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布朗族饮茶习俗的研究与思考
——以澜沧芒景村为例

2020-12-22舒鹏铭

福建茶叶 2020年7期
关键词:布朗族竹筒先民

舒 梅,舒鹏铭

(1.普洱学院,云南普洱 665000;2.昆明理工大学,云南昆明 650000)

布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是云南世居少数民族之一,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布朗族同其他民族一样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根据《华阳国志》记载,永昌一带是古代“濮人”居住的地区,部族众多,分布很广,很早就活动在澜沧江和怒江流域各地。“濮人”中的一支就是现今布朗族的先民[1,2,4,6]。在汗牛充栋的史籍中,从先秦时期起,就出现了有关布朗族先民“百濮”(濮人)部落群族与中原地区频繁交往和隶属各王朝的史料记录,可谓在久远的年代,布朗族就是我国多民族格局中重要的民族之一。在秦、汉时期,濮人广泛散居在今天普洱、保山、德宏、临沧、玉溪、红河、西双版纳等地广大的区域内[2]。史籍中,对布朗族先民的称呼有过“苞满”、“闽满”、“蒲蛮”、“朴子蛮”、“扑满”、“普蛮”等[2,6],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本民族的愿意,统一定名为布朗族。

布朗族是一个跨境而居的民族,除在我国分布外,缅甸、老挝、泰国亦有布朗族分布。在缅甸,布朗族被称之为“拉族”,在老挝则属于“老听族系”,而在泰国境内则称之为“鲁阿人”或“拉佤”(腊瓦)。

布朗族人居住的地区自然资源丰富,气候温和。他们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喜种植茶树,凡是布朗族居住过的地方都有茶树。他们的茶文化独特且丰富多彩,由于布朗族没有文字,有关种茶、制茶、饮茶的许多珍贵的技艺,全靠布朗族人民通过口头民歌和民谣等形式代代相传。距今1000多年前,小佛教传入布朗族地区,从那时起,布朗族借用傣族使用的经文文字(老傣文)[1],经文的借用使布朗族社会进入了文明时代。

芒景村是普洱市澜沧县世居布朗族的村寨,这里保留最完整、面积较大的人工栽培型千年万亩古茶园。这些先民自古以来,以茶为生。他们待茶的理念与众不同,他们把茶视为生命的一部分来传承和发展。正因为这种理念传承,致使千年的古茶树保存完好,古茶树和自然和谐相处,靠自然肥力生长,无任何污染,品质优良,是纯天然的有机食品,古茶园是布朗族留给世界的茶文化遗产。

世居芒景的布朗族爱茶、种茶、饮茶,长期饮茶过程中形成了一定形式的饮茶习俗。少数民族茶艺是中华茶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普洱茶文化的重要内容。挖掘少数民族民俗茶艺,保护民族文化,传承和发扬民族饮茶习俗,对弘扬中华茶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1 芒景布朗族村

芒景布朗族村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城的南部,距县城80 公里,位于东经 99°59′14″~100°33′55″,北纬 22°08′14″~22°13′32″之间,最高海拔1500米,平均海拔1400米,年平均气温18℃。北面与景迈傣族村为邻,东南面与西双版纳勐海县接壤,西边与糯福乡相连。1974年定为布朗族乡,2003年改为村民委员会,归惠民镇管辖。全村管辖6个自然村,共593户,近2500人[1],分居住芒景上寨、芒景下寨、芒洪寨、翁基寨、翁洼寨、那耐寨。

“芒景”地名得自南传上座部佛教经文。全村有水田面积2290余亩,年均耕种山地3000余亩,有生态茶97000余亩,有古茶园12000余亩。这里自然资源丰富,原始森林茂密,生长有珍贵的野生药材,是动植物的王国。

2 布朗族悠久的茶文化史

布朗族是云南古老濮人的后裔。著名历史学家方国瑜教授考证:“濮人分别名号甚多,有今天的布朗、阿佤、崩龙(德昂)诸族之先民”。早在1977年就出版的《云南各民族古代史略》一书中就说,“布朗族和德昂族统称朴子族,善种木棉和茶。今天德宏、西双版纳还有一千多年的古茶树,大概就是崩龙族和布朗族的先民种植的”。据《史记·周本纪》中记载,早在周武王伐纣时,巴蜀等南方小国部落曾以茶作“贡品”,以茶作为贡品的部落可能就是布朗族的先民濮人部落。经调查,历史悠久的勐海南糯山八百年栽培型大茶树及其茶园,是距今五十五代人之前被称为“浦满族”的布朗族先民栽种下的[2]。云南澜沧邦崴过渡型千年古茶树,最早是布朗族先民古代濮人驯化培育、栽种成功存活至今的[2]。澜沧景迈栽培型千年万亩古茶林,是傣历五十七年(695)以前由布朗族先民濮人栽种的[1]。临沧的布朗族地区有许多驯化栽培的大茶树和茶林,勐海布朗山等地有许多布朗族栽培种植的茶树林。勐腊易武曼撒茶山,是昔日普洱茶六大茶山之一,这里最早种植茶树的是曼乃寨的布朗族[2]。唐代人樊绰在《蛮书.云南管内物产第七》中写到:“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蒙舍蛮”中亦有“朴子蛮”布朗族。明代万历年间第一次出现“普茶”之名,明代学者谢肇涮著《滇略》中曰: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普茶”就是“濮茶”[2]。

据布朗族文史资料记载:茶是布朗族祖先在迁徙中发现的一种绿色食品。传说:布朗族的祖先在征战迁徙途中染上一种瘟疫,瘟疫蔓延至全族,得病后头痛眼花,四肢无力,疾病的威胁致使族人面临灭顶之灾,在这个时刻每个人都寻找可以治病的药材。当时一位族人无意间随手摘一片叶子放入嘴中咀嚼,不一会儿便在树下睡着,当他醒来时发现疼痛消失,于是他把自己的感受告知首领哎冷和族人,大家也咀嚼这种树叶,这片叶子救了族人,病痊愈。首领哎冷告诉大家,采摘种子带走,一路远行来到芒景村安营扎寨,把带来种子种植在寨里,这就是最早人工种植的茶树。从那时起,茶树便成为布朗族先民神圣的药品,身上有疾病都用茶树叶来治病。布朗族先民认为:这是上天赐予的神树,希望之树,于是被广泛种植,代代相传,茶树种植面积逐年增加。由于茶树救了布朗人,布朗人像爱护自己眼睛一样爱护它,至今还保留着完整万亩的千年古茶树。芒景千年古茶树,有力地佐证布朗族先民是茶叶最早的的发现者、培育者之一。建于清代的芒景属小乘佛教建筑八角塔内,保存有一块建塔时用傣文书写的碑刻,其碑刻上除记录建塔的文字外,还刻上了一片茶叶。寺庙的石碑上也刻有茶叶,布朗人屋顶的“图腾”也是茶叶的图案,茶叶在布朗族社会生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据谰沧县布朗族地方史《奔闷》傣文典藉记载,叭岩冷是布朗族千余年前率领部属迁徙到芒景等地定居的首领,娶傣族领主女儿为妻,被傣族领主封为管理布朗族的“叭”(基层小官)。叭岩冷临终前给布朗族后人留下遗训:“到我死后,留下金银终有会用完之时,留牛、马牲畜,也终有死亡时,留下茶树给你们,可保布朗人后代有吃有穿”[3]。在布朗族《祖先歌》中也有唱词:“叭岩冷是我们的英雄,叭岩冷是我们的祖先,是他给我们留下了竹棚和茶树,是他给我们留下生存的拐棍”。他生前带领布朗人开始对茶进行人工培植和移栽,并给“茶”取了一个名字叫“腊”,意为绿叶,现布朗族、傣族、基诺族和哈尼族、爱伲族均称茶为“腊”。叭岩冷被布朗族尊为种茶祖先。每年农历二月二十七日,芒景布朗族都要举行一次隆重的祭茶祖活动。“布朗山康茶祖节”始于公元307年,距今已有1700余年的历史[1]。

从叭岩冷倡导种茶起,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澜沧芒景布朗族村寨及周边都种植有古茶树,整个古茶树由景迈、芒景、芒洪、翁居、翁洼等村寨相连而成为万亩古茶林。茶树栽在原始森林里,景迈芒景的万亩古茶林是古老的普洱茶产地之一。布朗族是茶的民族,是较早种植茶的民族。

3 布朗族古老的制茶工艺和独特饮茶习俗

3.1 布朗族饮茶历史的演变

布朗族的先民自发现茶、认识茶、种植茶、食用茶、饮用茶,经历一定的历史演变过程,形成丰富而独特的饮茶文化。可以把这个过程分为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布朗族先民把茶作为神药来使用,他们认为茶可以消除人身体的各种疾病。第二阶段,布朗族把茶作为贡品,初用于供神,后来用于进贡给最高首领;酸茶(布朗语“勉”)是贡品中一种,象征庄重严肃;小雀嘴尖茶(布朗语“腊戈新”),是最高档的贡品,一般人不食用,它象征着高贵、富有。古时候,部落首领哎冷用这种茶敬献给其岳父——版纳傣王召勐巴拉纳西[1]。第三阶段,布朗族先民把茶当成交易物,用茶与邻族交换物品,以换取盐、布匹、生产工具、粮食、生活用品等,这样从贡品进一步发展到交换物品。由于物品的交换,使人们更深地认识古树茶。第四阶段,布朗族先民把茶作为一种佐料来食用(布朗族称为“得责”),布朗人上山采茶,一般只带冷饭和一点盐巴和辣椒,中午吃饭时,采一把茶叶蘸盐巴和辣椒吃即可,以后又有了凉拌茶。最后发展到把茶作为饮品,一直延续到今天。

3.2 布朗族饮茶习俗

在长期种茶饮茶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茶方式,饮茶方式多样,并不断演变,从古至今布朗族有许多制茶和饮茶习俗。

3.2.1 凉拌茶(吃“得责”生茶):布朗族把茶当“佐料”食用,称为吃“得责”。现在布朗族寨子还保留着凉拌茶,把茶鲜叶采后与盐巴、辣椒一起拌合食用。如布朗族人上山干活时,吃饭时,手抓一把新鲜叶茶,蘸盐和辣椒一起食用。

3.2.2 口含“腊”(茶):布朗族日常把茶(腊)采下来带在身上,劳动累时把腊(茶)放到嘴里含着,以消除疲劳。

3.2.3 酸茶(布朗语“勉”):酸茶是布朗族最早食用茶的一种方式,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初期作为供神用,后作为贡品,最后发展为食用茶。酸茶的制作方法:每年5、6月份采茶叶嫩芽,采后将茶鲜叶煮或蒸熟,放在阴凉通风干燥处7~10天装入竹筒内压实,用阔叶、泥土封口埋入土中,经1个月后取出食用。吃饭时从竹筒中取出酸茶,拌上辣椒及食盐放入口中慢慢咀嚼,每天早、晚各吃一次。酸茶具有解渴、助消化、提神、增加营养和消除疲劳等功效,是一种美食与保健食品,也是布朗族人招待宾客或作为馈赠的礼物。

3.2.4 苦米茶(布朗语“腊搞可”):先把茶叶炒糊,再把米炒糊,混合后用开水冲泡饮用,主要是药用。

3.2.5 竹筒烤茶:每年4月至5月,布朗族人采茶鲜叶放入锅内炒制,再装入竹筒中;一边装一边用木棍压实,竹筒装满后用阔叶封口,放入火上烘烤;待竹筒内散发茶香时,剖开竹筒,取出茶叶,用沸水冲泡,这样一碗竹筒烤茶就制成了。竹筒烤茶是布朗族人待客的上品。

3.2.6 青竹茶:青竹茶是简单、实用的一种饮茶方式。布朗族人进山务农或狩猎时常使用这种方法饮茶。其制作方法:砍取竹子,制成小竹筒作为饮用时茶杯,取长直径30cm~50cm的鲜竹筒作烧水器皿;以枯枝落叶作燃料点燃,煮竹筒(烧水器)内的山泉水。接着采茶嫩叶放入火上烤,烤至叶柔软,用手揉捻;水沸后,将揉捻后的茶叶放入竹筒内煮3~5分钟,再将竹筒内的茶汤倒入竹茶杯中饮用,一杯青竹茶就制成了。青竹茶具有竹子的清香、茶叶的浓醇、泉水的甘甜,是一杯滋味浓醇而爽口的好茶,布朗族人以喝清竹茶止渴解乏。

3.2.7 罐罐茶:罐罐茶是布朗族常用的一种饮茶方式,也是在家中用来款待客人的一种方式。其制作过程:先将鲜茶叶用锅炒杀青、揉捻、日晒,制成晒青毛茶。把制成的晒青毛茶投入小土罐中,放土罐在火塘上烤,烤时适当地抖动.利于茶叶受热均匀,待罐内的茶叶散发出香气时,停止烤茶,注入沸水,1~2分钟后即可倒出饮用。

3.2.8 火炭烤茶:是一种古老的饮茶方式。先将晒青毛茶放入用葫芦制成的瓢中,再投入燃烧的火炭,用炭火烤茶,烤制中不断抖动葫芦瓢,让茶受热均匀,炭火有驱邪提香的作用,当茶叶有阵阵香味时,移出部分的炭火,留少许炭火和茶叶一起投入煮开沸水的小土罐中煮沸后饮用,饮用时主人先倒一杯饮用,试茶无毒,再分茶汤与客人一起享用。火炭茶有茶的清香,还有淡淡的火炭香味,经火炭烤过的茶,除具有茶的功效外,还有消除积食的作用。

3.2.9 竹筒茶:将晒青毛茶放入竹筒中煮,水涨后就可饮用,这种茶喝起来有一股淡淡的竹筒香,是少数民族常用的一种饮茶方式,也是一种简单的饮茶方式。

3.2.10 晒青茶:采鲜叶制成晒青毛茶后,用沸水直接冲泡饮用。这种方法简单,广泛被使用。

“酸茶”、“罐罐茶”、“青竹茶”是布朗人饮茶方式的标志。

4 传承少数民族民俗茶艺,保护民族茶文化

少数民族茶文化是中华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布朗族人用他们聪明的智慧和能力,为人类保存了完整的古茶园和悠久历史茶文化,这是少数民族对人类的贡献,也是世界文化珍贵的遗产。传承民族民俗茶艺,保护民族茶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4.1 挖掘少数民族饮茶习俗,保护民族传统文化

少数民族对中华茶文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现代社会文化的冲击,一些传统文化被淡化甚至丢失。历史上布朗族有多种传统制茶方式,而现今布朗族只制作晒青毛茶作为商品出售,少数村寨还有竹筒茶制作;但青竹茶、烤茶、酸茶等平时已不再制作,只在重要节日活动中临时出现,还有一些的民族传统文化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挖掘少数民族文化,保护民族传统文化显得非常重要和迫切。以重点调查和普查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民族文化、艺术、宗教文化等传统知识的调查。通过实地调查及历史文献资料查阅,不断地收集整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建立布朗族文化宝库。

开展茶文化的学术研究,围绕茶文化为主题进行研究,不断挖掘少数民族茶文化,传承民族茶文化,丰富普洱茶文化的内容。创办杂志和书籍,让更多人认识少数民族茶文化。

4.2 全社会重视民族茶文化,积极参与民族茶文化的保护

芒景布朗族至今还保留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文化,以及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优势,是现代人所向往的地方。为此,可以依托古茶园和布朗族文化,发展旅游产业,带动民族经济发展,为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民族茶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也关系到古茶园的生存问题。一个民族茶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在政府支持下,定期进行有关技术培训,提高老百姓的对古茶园的认识,掌握古茶园科学管理知识,自觉保护古茶园,科学管理古茶园,以促进古茶园可持续的利用与发展。同时,通过各种媒体宣传,引起全社会的重视,获得更多的资金来源和技术的投入,更好保护民族茶文化。重视对古茶园管理中的优秀农户或集体的鼓励,每年举行一次茶叶管理表彰大会,表彰先进个人和集体,并给予一定的奖励。

4.3 积极做好申遗工作,获得全世界的关注与支持,促进民族茶文化的发展

古茶园通过申报世界遗产,获得全世界的关注,并注入更多的资金和技术,以建立云南布朗族古茶树研究,建立古茶园资源数据库和信息系统,从而构建古茶园资源保护与持续利用信息共享平台[5],保护人类的文明史。申遗有利于古茶园保护及古茶园的可持续发展,更有利于少数民族社会经济的发展。先进科学技术的引进,古树茶产品加工技术的提升,随之而来的精致古树茶产品的出现,产品价格提高,减少以毛料或低价出售;使古茶树科学规范管理,合理采摘,避免乱采、多采。申遗让景迈芒景山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让普洱茶名遍天下,占据世界茶文化制高点,弘扬中华优秀茶文化。通过申遗,让国际组织认可景迈芒景山古茶园乃至普洱茶文化的价值,填补世界文化遗产中的茶文化的空白。同时保护全人类的共同的文化遗产,实现普洱品牌价值升级,促进普洱经济、社会的发展及民族茶文化的发展。

5 结语

饮茶习俗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少数民族茶艺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普洱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茶文化的一朵绚丽奇葩。

传统茶文化的振兴与发展,需要在观念文化上强化民族意识、增强民族发展自信。更重要的是,通过观念意识的灌输加强了人们对古茶园的保护意识,形成有利于古茶园保护的社会与舆论氛围,一定程度上起到保护古茶园、遏制滥采古茶的行为。

布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是茶的民族。他们发现茶、种植茶、饮用茶,视茶为命,以茶为生,并保留千年的古茶园、古茶树是世界珍贵的文化遗产。布朗族在长期用茶、饮茶过程中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民族饮茶文化。通过挖掘少数民族饮茶习俗,保护和传承民族茶文化,丰富普洱茶文化的内涵,弘扬中华茶文化。

猜你喜欢

布朗族竹筒先民
布朗族民歌
椰奶饭
赛加城址先民的生产经营方式
镜头下的良渚: 还原先民的日常生活
奇妙的博物馆
将先民们的宝贵财富留给后代子孙——记浙东千年古镇崇仁镇消防安全工作
做竹筒小台灯
布朗族音乐文化探究
少数民族音乐
走进布朗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