鲁塞:《蒙古帝国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年,第 204 页。。此道的开通,当在1218 年至1219 年大军过境前已开辟的,是准噶尔盆地南通伊犁盆地的要道。1221年,丘处机前往中亚觐见成吉思汗也经过这里。在他的纪事诗中:“前年军兴二太子,修道架桥沏溪水。”这里是二太子察合台的封地。峡谷中有河流,峭壁上有瀑布,石缝中有树木,河水宽不过数丈,急流汹涌;松林阴森,弥望苍碧,果树杂生,群花竞放。果子沟沿途的景象,耶律楚材以《过阴山和人韵》为题写诗作过描述,“阴山千里横东西,秋声浩浩鸣秋溪。猿猱鸿鹄不能过,天兵百万驰霜蹄”;“云霞掩翳山重重,峰峦突兀何雄雄。古来天险阻西域,人烟不与中原通”;“四十八桥横雁行,胜游奇观真非常”;“山高四更才吐月,八月山峰半埋雪”;“插天绝壁喷晴月,擎海层峦吸翠霞”。松关的奇险景致与天山古代交通道路的军事战略意义,皆清晰地出现在诗人笔下。
果子沟,是进出伊犁的天然门户,是一条北上赛里木湖,南下伊犁河谷的著名峡谷孔道。在古代,这里是我国通往中亚和欧洲的丝路北道咽喉,有“铁关”之称。这段行程的走向,总起来是过阿尔泰山至乌伦古河上游,再穿越准噶尔盆地东缘,然后沿天山北麓西行,穿越赛里木湖南的塔勒奇山峡,即果子沟,耶律楚材诗中称之为“松关”,由这里翻越天山。翻越天山的过程中,随着海拔的变化,你会欣赏到每个季节的自然景观,由山下到山上分别是变幻中的四层景观,即绵延绿色的草甸,葱郁翠绿的针叶林,无垠壮阔的雪原,千年积雪的冰达坂。
出了松关,过了天山,就是著名的阿里马城,也称阿力麻里,是伊犁河流域的名城,地理位置在今天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城县东。这里原属于西辽的管辖范围,1211 年以后归属于蒙古汗国。阿力麻里是相对富庶的地方。耶律楚材《西游录》里记载,这里盛产各类水果,“西人目林檎曰阿里马”,称苹果为“阿里马”。阿力麻里外城周围“皆林檎园囿,由此名焉”,城郭到处都是果林树木。阿力麻里城的得名即缘于此。以阿里马城为中枢,外围还有附庸城八九个,也是盛产“蒲(葡)桃梨果”的地方。同时,这里也是产粮区,“决渠灌田”,“播种五谷,一如中原。”这里已经种植棉花,元代传入中原。这里开发较早,中原农耕文化早已影响到这里并生根开花。
中原汉地与西域中亚的生产技术交流是双向互动的。中原汉地移民给西域地区带来先进生产技术的同时,也把内地没有的农作物品种及生产种植技术带回来传播于中原。耶律楚材在这里见到的棉花,就是由中亚传过来的,当然还有葡萄、胡萝卜、胡麻、洋葱等,这些作物只是引进更早一些罢了。在阿力麻里,农业灌溉如同中原,但当地土著人“以瓶取水,载而归”,取水方式不一样,且效率很低。当见到中原“汲器”,非常倾慕,遂赞叹道:“桃花石诸事皆巧”。桃花石,原本是操突厥语诸族人对北魏王朝的统治民族拓跋人的称呼,后来指汉人。在西域中亚人看来,也表示“中国”的意思,说明内地移民向西域农耕民族介绍和传播了许多先进生产技术①刘迎胜:《丝路文化﹒草原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 年,第96、250 页。,这是丝绸之路交流与传播的结晶。
由阿力麻里再往西,就是著名的伊犁河。河西岸有城名为虎司窝鲁朵,是耶律大石建立的西辽的都城。耶律楚材对阿里马城有较为详细的记载。他在1225 年东归途中,在此城居住了一段时间,对这里的观察和记录具体而详尽。由漠北和林翻越阿尔泰山,折而南下至别失八里,然后沿天山北麓抵阿力麻里。由此向塔剌思,向西北可达欧洲,向西南则入波斯②余太山:《西域通史》,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第349 页。。阿力麻里是前往中亚的必经通道,丘处机也是沿着这条通道前往中亚谒见成吉思汗的。
(三)《西游录》的当代意义
西征途中的艰辛与见闻,西域的山水风光,人文景致使耶律楚材兴奋不已,不时让他心里涟漪迭起。除用文字记载草原丝路走向和各种特殊道路及其惊险外,还用倾注着其才华的诗文记下自己的特殊理解与感悟。耶律楚材笔下的《西游录》,清晰地记载了草原丝绸之路重要通道的走向、沿途奇险与自然风光,为后世人留下了一笔丰厚的草原丝路文化遗产。
古代丝绸之路,不仅勾画了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交通线路,也留下了惠及后人的文化瑰宝,《西游录》就是耶律楚材留下的草原丝绸之路文化的重要遗产。2013 年,习近平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六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已完成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基业的开创,转入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全面推进阶段。《西游录》记载的草原丝绸之路的丰富内容,是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文明互鉴与民心相通的历史见证。正是从这些意义上,我们要重新审视和研究其历史意义,尤其要研究和彰显“一带一路”世界背景下所具有的丰富的多元价值,为现实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