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建设视角的信阳乡村振兴形式研究
——以信阳茶文化为例
2020-12-23李小林
李小林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信阳 464000)
乡村振兴为我国踏入小康社会铺设坦途大道,文化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内容,通过文化建设,乡村振兴成绩单上,才有了近年来众口皆碑的“乡村文化旅游”、“村民文化生活”、“乡村文化价值体系”、“乡村教育复兴”等。然而,乡村文化振兴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政府、社会、农村三者的默契配合,一方面消除文化冲突和缓解文化矛盾,帮助乡村文化建设摆脱观念桎梏和利益牵绊,重建符合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初衷的文化价值观,另一方面是挖掘当地特色的文化内涵,推动乡村文化的现代转型,采取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方法,不断提升乡村文化的价值水平。本文援引河南省信阳市乡村为例,特别是以茶文化建设为主题,探讨信阳乡村文化振兴工作。
1 信阳乡村文化建设的概况
近年来,信阳在乡村文化建设方面,认真贯彻落实了党十九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村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总目标,以提升乡村文化建设水平为己任,打下一个个攻坚战,工作成效自然有目共睹。信阳地处大别山区、淮河中上游两岸,不仅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而且交汇交融了各种文化,历经数千年发展,逐渐形成了闻名海内外的“豫风楚韵”文化。信阳抓住具有历史优势的文化资源,并结合十九大乡村振兴的任务要求,在各个乡镇打响了乡村文化品牌,推动信阳乡村振兴发展。据笔者统计了解,目前信阳累计投入了28多亿元,包括郝堂、新集、西河等在内149个传统文化村,不仅分期分批实现脱贫,而且充分利用了当地丰富的特色自然资源,将乡村“做美做活”,其中夺得国家级生态乡镇桂冠的乡镇有6个、第一批作为国内美丽乡村试点的乡村有4个、收入国家传统乡村名录的乡镇有19个。同时,信阳围绕当地特色经济——信阳毛尖茶文化发展的乡村振兴战略主线,充分结合生态环境建设、传统文化开发、主力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乡村文化群已初具规模。
2 信阳乡村文化建设的形式
考虑到信阳乡村文化建设的内容众多,细节繁多复杂,同时某些乡村文化建设方法可能交叉相似,因此我们对信阳乡村文化建设形式的总结,要从宏观和微观的双重视角,进行归纳总结:
2.1 文化建设的统筹规划
以十九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为核心,实地调查各个乡镇的文化建设状况,一方面确定文化建设落后的地方和文化建设的羁绊因素,另一方面挖掘已经拥有的历史文化和生态文化,对相关的调查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挖掘出能够突出本村特色的文化内容,譬如信阳浉河区浉河港镇文新茶叶生态观光园,据了解,信阳大约有210万亩茶园,年平均产品5.9万吨,可创造销售收入100亿以上,这种资源优势被信阳市发挥到了淋漓尽致。信阳市围绕“美丽乡村”的振兴核心主题,开发出浉河区浉河港镇文新茶叶生态观光园,成为信阳独有的“茶文化”旅游产业项目。统筹规划属于宏观方面的乡村振兴策略,在大方向运筹帷幄,才能够充分挖掘和研究乡村文化,使得传统文化在振兴乡村工作当中,得到继承和发扬。对于统筹规划的方法,笔者认为有必要做到以下两点:
1)灵活甄别文化的地域性和差异性。不同地区的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生搬硬套模式往往只能获得“东施效颦”的效果,而传统文化是丰富多彩的,其种类、历史、影响都各不相同,在选择文化建设内容时,需要对当地的传统资源进行统计和整合,选择具有特色,并且有助于振兴乡村的文化内容。
2)开发文化资源的同时,必须尊重自然生态环境。某些地区的庙会,举办舞龙舞狮等活动,可以突出庙会的传统特色,但类似于鞭炮和烟花等有碍于自然环境的活动,随着创文活动深入已被逐渐取代。信阳鸡公山的新春庙会活动就独具特色,该景区的庙会现场,齐聚当地的特色美食,并且还穿插了大量的经典民俗表演,譬如打铁花、川剧变脸、灯展等。
2.2 文化建设的主体合力
以国家相关方针政策为导线,振兴乡村文化最终落实到乡镇,而中间的社会各界,能够为后者提供不同的意见、建议和帮助。也就是说,振兴乡村文化,明确文化建设的主体,充分发挥各个主体的优势,集主体的全部力量,才能够更快、更好地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国家出台“乡村振兴”战略方针,策划和执行主体是当地政府,要将政策措施落实到地方,政府就要围绕国家的战略方针,结合具体区域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出台细化的政策措施。在落实政策措施的过程中,一方面是鼓励社会各方的积极参与,目的是出谋划策和引入投资,以市场的模式执行“乡村振兴”方针,在“有利可图”的市场利润刺激下,就能够同步减轻政府和乡村的经济负担。至于文化建设的最终受益主体,除了鼓励乡民积极配合,还要充分尊重乡民的意愿,而不能够盲目替乡民“做主”,乡民只有在得到充分重视和尊重的前提下,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乃至创造力水平才能够得到提升。信阳的乡村文化振兴工作,当地政府寻找有效的工作切入口,考虑到很多村庄属于转型期的农业性质村庄,而相对应的政策除了“振兴乡村”的战略方针,还有当地的乡土规则和国家法律,按照党中央所提出的“自治、法治和德治”的治理思路,借助农村族长、村书记和村党委的领头力量,利用他们在本村的职务和威望,在政府的引导和监督下,由他们自主组织文化活动,以及建设人文景观等。譬如平桥区郝堂村根据政府所提出的“保护、开发和利用”要求,陆续开发出“百亩荷塘”、“十里田园风光”、“白桦文化纪念馆”等自然人文景观。在此需要对信阳乡村文化建设的成功案例进行补充:传统文化传承,应考虑采用“活态传承”的模式,即政府与乡村两级主体中间,介入社会各界力量,尤其是市场。我们不妨将农村的文化产品化,与市场相结合,同时突出文化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两个方向共同保护和传承,更加有利于文化的长久传承。
2.3 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在做好统筹规划工作和发挥主体作用的基础上,对文化建设的细节进行雕琢并付诸行动:
1)界定文化内容。文化建设内容选择后,就要投入不同量的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等,为保证投资的有效性和实际收益,对于文化建设内容的选择要持谨慎的态度,选定后,通常不会做出大方面的调整。就信阳市本身的文化历史发展和实际条件而言,包含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其中非物质文化有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和建筑风水文化,上文提到的“浉河区浉河港镇文新茶叶生态观光园”就是物质文化的一个好例子,另外毛铺村、丁李湾村、朴店村等的“包青墙”建筑,还有精美的砖雕、木雕和石雕等,都是体现出信阳“豫风楚韵”物质文化的最佳佐证。
2)实现文化价值。文化价值基于历史,立足于当代,最后展望于未来,各个时期文化互相连通,既有积淀,也有发展。从辩证角度来看,乡村文化也有良莠之分,其中不乏迷信和劳民伤财的内容,短时间内无法要求村民中纠正和抛弃,但抛弃糟粕边缘文化又势在必行。在此,我们就要认真分析每种文化的表现方式,以及所蕴含的主体情感,乃至价值观和世界观等,都要进行全方面把控。比方说,庙会的祭祀活动,其中庙会现场的美食文化、晨钟暮鼓文化等都值得提出,但铺张浪费的祭品、乌烟瘴气的卫生问题,就要尽可能地控制和解决,譬如由公家按照标准统一提供祭品,纸扎祭品统一送到指定地方焚烧等。信阳的是中国革命文化的摇篮,红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振兴信阳农村要尽最大努力普查红色文化资源并真实记录,分区域和分类型建立红色文化资源的名录,选取重点资源进行大力宣传弘扬。
3)文化现代转型。很多人对于乡村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的理解,通常是先入为主的“过去”、“老旧”等看法,但乡村文化振兴,目的是以文化的名义促进农村现代化发展,因此要纠正人们的偏见,就要逐渐推动乡村文化的现代化转型。我们要以反思和批判的态度,考虑什么类型的“文化”才是乡村现代化发展最迫需的。在此笔者认为,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是相互交错存在,每个历史时期,各种文化演绎的方式处于不断变化状态,墨守成规遵循一种文化模式,很容易脱离现代社会的人们生活习惯,在观念上会逐渐被排斥。我们想要代代相传和守护某种文化,就要不断推陈出新和与时俱进。当前,信阳毛尖茶不仅仅是一种重要的物资资源,同时以每年中国信阳茶叶节等为主题的文化活动,更是把信阳茶文化发挥淋漓尽致,信阳逐渐形成了以茶叶种植、生产、销售为主,辅以茶文化旅游、文化经济交流、乡村生态建设为一体的综合性发展态势。
3 结语
综上所述,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是十九大关于建设新农村的延续行动。我们必须提高认识,站在统筹兼顾的战略高度,进行文化创新和扩大投入,因地制宜整合当地文化资源,培育出独具特色的文化模式,以文化带动经济发展,对接农村的现代化发展。通过认真研究,明确信阳乡村文化振兴的方式,并提炼总结出主要做法,及时归纳总结出更多宝贵经验,为信阳美丽乡村建设,建设宜居城市作出贡献,也可供国内其他乡村振兴工作参考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