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二十四节气视野论“摈弃滥食野生动物的陋习”
2020-12-22陶宗虎
陶宗虎
(南京旅游职业学院)
1 二十四节气是我们的饮食养生之“道”
春夏秋冬,四季轮回,二十四节气,周而复始。二十四节气,天人合一,秉承天地之元气,调节人体之经脉,中国古代的历法,根据动植物的生长周期确定季节,是世界上最丰富和最富有科学内涵的历法。司马迁曾精辟地指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地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纲纪。”因此人们应该懂得如何来适应气候的变化,根据沿袭下来的传统二十四节气来安排自己的饮食,有效地保养身体,防御疾病的侵害。
人类的生存也按时空轨迹运行,二十四节气的物候特征说明了自然界的一切生活都与节气同步,人体的筋骨皮肉、七窍四肢、五脏六腑等组织的机能活动都在受到节气变化的影响。《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阐明:“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二十四节气饮食之“道”,指的是人的饮食起居生活要遵从自然规律和宇宙本原,人和自然之间要保持一个平衡。他们强调只有掌握“道”的规律,才能适应自然、社会及人类自身的发展变化。饮食的进化论,就是取与舍的过程,在栽培植物和驯养动物的生产实践中,逐渐形成了朴素的生物进化思想,神农尝百草就是告知人类,千百年来对人体有益的动植物已经被人类种植、驯养了。
2 摈弃滥食野生动物陋习的必要性
2.1 “滥食野生动物”陋习让我们付出了许多鲜活的生命
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大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会对我们进行报复。”我们只能合理利用大自然,和谐相处,而不能肆意凌驾于自然之上,不保护好自然环境,必将遭受自然灾难。
野生动物携带的病毒有狂犬病病毒、埃博拉病毒、禽流感病毒、类人猿免疫缺陷病毒(SIV)、猴痘病毒、疱疹B病毒、裂谷热病毒,都有可能引起重症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携带的细菌有沙门氏菌、炭疽杆菌、结核杆菌、布鲁氏菌(波状热)等;携带的寄生虫有弓形虫肝包虫、脑囊虫、肺吸虫、血吸虫、旋毛虫等,这些都会导致人类出现疾病,与此同时,还有一些霉菌引起的疾病共计100多种。
据专家介绍,蛇患病率最高,病种也杂,尤其是毒蛇,一些以兔子和老鼠为食的蛇,在蛇皮和蛇肉之间的寄生虫一团一团的;对于生吃猴脑者,须知猕猴有10%~60%携带B病毒,人通过接触一旦染上,将会出现眼、口溃烂,出黄水流黄脓,臭不可闻,部分患者几天就没有命了。2019年内蒙一男子因剥食野兔被确诊为腺鼠疫。相似的食用野生动物而被感染或传播的疾病数不胜数,不一一列举。
部分野生动物被剧毒农药毒死,死后还被捕猎者补上一枪来蒙骗消费者是盗来的,以此混淆是非。剧毒残留在体内,对人体危害很大。
美国科普作家大卫·夸蒙论证得出,由病毒感染引起的人类疾病,约有70%来自动物。一些作为自然界病毒细菌寄生虫宿主的野生动物被捕杀、运输、饲养、宰杀、贮存、加工和食用过程中,许多病毒和疾病的病原体就通过这条途径另寻宿主,扩散传播转移到人类身上,引发各类传染病。
2.2 “吃野生动物”陋习破坏了自然界物种的平衡
因“毛可用、皮可穿、肉可食、器官可入药”的经济价值,不少野生动物都遭到了灭顶之灾,如象牙、熊胆、鸟羽、犀牛角、老虎皮、海龟蛋、海豹油、藏羚绒……还有野生动物的肉,都成为人类待价而沽的稀有商品。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大千世界,竟然成了秋风秋雨愁煞人的大屠宰场。
地球上任何野生动物都有其独特的存在价值,动物之间的相互制衡,才维系了自然界的和谐统一。世界自然基金会和国际野生物贸易研究组织经过调研发现,因为人类的滥捕滥食,中华鲟、果子狸、穿山甲、苏眉鱼、高原鱼类、野生鲍鱼等野生动物在很多地区已经濒临灭绝;大鲵(娃娃鱼)、野生海参、野生蛙类、野生鸟类、麂、麝、蛤蚧等物种种群数量急剧衰减。调研还发现,因人们无节制的滥捕滥食,亚洲90种淡水乌龟种的3/4已经收到威胁——如果其中一个物种灭绝了,相对应的20-30个动物物种将面临着生存危机,自然界物种的平衡被破坏了,对整个地球生物链的运转将造成严重影响,自然灾害随之增加。据考证,中国有近53种蛇类品种被端上餐桌,破坏了自然生存法则,才导致鼠害的泛滥。
3 “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屡禁不止的成因分析
3.1 传统饮食文化基因中,有食野味的陋习
周天子的菜单上,常常出现雉、鹑、鷃、麋、鹿、獐等野味,这些统称为好羞。所谓好羞,是指合于时令的,当季可以获得的新鲜食材。这些食材,往往是诸侯们进献的,越国在周成王时期就送过娃娃鱼,而南方的越裳氏则进贡过白稚鸡。九州之地中,尤以扬州、荆州、青州的诸侯送得多。
秦王扫六合,吕相编《吕氏春秋》,提到天下什么肉、什么鱼最好吃,一口气列举了一大堆,有猩猩之唇,獾獾之炙、隽觾之翠、述荡之掔、髦象之约、鳯皇之卵、洞庭之鱄、东海之鲕……这些,都是野味。
汉高祖刘邦也是野味爱好者,他的下酒菜,常常选烧烤鹿肝。山东嘉祥宋山的《庖厨》画像砖上,厨房里悬挂着龟、鱼、雁、鸟、兔。南越王赵眜的陪葬品里,有竹鼠和禾花雀,当时的越人,还留下了吃蟒蛇的记录。汉墓出土的动物骨骼中,不乏来自鹿、麋、野猪、兔、雁、雉、雀、鹤的,熊、虎、豹、狼也不在话下,其中西汉长安城遗址中,还发现了猫。汉朝当然也不缺少野味爱好者。
元朝时正是温暖期,元人的八珍里也有野驼蹄、驼鹿唇、驼乳麋、天鹅炙,胡人的饮食习惯和中原的野味爱好融合在一起。
满汉全席108道菜品中,就有挂炉山鸡、生烤狍肉、巧手烧雁鸢等菜式,涉及的野味有犴鼻、鱼骨、鳇鱼子、熊掌、哈什蟆、鹿尾(筋、脯、鞭等)、豹胎以及其他珍奇原料等。
看来,中国的饮食文化中有这样的温床。
3.2 巨大的经济产业链
有需求就有市场,在武汉华南海鲜批发市场那张刺眼的野味价目表背后,隐现的是一条猎捕、运输、销售、加工野味的“灰色产业链”。
“物以稀为贵,味以稀为美”,许多餐饮酒店把野味当做自己店的特色菜品进行销售,有的餐饮店为了规避相关部门的查处,明面不售野味,私下里向一些常客或重点客人“私人订制”。目前在一些地方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食用或使用野生动物特别是珍稀野生动物及其制品,似乎已经成为炫耀“实力”和招待“贵宾”的一种恶俗。
因有巨大的利润空间,所以餐饮经营者对售卖野味菜品屡禁不止,这条产业链上的每个环节都敢冒天下之大不韪,顶风作案。
3.3 猎奇、炫富、滋补等错误认识畸形消费心理
存在着这样一些与现代政治文明格格不入的陈规陋习。
(1)野生动物大补的畸形心理,秃顶—吃山鼠肉;精力不振没精神—吃猫;眼睛不好—吃蛇;一挨枕头就想睡觉—吃鹿鞭;胃中寒—吃王八汤调理;脖梗子硬—吃土拨鼠缓解;裤裆里软—吃驴三件最治——这都是什么歪门邪说。
(2)猎奇的心理,将食用野生动物当作时尚,甚至视为“身份地位”的象征、亦或是猎奇、亦或是为了炫耀、亦或是在于这东西的稀缺性,殊不知,网上拍视频炫自己在食蝙蝠的那人已经感染病毒死去了。
3.4 法律法规和执法机制不健全
法律条文要从食用野味的整个产业链考量,对各个环节要从严从重进行立法。
目前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和《刑法》第341条,至少存在两个问题:
一是,对列入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目录的野生动物加以保护和监管。但是,我国目前对未列入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目录的野生动物却缺乏有效的监管,特别是那些还不知道名字的动物是否可以食用、饲养,均不得而知。例如,大多数蝙蝠、鼠类等传播疫病高风险物种不是《野生动物保护法》保护对象。事实上人类也不可能做到全部知晓,因为整个自然界始终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二是,“诱捕猎杀野生动物→非法收购→出售→运输→走私网络经营→加工烹调→食用”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没有食用行为,就没有上面的一系列环节,也就没有不法分子在利益驱使下铤而走险,铲除需求,让不法分子无利可图,是毁掉整个产业链的根本举措。对这个产业链上的所有环节统一罪责,还是分不同的环节进行处罚,其罪责何如?
三是,对行为人的行为带来重大公共健康事件的后果预设不足,让“潘多拉魔盒”再次打开,才给国家和人民带来这重大的灾害。
4 摈弃“滥食野生动物”陋习防火墙的建设
要改变上述现象,相关部门、媒体要加强自然保护的科普宣传外,执法部门也应当以此为契机凌厉“亮剑”,同时打掉伸向野生动物的枪支和筷子,将野味通向餐桌之路彻底切断,让食用野味的陋习逐渐淡出,悲剧不再上演。
4.1 厘清传统饮食文化基因中食野味的陋习
五千年的华夏民族发展史,老祖宗在这么多年的摸索当中,已经把能够驯化、饲养的物种进行过了筛选,已经为我们探明了富足的食物源。人类现有的食物结构已经足以满足人类生存所需,人类生存所需要的的六大营养素完全可以得到保障。烹饪技术日趋发达,美食美味不断涌现,厨师用常见的食材烹制的菜肴,其味觉体验并不比野味差,食品安全性也要稳妥许多。杜绝食用野味,遵循二十四节气饮食之“道”,避免疾病产生和病毒传播。
4.2 培养生态饮食土壤
野生动物不是孤立的,是自然生态系统的一环。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的野生动物,同所有物种一样,都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结果,在与人类亿万年的共同演进中形成了相互依存的伙伴关系。是重要的生态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意味着平衡、和谐和生命共同体。
从地球生态链来看,只有野生动物健康、生态系统健康,人类才会健康。我们应该将保持野生动物作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注重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4.3 完善法律体系,加大处罚力度
2017年1月1日起实施的新版《野生动物保护法》中,非法猎捕、杀害野生动物,或者非法收购、运输、出售野生动物及其制品,轻则可能构成行政违法,重则可能构成犯罪。这样的处罚力度,违法成本太低,或许是屡禁不止的缘故。
第四十八条,出售、购买、利用、运输、携带、寄递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没收野生动物及其制品和违法所得,并处野生动物及其制品价值二倍以上十倍以下的罚款;第四十九条、第五十一条——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野生动物做成的菜肴多是极为昂贵的,能够大啖此类食品的主体绝对不是普通的老百姓,而是一些手握权柄者、腰缠万贯者,这“二者”的文化素养大都相对较高,熟知“文明”“道德”“伦理”“环保”的要旨,你拿这几个词儿想说服他们改变自己的饮食取向,难!必须像酒驾一样,重罚才有效果,法治的重大意义在于对社会成员的行为进行规范与限制,从而划清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界限。
动物保护法面临的困境,最终的根源在于多种社会力量经济利益的博弈。考量人民币的贬值等因素,几万元的处罚,可说是没有一点威慑性,判处太轻,不能有效斩断伸向野生动物的黑手。
庆幸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明确指示相关部门,加大、加强对“滥杀、滥捕、滥食野生动物”产业链的法律惩罚力度,坚决革除滥食野生动物的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
4.4 倡导饮食有“道”
二十四节气是农耕文化产生并遗传至今的,作为中国人懒以生存的时间知识体系,还在深深影响着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二十四节气饮食文化研究,给我们的起居、养生提供参照标准和依据,遵循自然之道,真正落实“医食同源、药食同工”的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有利于警示现代人对我们懒以生存的环境、自然、生命存敬畏之心,真正做到“拒食、拒烹、拒售野生动物”,让古老的农耕文明在现代社会焕发新春,从而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管子·内业》所说:“凡物之精,比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即宇宙万物的本原为“气”,阴气阳气相互作用,在地化生五谷,在天为日月星辰。可见,民以食为天,“食”亦有道。二十四节气的饮食养生之道就是“顺应四时,效法自然”。
改革开放以来,百姓的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口袋富足了,可部分人的脑壳空了,在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生态理念、文明素养却没有完全跟上。将人类的食谱无限扩张,滥捕滥食野生动物。最终将嘴巴变成了自己的“坟场”。
长期以来,“山珍野味”已成为中国传统“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野生动物消费的最大市场,无疑在餐桌上,中国是一个饮食文化异常博大精深的神奇国度啊。国人为何对野味儿趋之若鹜?说到底,很大程度上是对饮食的一种变态而荒唐的“环保”追求。一些人误以为,人工饲养的动物,使用了瘦肉精、催长素、抗生素等添加剂,而野生动物生长在野外,天然安全“环保”。
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既是对生命的尊重、对自然的敬畏,也是对人类自身命运的关怀,是人类自我精神境界的提升。
4.5 全民动员,摈弃“滥食野生动物”陋习
拒食、拒烹、拒售并保护好野生动物,保护工作量大,仅靠政府或者志愿者进行保护,力量有限。需要全民共同努力,提高全体公民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只有厚植生态底色,野生动物保护才能在全社会形成合力,让每一位公民都加入到保护野生动物的行列中来,增强保护力度。今后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采取野生动物保护知识进课堂等形式,使更多的人明白,保护野生动物资源,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就是保护人类自己,这是全社会的责任,广泛的野生动物保护和环保意识非常重要,这才是最亮丽的生态底色,从我做起,摈弃“滥食野生动物”陋习。
5 总结
学习、传承、发扬好老祖宗留給我们的“二十四节气饮食养生文化”的智慧,指导我们现代人的饮食,摈弃“滥食野生动物”陋习,不是我们的主观倡议,是遵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些浑然天成的启蒙式的养生思想文化和养生理论体系,做一个文明、生态、绿色的健康人。从我做起,自觉抵制滥食野生动物行为,多做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工作,为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汇聚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