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化差异背景下翻译方法的探讨
2020-12-22于一鸣
于一鸣,初 明
(牡丹江师范学院,黑龙江牡丹江 157011)
1 浅析中英文化差异
1.1 习俗文化差异
习俗是在历史文化的沿袭中巩固发展而来的,中西方历史文化背景不同,文化习俗也不尽相同。王佐良先生曾说过:“翻译中最大的困难在于两种文化的不同,在一种文化中不言而喻的东西,在另一种文化中却要花很大的力气去解释。”例如中西方文化对于“龙”和“狗”的理解就完全不同,中国人常常将“龙”作为至高无上的象征,在古代亦是君王的代表,父母更是把望子成龙挂在嘴边。真龙天子,飞龙在天,龙凤呈祥几乎有关于龙的成语都是褒义词,可见中国人民对龙的喜爱之情。然而西方却将“龙”做为邪恶的象征,与蛇无异,圣经记载“The old Dragon”为魔鬼撒旦的意思,以及《权力游戏》中对于龙妈这个角色命运的塑造,都足以体现西方人对龙的切齿拊心。对于“狗”的使用中西方也大不相同。中国成语中包含“狗”字样的多为贬义,如:狗拿耗子,狐朋狗友,狗尾续貂,如果用狗去形容一个人,那就极有可能引发一场恶战。然而西方谚语中dog常常表示一种褒义概念,如:Lucky dog,Love me,love my dog等。其次中西方在颜色理解上也截然不同,中国人认为“红色”代表着斗志,激情,象征着喜悦。自古以来,婚嫁喜事,逢年过节,向来以大红色张灯结彩,欢喜庆祝。但在西方人看来红色代表着流血,代表着杀戮,代表着死亡。显而易见,中西方习俗文化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们要深入了解习俗文化背景,确保用词的准确性。
1.2 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上有很大的不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更加形象,强调悟性与心领神会,篇章段落中极少使用连词,如同散落的珠子,需要在字里行间去会意,正所谓形散而神不散就是这个道理。而西方人的思维逻辑则更加清晰,连贯,严谨,句子中有严格的人称,数,格以及时态和语态的变化,如同一颗枝繁叶茂的大树,有根有茎有叶。通过下面这个句子,让我们感受中西方句式的不同:As a luminous blonde with nearly translucent pale skin,intelligent blue eyes,and a lovely facial bone structure,Alice possesses a fragile,fleeting beauty tat allows her to be s earthy and plain as she can be glamorous and radiant.金发碧眼,容光焕发,肤若凝脂,蓝色的眼睛炯炯有神,瘦削的脸庞明艳动人——爱丽丝有一种纤纤弱质之美,使她既光芒万丈又平淡入俗。我们可以看出英语句子虽然长但是句式工整,逻辑严谨,翻译成汉语则是行文松散,句式对仗。此外,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更侧重于综合与归纳,习惯性从整体到局部,而西方人则更重视细节描述的准确性。正如知名翻译家傅雷曾说:“东方人与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有基本分歧,东方人重综合,归纳,暗示,西方人则重分析,细微,挖掘为恐不尽,描述唯恐不周。”因此,在翻译实践中正视思维方式的差异拥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 探究翻译方法
2.1 直译法与意译法
翻译包括理解和表达两个阶段,完美地表达是透彻理解的必然结果,在翻译过程中我们会发现由于中英文化巨大差异所以在表达上会面临困境,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得不借助一些特殊的翻译技巧,其中直译法和意译法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两种方法。直译并不意味着逐字翻译,而是力求不改变原意,保留着原汁原味。对文化含义基本相同的句子,可采用直译法。如“三思而后行”就可以翻译成think twice before you act。实际上有很多成功的直译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性的汉语表达,如gentlemen'agreement君子协定,crocodile tears鳄鱼的眼泪。意译法是一种替代的翻译方法,当译者无法将原文内容逐字翻译时,便会采用这种方法去表达原文精神。如,Adam's apple喉结,It rains cats and dogs.大雨滂沱。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恰当的翻译方法。
2.2 音译法与意译法相结合
受文化差异的影响,一种语言中的词语在另一种语言中很难完全对应,因此为了提高翻译的准确性,译者常常采用音译与意译相结合的翻译方法。如,天津的名片“狗不理”包子就翻译为“Go Believe”,译文与包子没有一点联系,但在发音上却是无限接近,也蕴含着不后悔之意,进而充分表达食物的美味。如果将中国的“白象”电池,以“White Elephant”的品牌名字向西方国家推广,那这款电池一定滞销,因为在西方文化中将白象视为累赘之物。为了提高翻译的准确性,译者需要考虑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中国的字典中“象”代表着强壮有力,西方文化中与之对应的是“Lion”,又因为狮子的颜色多为棕色,所以将“白象”翻译成“Brown Lion”就在合适不过了。又如中国的男装品牌“Gold Lion”最开始翻译成“金狮”由于谐音的缘故销售一直不太好,后来应和中国人的销售心理,改为“金利来”便成为畅销品牌。
2.3 增译法与减译法
由于中英文化背景不同,所以在翻译过程中为了语意更加通顺完整就需要补充一些单词,短语,句子,这就是增译法。增译法多用于汉译英中,汉语习惯性省略主语,常出现无主句的情况,并且汉语中的逻辑性需要通篇感悟,鲜少用连词。为了使语法结构规范,译文表达准确,译者就需要增添必要的连词,代词,介词以及背景词。如“老师在等我,我得走了”翻译成The teacher is expecting me,so I must be off now.(连词so使逻辑明确)“别班门弄斧”译成Don't try to show off your proficiency with the ax before Lu Ban the master carpenter。(补充背景信息)减译法与增译法是相对应而存在的,一般情况下汉语要比英语更加的简练。因此,在英译汉中经常省略掉一些可有可无,不符合译文习惯表达的词语,如冠词,介词,代词,动词等。如Smoking is prohibited in public places.公共场所不许吸烟(省略介词)He looked gloomy and troubled.他看起来有些忧虑不安。(省略连词)保证译文的真实性一直是译者的普遍准则,但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很难做到逐词对应,因此在结合背景文化的基础上对译文做出适当的增减便于读者理解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3 结论
综上所述,中英文化存在巨大差异,为了更准确的表达思想,交流情感,实现更好的中英文化互通,我们需要深入了解文化背景知识,寻求文化间的共性,从文化层面去理解原文的文字内涵,使译文准确表达原文思想,符合语言表述习惯。译者需深刻认识语言中蕴含的文化及特质,对待翻译持有严谨,理性,宽容的态度,熟练运用恰当的翻译方法,提高翻译质量,不强求词与词的一一对应,使译文不仅传意更是传神,真正实现跨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