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古浪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后续发展能力的思考
2020-12-22潘晓龙
潘晓龙
中共武威市委党校,甘肃 武威 733000
武威市古浪县属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甘肃58个贫困县之一,也是甘肃中部18个干旱县之一。古浪县政府自2012年开始实施黄花滩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将生态环境恶劣的11个乡镇内73个贫困村共计6.24万人进行搬迁安置,共建成富民新村、阳光新村等1个绿洲生态移民小城镇以及12个移民安置新村。近年来,古浪县在易地扶贫搬迁以及安置区后续发展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也总结出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为贫困户脱贫致富夯实了发展的基础。但是,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还存在一些需要继续完善的方面。
一、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存在的问题
(一)搬迁农户适应新环境还需时日
一些在古浪山区等生存环境恶劣地区的搬迁户搬迁入新的安置点后,生活、生产等习惯一时还不能适应新环境。一些贫困户从山里搬到城镇后,不能再烧柴、烧煤,而对于燃气和电磁炉,他们还有一丝恐惧,需要熟悉与适应的过程。比如冲厕所的问题,相比于山里的旱厕,楼房里的厕所每一次冲水都伴随着一分、一毛钱的支出。这些生活习惯与观念上的转变都需要时间。
(二)搬迁农户持续增收能力亟需提升
从古浪县目前在搬迁安置区已入住的村民人口结构、生活、生产等情况可以看出,搬迁安置区常住人口主要是留守群体,一部分贫困家庭增收的来源主要依靠劳动力外出务工,安置区虽已大力扶植特色产业发展,但增收效果不突出,使得搬迁农民自身发展意愿不强、动力不足,扶贫产业联结农民的利益机制还需继续完善。
(三)基层服务保障体系需进一步完善
1.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移民搬迁安置区的医疗、文化、教育、养老等民生服务保障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安置区居民日常文娱及群体性活动较少,发展的内生动力不强,一些地区就近上好学、行好医不能如群众所愿。
2.基层治理体系不健全。搬迁安置区多已是城镇化管理模式,但一些安置区管理跟不上城镇化的进程,各类服务组织设置不够健全,村组党组织、治安管理、联防联控、群众性自治组织等基层治理体系还不够完善健全,群众的主体作用远未发挥出来等问题现实存在。
二、提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后续发展能力的对策建议
(一)以基础产业发展为抓手,巩固脱贫成效
继续将移民安置区内脱贫产业相关配套设施建设作为后续稳脱贫增收的主要工作内容,让农民通过产业带动、创业增收、就业稳收三项措施,实现“生活富裕”的总目标。采取搬迁安置工程同产业配套建设共规划、齐推进、统一验收的措施,根据本地自然环境、特色优势,因地制宜,长远规划,依据武威“八大产业”要求发展本地特色产业,既解决了当前脱贫的问题,又解决了长远区域产业持续发展的问题。同时,探索产业创新发展新模式,将武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发展依据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继续推进农村产权制度的改革,安置区没有发展能力的群众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释放安置区闲置或收益不高的土地活力,运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模式,将安置区内闲置资产产生收益。加大产业投资的政策支持力度,继续以各村实际发展情况选择合适的产业发展模式,支持龙头企业、合作社及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快速壮大,实现企业及各类形式的组织对安置区困难群众的致富带动。因地制宜鼓励安置区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康养、民宿体验等新型农村产业,完善贫困户同各类经营主体的利益联结、分配机制,保护安置区群众的合理收益。支持鼓励安置区能人、乡贤带头回乡创业,吸引有能力、有创新项目的各类人才积极投身于安置区乡村振兴事业中来。
(二)以基本公共服务完善为宗旨,提升幸福指数
1.建全配套基础设施。排查安置区内房屋、道路、水电等涉及群众基本生活的各类设施是否存在需要完善的;将安置区内的生活超市、餐饮娱乐、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场所规划建设在安置区中心区域,方便群众就近获取生活所需,并且政府通过市场竞争的方式引进相应的服务企业,切实从源头减少安置区群众的各项生活支出。
2.维护好群众利益。对群众在搬迁中出现的土地、户口等解决的问题,应依照相关的惠民保障政策措施,抓好宣传、落实、解疑释惑等工作,秉持透明、公正、公开的原则,一把尺子量到底,让搬迁群众的根本利益不受损。
3.完善公共服务体系。首先要打造服务型政府,建立简便明晰的办事流程,提升办事效率,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其次要建立村民服务中心,拓宽村民服务中心的服务领域,使服务范围深入村民生产和生活,同时,不断提高村民服务中心的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
4.突出改善人居环境。要本着科学、客观、以人为本的宗旨,持续推进安置区厕所革命、垃圾治理和污水处理,加强低碳、节能、环保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宣传力度,引导安置区群众改变生活方式,积极出台鼓励措施,努力倡导绿色生活理念。
(三)以教育培训为切入点,增强后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1.重视义务教育,把贫困地区的孩子培养出来,“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贫困地区义务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和财政投入,因此政府要对安置区义务教育加大政策倾斜和资金投入。
2.要加强贫困地区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探索城乡教育资源的双向流动机制,鼓励城镇优秀的校长、教师以支教、交流等方式同安置区学校互动交流,逐步扩大安置区各学校教师特岗规模,提高特岗教师的补助标准,提升安置区教师的职称晋级等待遇,从制度上对搬迁安置区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保障。
3.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的就业创业能力。古浪县移民安置区内的搬迁家庭,主要的经济来源依靠进城或附近产业基地务工获取工资性收入,多从事建筑、餐饮等体力或无技术要求的工作,导致他们工资收入不高,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通过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组织开展劳动技能等的培训,并形成后期培训管理、帮扶跟踪的一套培训项目体系,不能让本地农民的培训流于形式,切实提升村民的知识技能和就业能力,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职业教育建立良性发展机制,为增强安置区贫困户发展的内生动力提供支撑和保障。
(四)以基层组织为根基,探索社会治理新模式
1.发挥好党建引领的作用。继续加强安置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好基层党组织核心引领作用,实现党建统领安置区基层社会治理。
2.发挥好政府主导的作用。建立完善移民安置区管理办法,尝试建立适合移民安置区常住人口结构现状的房户管理制度,避免“分户分房”“大户小房”等新矛盾出现。完善原居住地各项经济补贴和经济收益的分配机制,做好原分配机制逐步转化消化的工作。
3.发挥好自治组织的作用。易迁搬迁安置区群众自治组织建设只能加强,不能削弱,鼓励安置区内以楼或组为单位建立楼长或户长制,以所在地村委会主导,组建以公益为主的群众性服务组织,调动安置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村组)的社会治理。
4.发挥好搬迁群众的主体作用。让居民群众从旁观者、问题的制造者,转变为解决问题的行动者、安置区平安建设的参与者。并突出发挥党员引领作用,以党员为中枢充分凝聚居民群众共识,使党的工作和服务群众延伸到末梢神经,不断提升居民群众的生活幸福感、法治获得感、社会安全感。