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论视角下安徽茶名外宣翻译研究
2020-12-22徐荣嵘
徐荣嵘
(铜陵学院,安徽铜陵 244000)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推进,中国正以一个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之林,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交流也越来越紧密。积极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是提高中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物资与文化力量,在传播过程中,深受欧洲人喜爱,因此茶叶也成为中西方互通交流的重要媒介与纽带。安徽是产茶大省之一,其茶叶出口总量与金额在国内均处于领先之位。中国第一部茶文化著作《茶经》中也称徽州为八大茶区之一。由此可见,推动安徽茶文化“走出去”将对安徽经济文化起到促进作用。本文在目的论指导下,通过探讨茶名翻译易出现的问题,对安徽茶名外宣翻译进行研究。
1 目的论
1.1 目的论发展历程
上世纪七十年代功能派翻译理论开始在德国兴起,该理论的出现为翻译提供了全新的视角。目的论的发展一共经历了几个阶段。卡特琳娜·莱斯(Katharine Reiss)首次以目的语与源语功能的关系为基础,进行翻译批评,主要研究文本功能及其重要性,这为目的论的研究提供了宝贵参考;之后,德国功能翻译家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跳出了对等的框架,对目的论的内容进一步发展,他提出翻译目的论需要遵循三条原则,即目的规则(skopos rule)、连贯规则(coherence rule)、忠实规则(fidelity rule),其中目的规则是最高原则。即翻译活动有多种目的,译员在翻译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目的,采用适当的翻译方法与策略。克里斯汀娜·诺德(Christiane Nord)首次系统阐述了在翻译过程中文本分析所需考虑的内外部因素,并对目的论三原则进行了有力的补充。
1.2 目的论三原则
在目的论指导下,译者需要遵循三大原则,即目的原则、忠实原则、连贯原则。在三大原则中,目的原则最为重要,翻译活动都是由翻译目的决定的。弗米尔认为每篇文本都具有特定目的,翻译过程中需要为特定的目的服务。同时,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还应遵循连贯原则,即翻译的译文应符合语内连贯标准与忠实原则和忠实原则,即译者以目的为出发点,尽可能找到文本最为关键的联系,并忠实于这种联系。
2 外宣翻译
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中国与其他国家经济文化交流也越来越频繁。在与世界交流过程中,外宣翻译的作用不容忽视。外宣翻译是翻译主体间的多项交流互动活动,为国家间翻译交际活动提供机会。随着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让中国文化得到更加充分的了解与认同,从而巩固中国文化身份十分重要。
当前,推动茶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需要借助外宣翻译的途径。但根据我国茶文化的内涵及茶叶命名方式的复杂性,茶名翻译难度较大。根据茶叶命名方式和特点,茶叶命名一般依据包括历史典故、茶叶色泽、产地等背景知识,而汉字文化博大精深,茶名也蕴含了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以及中国人的智慧。黄友义(2004:27)认为外宣翻译需要坚持两条原则,首先是避免因文化差异产生文化鸿沟,其次是了解外国语言文化,避免掉入文字陷阱。因此,译者翻译中应尽可能全面地诠释茶名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与美感,减少目的与读者的阅读困惑,避免翻译过程中信息缺失问题,从而促进茶文化传播。
3 安徽茶名翻译现状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饮茶作为一项既优雅又养生的活动,一直以来深受人们喜爱。知网检索过程中不难发现,茶文化相关翻译研究越来越多。纵观近年来对茶文化的翻译研究,学者们的研究主要包括文学作品中茶文化的翻译、茶产品的介绍翻译、商标品牌的翻译等内容。但对茶名外宣翻译的研究却极为有限,尤其对于产茶大省之一的安徽名茶翻译研究只有几篇。
由于茶叶茶色和制作方法各不相同,中国的茶叶可以分为六类:黑茶、绿茶、白茶、红茶、青茶和黄茶。这六类之下又包含上千种品类的茶叶,这些茶叶的命名会依据茶叶形状、茶树品种、茶叶产地、茶叶采制时间、茶色、茶香以及多种组合方式,茶叶命名的复杂性会影响国外消费者的购买选择与对茶叶的认知。就目前太平猴魁、六安瓜片、黄山毛峰、屯溪绿茶和黄山毛峰这五大安徽名茶的市场角度而言,其英文翻译多种多样,在市场上还未形成较为统一的英文翻译。如太平猴魁的翻译有“Taiping Houkui”,“Taiping Monkey King”等,这样的翻译不是生硬音译就是望文生义,并未考虑到文化差异性,容易让外国人产生困惑甚至误解,不利于西方消费者理解。而安徽茶名外宣翻译活动对于推动徽茶文化传播至关重要,需要在掌握茶名的背景知识、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中西方文化差异,茶名翻译真正为目的语所接受。
4 茶名外宣翻译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4.1 茶名和常见实物名称相同,错误关联
我国茶叶品种多样,很多茶叶名称与日常实物重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若没有充分掌握相关背景知识,难免会将茶名与常见实物关联,曲解茶名的真实含义,导致误译。在安徽六安,有一种茶叶名叫六安[lù ān]瓜片。
六安瓜片诞生于六安茶,是清朝著名茶叶中的精华之一,畅销于长江中下游及江淮之间一带,曾远销东南亚和欧美市场。六安瓜片由于其品质优良,清香爽口,曾获得“茶王”和“安徽省优质农产品”奖等多项荣誉,并于2008年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六安”从地理意义上来说,称为“皖西”,是位于安徽省西部的一座城市。“瓜片”指其外形似瓜子,自然且平展,大小均匀,色泽宝绿。通过搜索市场上六安瓜片的翻译,存在以下几种译本,直接音译为LUAN GUAPIAN、Lu’an Guapian tea或者Lu’an Melon Seed Tea,这样的翻译只是与茶名所蕴含的常见实物关联,但并未展现六安瓜片的特点,即瓜片外形似瓜子状。由此可见,笔者认为在目的论指导下,将六安瓜片译为Lu’an melon-seed-shaped tea更能体现瓜片的茶形,且既忠实于原名又符合翻译目的。
因此,在对茶名进行翻译过程中,需要先查找相关背景资料,尽管很多茶名与常见实物相同,但需要做好准备工作,加强对相关背景知识的认识与了解,才能避免产生错误关联。
4.2 茶名中不含“茶”,翻译时不译“tea”
通过对我国茶叶名称检索过程中发现,在我国多样的茶叶品种之中,很多茶叶名称中并不含“茶”字,如比较著名的银针、黄山毛峰和太平猴魁等。这些茶叶的命名方式有的是根据茶的单一属性命名,有的是根据茶叶的多重属性进行组合命名,所以在翻译茶名不含茶的这些茶叶时,除了需要关注茶叶的显性特征,如茶叶的色泽、茶叶的形状和产地以及其隐性文化内涵之外,在翻译中还需要在之后译出“tea”。因为除了展现其显性与隐性文化内涵,首先需要让西方读者明白翻译的译本是一种茶叶,其次才能进一步探究茶叶的各种特性。
安徽几大名茶中,除了上述的六安瓜片茶名中不含“茶”之外,还有黄山毛峰和太平猴魁,这两大茶叶均产于安徽黄山一带。在这些茶名之中,有一类是源于传说与典故,并且采用借代的修辞手法,茶名中不含“茶”,译本中也通常没有加上tea。这样的话,若不是特别说明,这些具有借代修辞的茶名很难让西方读者了解到这是一种茶。
太平猴魁生产于黄山太平县的猴坑,相传古时有位采茶山民偶然间闻到一阵清香,几经寻找,在石缝中发现了几丛绿油油的野茶,始终难以忘怀。之后,他训练几只猴子,代人去攀爬采摘。人们品尝之后,十分喜欢,称之为“茶中之魁”。因为是猴子采摘的,便直接称其为“猴魁”,但翻译中若译为Taiping Monkey King其实是曲解了猴魁的含义的。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既然译者无法准确完整地传达茶名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倒不如用音译的方法并在之后加tea,即Taiping Houkui Tea。这样处理不仅可以保留茶的原本读音,也可以避免西方读者产生困惑。
4.3 茶名翻译术语不统一
根据上述内容不难看出,茶叶的命名有的是依据其单一特性,有的则依据多种特点。“黄山毛峰”就是其中代表之一,“黄山”是地名,地处安徽省南部的黄山市,“毛峰”属于绿茶,是徽茶。黄山毛峰创制于清代光绪年间,茶叶形状像雀舌,外部微卷,香气如兰,滋味醇甘。由于其鲜叶采摘于黄山高峰,芽尖锋芒,于是将该茶命名为黄山毛峰。翻译该茶名时,由于黄山是地名,可直接音译处理为“Huangshan”,也可以翻译为“Yellow Mountain”;按照毛峰命名方式译为“fuzz tip”,那么黄山毛峰就是“Yellow Mountain fuzz tip”,搜索过程中发现黄山毛峰还有很多音译版本,如“Huangshan Maofeng”,“Yellow Mountain Maofeng”等。这些翻译版本过长且不容易被西方读者所接受。笔者认为将黄山毛峰音译并加上tea的本质属性,即Huang Shan Mao Feng tea,既保留其音也保留其意。
黄山毛峰的多种译本不仅体现了一茶多译问题,还体现了多数与之相类似的茶名在英译过程中的难点。因此,译者翻译此类茶名需要根据茶名特点灵活运用各种翻译策略。当然,更需要权威机构对茶名翻译术语进行统一,以促进安徽乃至中国茶文化的对外传播,推动茶文化国际融合与交流,从而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