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例副肿瘤小脑变性病例回顾及文献学习
2020-12-23丁晨云雷运贵
丁晨云 雷运贵
作者单位:212300 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市中医院脑病科
1 病历资料
病人男性,64 岁,因“左肢不利2 月,右肢不利10 d”于2017-01-29 入院。 病人2016-11-24 突发左手端碗不稳,于市人民医院查头颅MRI 阴性,考虑缺血性脑血管病,予以抗PLT 聚集等治疗,症状好转,2016-12-04 出现左下肢活动不利,言语欠清,复查头颅MRI阴性,仍予以抗PLT 等治疗,症状缓解。 2017-01-28 症状加重,并出现右肢乏力,行走不稳,饮水呛咳,遂至我院进一步住院检查。 发病前病人无感染史,平素无宠物饲养史,家族中无类似病史。
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否认DM、心脏病病史,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有输血史,无外伤及中毒史,否认药物和食物过敏史,否认冶游及性病史,少量烟酒史。
入院神经系统查体:神清,精神稍萎,记忆力、计算力、定向力正常,吟诗样语言,双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0 mm,光敏,无眼震,双侧鼻唇沟对称,伸舌居中,听力正常,悬雍垂稍左偏,软腭上抬可,咽反射迟钝,四肢肌力5 级,四肢肌张力偏低,腱反射(++),左侧偏身痛觉减退,双侧巴氏征(-),双侧霍夫曼征(-)。 双侧指鼻试验及跟膝胫试验均(+),闭目难立征(+),宽基步态,脑膜刺激征(-)。
辅助检查:血常规、生化、凝血常规、甲状腺功能、乙肝两对半,HIV 抗体、梅毒抗体、男性肿瘤标志物均正常。 脑脊液压力、常规、生化、细菌培养均正常。 上腹部B 超示:肝囊肿;胆囊息肉样变。 胸部CT:(1)两肺炎性变;(2)肝囊肿可能。 头颅MRI+MRA 无特殊。
入院后经初步分析,病人老年男性,亚急性病程,以双侧共济失调伴延髓受损为特征,定位双侧小脑、延髓病变,定性考虑变性病可能。 2017-02-04 转外地某医院住院,复查脑脊液常规、生化正常。 免疫学检查:IgG 为26.4 mg/L,IgM 为0.3 mg/L,IgA 2.1 mg/L。头颅MRI 平扫+增强:两侧基底节区、两侧额叶少许腔隙灶;两侧颈动脉鞘旁淋巴结稍肿大。 根据病史及检查结果,排除了脑卒中、颅内肿瘤、中枢感染、中毒,及遗传性、酒精性共济失调等病因,遂临床诊断为亚急性小脑变性;予以甲强龙冲击治疗后好转,并嘱定期复查肿瘤指标。 2 个月后病人激素减量,再次出现共济失调,于2017-06-29 入我院,神经系统查体:神清,语言不清,记忆力、计算力、定向力正常,双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0 mm,光敏,无眼震,双侧鼻唇沟对称,伸舌居中,听力正常,悬雍垂稍左偏,软腭上抬可,咽反射迟钝,左侧肌力5 级-,右侧肌力5 级,双侧肌张力减低,感觉、腱反射正常,病理征(-),双侧共济减退,闭目难立征(+)。 肝脏转氨酶升高>10 倍;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CA)199、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细胞角蛋白19 片段(CYFRA21-1)、铁蛋白(FERR)均升高>10 倍,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PSA)、甲胎蛋白(AFP)、CA125 正常。 胸部CT+上腹部CT 示:(1)左肺门占位,两肺散在少许炎性变,纵膈淋巴结稍增大;(2)第2胸椎左侧及右侧部分肋骨髓腔内局限性密度增高;(3)肝内多发低密度灶;(4)脾区类圆形软组织密度影。 诊 断: 肺 癌 多 发 转 移, 副 肿 瘤 综 合 征(paraneoplastic neurological syndromes, PNS)。 2017-07-22 病人死亡。
2 讨论
自身免疫性脑炎从广义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经典的副肿瘤性疾病,另一类是抗神经元自身抗体相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狭义的自身免疫性脑炎(AE)]。两者的靶抗原有异,前者为神经元细胞内抗原,通过细胞免疫反应引起不可逆的神经元损害,对免疫治疗效果差[1];后者为抗神经元表面受体或突触蛋白,通过体液免疫反应,引起相对可逆性的神经元功能障碍,对免疫治疗效果好[2]。
副肿瘤性小脑变性(paraneoplastic cerebellar degeneration,PCD)也称亚急性小脑变性,是累及中枢神经系统最多见的PNS,可以并发各种恶性肿瘤。 近年研究发现,其病理机制是机体产生抗体对原发肿瘤的免疫应答,从而产生小脑变性[3]。 病理组织学特征是小脑皮质弥漫性变性,蒲肯野细胞大量减少,炎性细胞浸润不明显[4]。 临床多见于成年人,病情进行性加重,多数在发现肿瘤之前有神经系统症状体征,主要表现为小脑受累,部分累及脑干,少数有情感、智能或精神障碍。 目前临床发现的副肿瘤抗体如抗Hu 抗体、抗Yo 抗体等,可用于早期肿瘤诊断及预后判断,但副肿瘤抗体与肿瘤的临床表现及种类并非对应关系[5]。另外有文献研究了18F-脱氧葡萄糖(FDG)PET 全身显像,其能够较准确的诊断PNS,有助于及早发现潜在的恶性肿瘤[6]。
临床上,基层临床医师对副肿瘤性疾病的误诊迟诊不在少数。 燕兰云等[7]曾报道1 例先后误诊为Mille-Fisher 综合征和Wernicke 脑病的亚急性小脑炎。本例病人首发表现为卒中样症状而被误诊为缺血性脑血管病,2 个月后病情加重,临床诊断为亚急性小脑变性,7 个月后发现原发肿瘤灶。 回顾分析,病人亚急性起病,以共济失调及延髓症状为主,2 次头颅MRI 均无特殊,不支持血管病;无感染史、中毒史、家族遗传史、饮酒过量史,传染病指标阴性,脑脊液检查阴性,可排除中枢感染、中毒、遗传性、酒精性共济失调病因。 头颅MRI 未发现占位性病变,肿瘤指标正常,排除颅内肿瘤及转移瘤。 定性考虑变性疾病,鉴别诊断还需考虑以下疾病。
(1)橄榄脑桥小脑萎缩(OPCA):OPCA 是以脑桥及小脑萎缩为病理特点,以小脑性共济失调为特征的进行性变性疾病。 多于50 岁左右起病,散发型多见,男女均可患病,进展缓慢,平均病程5 ~6 年,除小脑损害外,可有多系统受累,如PD 综合征、锥体束征、自主神经损害。 CT 或MRI 显示小脑和脑干萎缩。 MRI 脑干十字征分6 期,早期可正常或表现为脑桥浅纵线,晚期方可见十字征[8]。 本例病人病程短,病情进展较快,头颅MRI 显示小脑及脑干均萎缩不明显,OPCA 证据支持不足。
(2)Bingswanger 病(BD):表现为大脑半球白质弥漫性脱髓鞘性病理改变,是以慢性高血压、皮质下白质变性、痴呆等为特征的综合征。 临床表现多样,可以表现为共济失调、球麻痹、尿失禁、痴呆、精神行为异常等。 典型的影像表现为脑萎缩、白质疏松和腔隙性脑梗死。 本例病人有高血压病史,但头颅MRI 无半卵圆中心及脑室旁深部白质的异常信号,可排除。
通过本案回顾学习,因此类疾病早期易误诊漏诊,提示我们对考虑诊断为PCD 的病人需保持警戒心,定期复查肿瘤指标,尽可能检查特异性自身免疫性抗体及行PET 检查,以尽早发现原发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