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技术型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实施与探索
2020-12-23孙焱焱徐菁宿迁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江苏宿迁223800
孙焱焱,徐菁 (宿迁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江苏 宿迁 223800)
导师制主要是研究生阶段的教育模式,起源于牛津大学,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获得巨大成功,随后被哈佛大学等高校效仿,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和发展。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化,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人才素质的高标准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2004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有条件的高校要积极推行导师制,努力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优质和个性化的服务”。2012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了实行导师制对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应用型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在本科生阶段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因材施教,分流培养,强化能力,就业导向,可全面培养本科生的专业技能、职业素质,引导践行正确价值观,全面提升实践及创新能力。
1 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本科生的专业技术和职业素质要求逐渐提高。除了培养专业技术的要求外,在本科生的思想道德、心理健康、创新创业等方面的教育任务越来越艰巨[1],在我国现行的辅导员制管理制度中,辅导员往往不是相关专业出身,管理的班级又偏多,难以实现让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发展诉求。因此,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可以有效地、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在专业技术、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等方面存在的困惑,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和职业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1 传道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时强调,高校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教师的言行影响着学生,亦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针对学生的个性问题,导师可对学生进行单独交流与指导,这种方式既避免辅导员或班主任因面对较多学生导致掌握学生的信息不够全面的情况,而且更能深入地对学生进行基于专业背景下的思想指导,使得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1.2 授业
现行的本科教学基本以班级为单位,教师起主要作用,与学生交流的时间较少,难以解决学生较为复杂的问题或困惑,从而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难以做到因材施教。而当今的社会发展需要本科生具有较全面的专业知识储备以及实践和创新能力[3]。首先,因指导学生数量较少,且所带学生大多为导师的授课对象,本科生导师对学生的基本学习情况有了一定了解,在长期的接触中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特长爱好等有了较深的认识,能够为学生的专业选课、社会实践等提供针对性指导和帮助,导师既可以通过集体指导解决学生的共性问题,也可以通过单独指导解决学生的个性问题,实现因材施教,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其次,通过本科生导师制度,鼓励并指导学生参与大学生实践创新活动,包括大学生创新训练和学科竞赛等,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最后,学生可通过导师的科研项目及课题,积极参与科学研究,为以后学习深造提供前期基础,拓展科学研究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科研创新意识。
1.3 解惑
本科生在开启自己职业之前,需要科学合理的规划。对于本科生选择继续深造的情况,导师则可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帮助学生规划自己的专业课程学习,对复习备考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在报考院校及选择研究生导师提出指导性意见,同时还可以帮助和引导学生备考阶段的心理状态。对于另一部分本科生选择就业的情况,导师结合学生个人自身的综合素质,引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一方面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强化专业技能;另一方面分析行业形势,指导学生就业。最后对于少部分犹豫不决,目标摇摆不定的本科生而言,导师帮助其提高自我认识,结合自身的情况制定合理的人生规划。
导师制的实施通过构建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要、强化学生的职业规划和终身发展素养、学历与就业能力同步的工作平台,能够全面提升大学生素质。
2 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导师制实施
2.1 制度建设
为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加强对学生专业学习中的指导,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宿迁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在全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学院成立本科生导师制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专业导师遴选工作,在征求教师个人意愿的基础上,遴选出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本科生导师,并出台了《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方案(试行)》及《奖励办法(试行)》,确保本科生导师制稳步推进。
2.2 过程管理
本科生导师分为实践型导师和学术型导师。实践型导师主要指导创新训练、学科竞赛和创业就业,学术型导师主要指导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及继续深造。导师的学生的配对按照意愿优先的原则实施双向选择制,学生在第五学期,在对专业教师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根据自己情况选择导师,每名导师指导的学生数量不超过5名,原则上学生此后的课程设计、实践实习、毕业设计的指导老师与所选导师为同一人。本科生导师成立各自小组,小组交流或单独指导等活动均由各自小组确定,每次活动存留照片、记录等,学院通过学生、导师座谈的方式不定期考察各小组的执行情况。
2.3 结果考核
学院通过两种方式对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进行考核。一方面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各指导小组的指导教师和学生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掌握过程性的指导考核。另一方面,以学生取得的标志成果,例如学科竞赛成绩、创新训练项目、学术论文、专业资格证书、研究生初试及复试成绩等,评估各导师的指导情况。依据过程性考核、问卷调查和标志性成果,结合《奖励办法(试行)》,给予导师一定的奖励。
2.4 存在问题
①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由于分散式指导,本科生导师投入的时间、精力存在差异,现有的监督管理机制难以有效地保障本科生导师的实施质量。
②合理的师生比是本科生导师制有效实施的一个重要前提,目前高应用技术型高校师生比在1:16左右,本科生导师制覆盖到全部同学难度大,若增加导师的指导学生数量(如1名指导老师指导12名学生)则大大降低指导质量;学生选择导师存在局限性,学生选择导师容易出现扎堆现象。
3 结语
本科生导师制的初衷是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精细化的思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专业学习引导,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热情,形成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指导学生继续深造或创业就业,必要时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地心理疏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尤其是土建类专业本科生的人才培养质量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需要教育界和工程界从不同角度去探索。在沿用本科生导师制的同时,一定要结合现有教育现状,结合各个院校的实际情况,对本科生导师制进行合理的改变,更好的发挥本科生导师制的优势,使得当代大学生能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