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发达地区校地合作助推乡村振兴的现实分析
2020-12-22李赋中雷宏东牛凯文
李赋中,黄 晨,雷宏东,牛凯文
平凉职业技术学院,甘肃 平凉 744000
目前欠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总体上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主要以传统的学历教育为主,学校教育除具有专业特点的鲜明性外,其它的教学运行和培养模式基本上体现为普通教育,对现代职业教育理念认识不到位;二是专业设置和地方经济发展缺乏深入对接,对地方产业发展的支撑力度不够;三是学生就业强调外向型、输出型,当地实习和就业基地建设滞后,以面向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为主。这三个特点决定了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和地方经济发展的交集较少,有一定的疏离现象,校地合作缺乏应有的深度和广度,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不够,缺乏相应的倚重和依赖。
一、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多元化办学格局应该是大力推进校地合作
姜大源研究员认为:“企业与学校联姻的跨界合作,是职业教育协同育人的结构形式和办学格局”,强调职业教育的办学格局必须由一元主体转向双元(或多元)主体,而校企合作是现代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多元化的标准形式。但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讲,由于经济发展的水平不高,当地企业数量较少,市场活力不足,效益低下,对人才的吸纳能力和容量有限,从业人员的待遇和收益与东南沿海地区差距较大,导致校企合作缺乏相应的市场基础,发展空间较小。因此多元化办学主体应进行有效的调整,要以县、乡、村为依托,积极推进校地合作,以各种农业经营主体,尤其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合作对象,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在产业发展、生态建设、乡风文明、乡村治理、生产生活等各方面各环节进行广泛合作,实现校地协同育人。因而对欠发达地区来讲,校地合作是最有效、最接地气的合作形式:一方面校地合作克服了校企合作条件不足的问题,以另一种形式实现了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效对接;另一方面校地合作为培育广大学生的家乡情怀提供了有利条件,为毕业生当地就业提供了可能。
二、提高欠发达地区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当地就业率,是实现校地合作助推乡村振兴的基础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提出,“要牢固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强调了职业教育的服务宗旨和就业导向。而对欠发达地区来讲,职业教育服务发展的宗旨首先应该强调针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多年来,欠发达地区职业学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较高的水平,但却基本上全部是异地就业。这一现实在反映就业导向的同时,也反映了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那就是服务当地经济的宗旨意识不强。由于毕业生大量外流,对当地经济发展缺乏积极的贡献,客观上造成了对当地人力资源的“釜底抽薪”。目前欠发达地区广大乡村职业农民培养成为无源之水,农业经济主体培育进展缓慢,农村生产和发展活力已然受限,这是现实,也是难题,是多年来职业学校毕业生异地就业的必然结果。从职业教育发展的长远意义考虑,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要健康发展没有服务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的宗旨意识是不行的,这应该是战略性的问题。这就要强调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参与度、结合度。但要坚持这一宗旨,就业导向向属地化转移是必须的,因此毕业生的当地就业率应该作为衡量职业学校支持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关键指标之一。
三、欠发达地区校地合作,地方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
乡村振兴,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是关键,积极推进县域职业教育发展,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职能,助力乡村振兴,是地方经济发展的百年大计。从多年来欠发达地区县域职业教育发展情况来看,在职普教育大体相当的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接受职业教育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人数大幅度增加,职业教育发展势头相对较好,但由于学校专业建设的市场化导向需求与当地经济的市场发育程度不高之间的矛盾,使学校专业建设与产业对接体现为外向型,与当地产业发展联系不紧密,职业教育对当地经济发展支持甚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职业学校成了“局外人”。这与县域政府对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对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有关。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强调的首要原则是“政府推动、市场引导”,赋予了地方政府(主要是县级政府)对发展基层职业教育的主体职责。要求“发挥好政府保基本、促公平作用,着力营造制度环境、制定发展规划、改善基本办学条件、加强规范管理和监督指导等。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激发学校发展活力,促进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紧密对接。”各省级人民政府也相继制定并实施了“县级人民政府职业教育工作督导评估方案”,对县域(主要是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状况,尤其是县级人民政府在推进县域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履职情况进行定期的督导评估,为校地合作建立了相应的制度保障。
因此县级人民政府要在尊重市场化办学的前提下,立足县域经济发展需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积极发挥政府职能,大力推进校地合作。
四、校地互动是欠发达地区校地合作的活力所在
校地合作,关键体现在校地互动上。欠发达地区校地互动主体应该在地,即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应该在制定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过程中,围绕支柱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需求有计划地推动当地职业教育的发展,引导和帮助当地职业院校做好专业建设,充实课程内容,规范教学过程,建立体现适应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提升职业学校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和水平。在这一方面要有较高的政治站位和战略考虑,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校地之间符合实际的合作基础,才能实现校地合作的互动性,万不可将专业设置简单地交给市场,因为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市场化程度本身并不高,人才的需求和容量不大,市场对人才的分配能力有限,总体上还要靠政府提供岗位去吸纳各类人才。因此校地互动中,地方政府的责任重大,其肩负着产业规划,创造和提供就业岗位的使命。
当然互动应该是双向的,职业学校也要积极研究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围绕产业发展做好自己专业设置的适应性调整,在这一过程中,职业学校要注意推进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在坚持就业导向的前提下,要注意就业的属地化引导,要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职能,培养广大学生的家乡情怀,让每一个学生都要有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美好情愫和责任感,逐渐提高职业教育毕业生的属地化就业比例,万不可放任“孔雀东南飞”,也不能一意“替别人作嫁衣”。在对职业学校进行评估的过程中也要把当地就业率作为一个硬指标来体现。各方努力,多面出击,解决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人才(劳动力)外流问题,为欠发达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保证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二是要积极推进校地合作机制建设。这一工作对职业学校来讲目前是有点力不从心,但相信在政府的主导下这一工作是能出现突破性进展的,主要是要通过自身改革,激发内生动力。要积极克服一元主体格局,打破普教办学思维,以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的原则开展教育教学、社会培训和技术指导,在服务地方产业的过程中促进校地合作互融。倡导和支持广大教师要有“不务正业”的勇气和胆量,走下讲台,走出教室,进企业,进农村,到生产一线去,走上更大的职教平台,提升更为博大的职业教育情怀。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也要积极推动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的专家、企业能手及农业生产能手走上学校讲台,实现职教师资的互动互融。这一工作如果做好了,目前职教师资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可能得到有效的解决,更重要的是它将开启现代职业教育助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