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色建筑实践过程中常见问题分析

2020-12-23沈念俊许露石团团

安徽建筑 2020年7期
关键词:单体建筑设计理念

沈念俊,许露,石团团

(1安徽省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安徽 合肥 230031;2安徽省建筑工程质量第二监督检测站,安徽 合肥 230031)

1 引言

21世纪以来,为应对气候变化、能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绿色、生态、低碳等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渐得到重视。由于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充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绿色建筑已然成为全世界关注的重中之重。住建部《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到2020年,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比重超过50%,全面推动绿色建筑发展量质齐升。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提出要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把推进绿色发展作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任务。绿色建筑自2006年第一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颁布,经过十几年的持续发展和推进,初步呈现出由城市向农村发展、由点到面的良好发展趋势,并且全国已有十余个省、市通过地方立法或发展条例等形式,保障了绿色建筑的全面推进。

虽然目前绿色建筑取得规模化发展,但忽视了人民群众对绿色建筑健康、舒适居住环境的实际获得感。绿色建筑倡导“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的理念,但在发展过程中未能很好的与健康、智慧、装配、BIM等技术有机融合,人民群众对能耗、温度、湿度、亮度等指标无具体的量化数据对比和感知,无法与传统建筑形成对比和反差,导致人民群众对绿色建筑缺乏切身感受,社会及行业的认可度也随之下降。因此,要把绿色建筑定位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手段,以向人民群众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绿色建筑产品为目标,加强对居住环境和品质的把控,更加侧重营造绿色宜居空间,更加注重住户的实际获得感。

综上所述,绿色建筑是当今建筑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成为建设生态城市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对改善城市的生存环境具有较大的影响和作用。为增加人民群众对绿色建筑健康、舒适居住环境的实际获得感,需要及时解决绿色建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 设计问题

传统建筑设计偏重于功能实现,绿色建筑设计则统筹考虑环境、健康、技术和人文因素,以适宜、经济、绿色、环保和健康为设计目标,在因地制宜的原则下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并达到上述目标。建筑设计师需要以“绿色思维”引导各项建筑设计工作,以“创新为魂,平衡为本”的创作思维从事各项建筑设计工作,然而在具体项目设计过程中暴露了不少问题,典型问题如下。

第一,设计人员设计理念落后。很多设计师未经过专业的绿色建筑设计培训,对绿色建筑理念认识不足,甚至存在认识误区与认知盲区,如将高新技术与传统适宜技术进行对立表达、不顾用户使用习惯进行过度设计等,这些因素已严重影响设计质量与用户体验。

第二,设计人员经验不足。现在大多数设计师依旧采用传统的设计手段,在方案和施工图阶段未融入绿色设计理念,无法根据建筑类别、功能及所处环境进行针对性设计。

第三,团队协作不足。绿色建筑的设计包括应该是全专业的协同设计,现阶段的设计往往是各专业设计师机械累加本专业的技术措施,未对措施的适配性、规模、形式、位置和预留条件等进行协同讨论,因此造成很多技术措施在运行阶段成为摆设。

第四,设计标准不完善。目前很多地方未根据地区气候环境、经济条件和用户需求制定可行的参考标准,绿色建筑设计依然以《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评分要求作为设计目标,导致项目技术措施模式化、机械化。

3 图审问题

近年来,全国各地都颁布了地方性的绿色建筑施工图审查技术要求,将绿色建筑审查融入常规审查范围,使绿色建筑的设计与审查更加具体化、规范化、标准化。但是在绿色建筑审查时,绿色建筑设计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典型问题如下。

第一,绿色建筑设计专篇设计深度不足。《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中控制项内容本应是绿色建筑设计的重点,设计时往往只关注得分项技术措施的设计,而忽略了控制项的基本要求。而对于得分项的技术措施说明和得分依据也存在缺失和不充分的问题。

第二,绿色建筑设计时得分项技术支撑文件缺失或有误。如:①针对目标项目的室外风环境模拟分析时,未考虑地块周边已建或规划的项目整体进行建模分析,忽略了周边建筑物或地势高差对目标项目的影响,最终导致模拟分析结果有偏差;②设计进行结构优化得分,但未提供结构优化报告;③设计使用雨水收集系统得分,但未见雨水收集专项设计图纸;④设计说明中场地土壤氡浓度、电磁辐射强度满足标准要求,却无对应的检测报告佐证。

第三,对于公建群或空调形式不统一的建筑,未能按照建筑功能进行分别评分,而是按照最有利条件进行评价。如:单体A采用太阳能光伏系统,单体B未采用,单体B利用单体A的太阳能光伏系统享受可再生能源得分;又如单体C采用土建与装修一体化设计,单体D是毛坯交付,则单体D利用单体C的全装修设计享受相应得分。

第四,单体施工图的图审阶段,涉及规划、景观、室外环境的得分项,单体施工图图纸无法体现,需要二次设计或后期相关厂家单位来实现,因此相关设计仅流于表面,且在验收阶段不易把控。

4 施工问题

建筑施工的粗放管理导致了施工材料的严重浪费、机械设备的使用效率降低、工程的施工质量下降等一系列问题,绿色技术的施工质量更是难以得到保证。

4.1 对绿建技术措施视而不见

部分建设单位或者总包单位,从主观上不重视绿色建筑技术措施的落地,想法设法回避绿色建筑的要求。如:要求设计单位出阴阳图纸、对一些隐蔽工程进行削减等。这些行为已经严重影响到项目建设的质量,并导致国家节能减排政策实效大打折扣。

之所以有这种现象的存在,一是部分建设单位或者总包单位存在侥幸心理,二是部分地区针对绿色建筑的监管不到位,未能做到专项验收等闭合管理。下一步应该将绿色建筑的监管重点从设计端延伸到验收端,让绿色建筑项目真真正正建设好、应用好。

4.2 绿色施工理念难落实

当前很多施工单位为了更好地满足技术规范要求,或者为了争赶进度,在工程施工前未制定有针对性的绿色施工方案,绿色施工意识淡薄,更多地将注意力放在施工成本和质量底线把控上,忽略了绿色施工理念的落实[2]。另外,加强人员的安全意识同样非常重要,这也是绿色理念在施工管理中的一种体现。安全意识应当渗透到整个施工团队每一个人员的理念当中。只有这样,施工人员才会采取科学有效的施工方法和工艺流程,施工管理者才会对于施工进度等的控制更加规范。

4.3 施工现场环境难以控制

施工现场人员环保意识淡薄及粗放管理是施工现场环境失控的主要原因。如: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未进行及时有效处理,严重污染大气环境,给人们生活产生不良影响;施工过程中垃圾废物未分类回收利用,造成资源严重浪费;施工过程中未合理利用可再生资源及可循环利用资源,导致施工成本增加,影响施工环境[3]。

4.4 设备系统安装质量与调适未受重视

建筑设备系统安装质量控制向来薄弱,针对建筑本身使用需求而开展的调适工作更是缺乏,这就导致了建筑设备工程系统的质量普遍不能满足相应规范的要求,更遑论系统的高效运行了。

绿色建筑技术措施中,相当一部分是要通过机电系统实现的,若是机电系统不能做到质量合格、联动稳定、高效率运转,那么建设项目将不可能达到设计目标,这也是大部分项目无法获得运行标识的原因。

4.5 信息化施工技术未得到合理应用

随着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技术已被广泛应用到施工项目的诸多领域。由于建筑施工是动态发展的过程,依托信息技术指导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施工的应用尚需完善。另外,目前应用信息化施工技术的项目主要集中在建筑体量相对较大的项目或有信息化技术要求的项目,对于中小型项目,信息化技术的应用相对较少,推广难度大。

5 运营问题

自第一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颁布实施以来,绿色建筑规模逐年攀升,但绿色建筑运营管理中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目前政府部门对绿色建筑工程的监管主要集中在设计阶段,虽然已有部分地区提出并实行了绿色建筑的竣工验收,但对于绿色技术措施在项目中的应用效果及节能效益并未实时掌握。通过对本地区已建成绿色建筑项目进行调研、运营评估分析发现,发现绝大多数项目仍然采用的是传统的物业管理模式,物业管理人员对所管理的项目为绿色建筑认知不清晰,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对节能设备的合理运行,缺少主动节能管理意识,无法实现对运营数据的专业技术分析[4]。

6 总结

在新时代的发展视角下,建设者要增强绿色建筑工程质量的管理理念,调整全行业产业结构,破解建筑业高成本、高污染、高能耗的难题;建筑师要紧跟时代的脚步,在规划设计中秉持健康、适用、高效的原则,营造出真正高质量、高水平、高情感的绿色环境;施工单位要加强施工工程管理,落实绿色施工理念,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更好地提升施工节能性、规范化水平;物业单位要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的配置,才能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猜你喜欢

单体建筑设计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绿色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单体光电产品检验验收方案问题探讨
建筑设计的困惑
建筑设计中节能建筑设计的分析
相变大单体MPEGMA的制备与性能
巨无霸式医疗单体的选择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